聆聽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的瑯瑯書聲、與“東方睡美人”辛追來一場親密“邂逅”、赴湖南第一師范“追尋文脈”、在天心閣下與“魁星”互動、乘坐游輪夜游湘江……10月28日-11月1日,“機遇中國‘非長’精彩——2024海外華文媒體高層長沙行”活動在長沙舉行,16家海外華文媒體高層及代表除深入了解長沙對非經(jīng)貿(mào)合作的亮點與成效外,還通過實地走訪體驗深入感知湖湘文化魅力。
“千年學府”孕育湖湘文脈
作為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一座歷經(jīng)3000年城址不變、城心依舊的古城,有“屈賈之鄉(xiāng)”“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這里歷史文化豐富,馬王堆漢墓、走馬樓三國簡牘、岳麓書院、銅官窯等文化遺存聞名中外;名人輩出,凝練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兼收并蓄、經(jīng)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坐落在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的掩映之中。岳麓書院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chuàng)立,歷經(jīng)千年,弦歌不絕,故又稱“千年學府”。如今已成為湖南大學一部分的岳麓書院,或是國內唯一延續(xù)了傳統(tǒng)書院之名的大學二級學院。
穿行于書院之中,院內書聲依舊,同學少年三三兩兩不時從身邊經(jīng)過。粉墻黛瓦的明清建筑、字跡斑駁的石碑石刻、悠久的學院歷史等,都讓人印象深刻。岳麓書院核心部分——講堂,是講學的主要場所,三面圍墻,一面敞開,不設門,傳遞對外“開門辦學”理念。講堂外懸有“實事求是”匾,書院倡導的實事求是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影響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人物,湖湘文化精髓也在此世代傳承,經(jīng)久不衰。
長沙還有一座書院也孕育了湖湘文脈。它就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開啟湖南現(xiàn)代師范教育先河,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前身是長沙城南書院,由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于公元1161年創(chuàng)辦。張栻是湖湘學派代表人物,在城南書院居家論道、著書立說、會友講學前后共九個春秋。1903年,書院改為湖南師范館,舉辦現(xiàn)代師范教育;后幾經(jīng)改名,2008年升格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繼續(xù)書寫湖湘大地的教育故事。
建校百廿年來,湖南一師培養(yǎng)的優(yōu)秀教師和其他各類人才,成為湖南基礎教育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骨干力量。學校還致力于為農(nóng)村小學定向培養(yǎng)具有本科學歷的優(yōu)秀教師,近十余年培養(yǎng)了2萬余名鄉(xiāng)村公費師范生。
古今藝術彰顯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近年來,長沙緊扣“建設國家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中心、打造國際文化名城”目標,以文立城、創(chuàng)業(yè)興文,先后躋身公共文化標準化示范、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擴大文化消費試點、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國家級平臺,并獲得“東亞文化之都”和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
中國八大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南博物院是長沙一大文化地標,現(xiàn)有院藏文物57萬余件(套),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xiàn)代文物等最具特色。為使這些文物瑰寶得到充分展示,湘博精心打造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青銅、陶瓷、書畫、工藝4個專題展館,向外展示與傳播湖湘文化。
如今,在湖南博物院,既可參觀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想象奇特的T形帛畫、商代青銅皿方罍等珍貴文物,還可穿漢服、食漢宴、享漢樂、購漢禮,沉浸式體驗“漢生活”。
欣賞完古代藝術,可移步湖南湘江新區(qū),逛一逛現(xiàn)代藝術場館。
在長沙湘府路大橋西側,毗鄰洋湖濕地公園的草地上,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李自健美術館,2017年被英國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家個人美術館”,由著名畫家李自健、丹慧夫婦個人出資建造,對公眾免費開放。2017年11月,李自健夫婦將美術館附義務贈予湖南湘江新區(qū),其公益性質不變。
李自健美術館長期陳列展出李自健油畫常設展、星云大師書法展,開館8年來還舉辦過超80場臨時藝術展,如德國當代大師“基弗藝術大展”、齊白石真跡珍品展、中國近現(xiàn)代國畫大師真跡展、中國水彩名家邀請展、俄羅斯功勛藝術家戈留塔油畫展等。其中,2021年舉行的“湖南省少兒美術作品雙年展”創(chuàng)造了超百萬人觀展的紀錄。
與李自健美術館比鄰而居的,是中國首個博物館級的影像藝術館——謝子龍影像藝術館。該館集影像收藏、展覽、學術研究和交流等為一體,致力于成為傳播中國影像藝術的重要窗口,推動中國影像藝術發(fā)展。其建筑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澆筑而成,旨在通過建筑本身來感受影像藝術,回歸建筑與藝術本質。
如今,這兩座長沙文化地標憑借高顏值的外觀和豐富的藝術展覽,成為海內外游客打卡看展的“網(wǎng)紅”之地。周邊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是不少美術愛好者寫生的首選。
璀璨“夜色”煥新文化活力
在光影變幻中賞湘劇名段、在光影隧道中“穿越光年”、漫步“螢光滿園”的西廂公園……夜幕降臨,剛剛“上新”不久的長沙天心閣光影公園流光溢彩,古城地標與現(xiàn)代科技巧妙融合,讓人驚嘆。
位于長沙市中心的天心閣是古城長沙的標志,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與之相關的記載最早見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后重修于清乾隆時期,1938年毀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主閣舊時曾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閣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天心閣一名由此而來。
今年恰逢天心閣景區(qū)建園一百周年,景區(qū)全新打造“夜游天心閣”項目,圍繞“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兩個融合,重點建設天心閣光影公園,對園林景觀、閣樓陳展、夜景光影、演繹節(jié)目等進行全方位改造,以“四面云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為主線,講述長沙三千年歷史文化故事。
夜游讓百年公園恢復了人氣,天心閣再次站上“C位”。
長沙夜經(jīng)濟全國聞名。從夜游湘江看一江兩岸的繁華,到感受酒吧一條街的絢麗霓虹,再到赴深夜食堂挑動味蕾、感受不一樣的市井煙火……“夜游”“夜娛”“夜市”“夜宿”等夜間文旅生態(tài)日益豐富多元,活躍的夜經(jīng)濟元素,讓長沙連續(xù)四年入選“中國十大夜經(jīng)濟影響力城市”。
璀璨“夜色”,成為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向往長沙的理由;頻頻上新的新“夜”態(tài)、新場景,也正不斷釋放長沙夜間消費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