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撫今 讀懂沅陵
高文化
一
沅陵,武陵雪峰綿延橫亙天地間,沅江酉水蜿蜒迂回入洞庭,千古水路驛道通天,歷史長河邈遠星辰,亙古文脈傳奇,百里山水絕美畫卷。
曾經(jīng)無數(shù)回到過經(jīng)過沅陵,耳聞目染,歷史文化底蘊,如一壺濃釅醇厚陳年老酒愈久彌香,只要有念想就放不下。
古老與現(xiàn)代傳承融合集結(jié),如史詩般風(fēng)生水起,遺世清逸,充滿磁石般魔力。
近期有幸隨鄧詠輝老總、鄢學(xué)永老總、王申強、黃天倫、杜芳喜一道,帶著向往和崇拜實地穿越沅陵,細嚼品讀,受益匪淺。
這片土地遠古而鮮活,地理、歷史雙重意義非凡,古代文明精神家園和文化精髓標識流光溢彩。
二
三千歲古城絕非空穴來風(fēng),脈絡(luò)一覽無余。
水孕育文明,沅陵古城因水而建,因水而興。
千年歲月里,一次封侯兩次封王,扮演過諸侯割據(jù)分封都城,中央朝政管控少數(shù)民族“大本營”,承擔(dān)著大湘西水陸咽喉、軍事重鎮(zhèn)和商賈古城等“角色”。大湘西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郡、州、道、路、府及湘西行署之治所。抗日戰(zhàn)爭時期湖南臨時省會,享有“小南京”之稱。
歷史上水陸交通運輸相對發(fā)達,南來北往文化、物流、人流在此交匯碰撞,商貿(mào)繁榮,商賈云集,物產(chǎn)豐饒,多元文化于此激蕩疊生。
空間地理地利,古代五溪交通軍事重要性無可取代!疤煜路e儲在楚,楚之咽喉在辰,故辰安則楚安,楚安則天下安”。正置沅江酉水黃金水道和“古南方絲綢之路”,湘桂川黔黃金水道要塞樞紐。素有“湘西門戶”和“南天鑰匙”美譽,湘西通往世界門戶、橋梁、紐帶、屏障、口岸。
“湘西”地理文化意義廣泛,自春秋戰(zhàn)國到民國時期,行政區(qū)劃統(tǒng)統(tǒng)分分,除了當今行政區(qū)劃湘西,還包括湖南西部懷化、邵陽、張家界、常德等地。當今湘西歷史繞不開沅陵,沅陵歷史割不斷湘西,山同脈,水同源,樹同根,民同俗,歷史文化同源同流,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商周濮國都城所在地,春秋戰(zhàn)國屬楚巫、黔中兩郡地,秦屬黔中郡地,窯頭為楚秦黔中郡治,漢為王侯長沙國封地。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劉邦滅項羽終結(jié)楚漢相爭史,“沅陵縣”橫空出世,屬武陵郡管轄,縣治窯頭,后在藍溪口之間來回變遷,管轄今湘西、懷花、張家界、常德等部分縣市。公元前187年(漢高后元年)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頃侯,歷46年無子國除。新莽改武陵郡為建平郡,改沅陵縣為沅陸縣,屬建平郡管轄。東漢滅莽后,郡、縣名恢復(fù)。三國時武陵郡及沅陵縣歸郢州刺史管轄,縣域縮小。晉俱因之。南北朝為沅陵郡!稌x書》:武陵入軫三十度,辰沅領(lǐng)諸邑,皆屬武陵。
辰州,公元589年(隋開皇9年)廢沅州沅陵郡,改置辰州,治沅陵,縣城由窯頭(今黔中郡村)遷至現(xiàn)址。管轄今懷化、湘西及貴州部分地區(qū)。公元606年(大業(yè)2年),又將辰州改沅陵郡,隸荊州。619年(唐武德2年),隋朝梁蕭銑部將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為辰州,轄沅陵縣。唐初,又改名辰州,歸江南道管轄。1275年(元至元12年),宋知辰州呂文興降元,改辰州為辰州路,歸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管轄,隸屬湖廣行中書省。1364年(至正24年),吳王朱元璋改辰州路為辰州府,并遣徐達克任辰州路。1376年(明洪武9年)降辰州府為州,辰州轄黔陽、麻陽2縣。1433年(宣德8年),遼簡王朱植封第十七子朱貴燏為沅陵王,主政辰州,世襲122年無子除。1533年(嘉靖12年)湖北分守道駐辰州府,沿襲134年。清辰州府轄沅陵、瀘溪、辰溪、溆浦4縣。1664年(清康熙3年),歸湖南布政使司管轄。1673年(康熙12年),吳三桂云南舉兵反清,屬吳三桂統(tǒng)治范圍。1730年(雍正八年),辰州府屬辰永靖道。1735年(雍正13年)改為辰永靖兵備道。1736年(乾隆元年),改稱辰沅永靖兵備道,辰州府隸辰沅永靖兵備道。
《辰州府志》和《通志辰府縣志合載》:《禹貢》荊州之域,古名酉陽,以在酉水之陽也。春秋屬楚,為黔中。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擊楚,拔黔中,置黔中郡。漢高帝初年,改為武陵郡,又改義陵郡。五年,又改為雒陽郡。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復(fù)為武陵郡。三國時,或?qū)賲牵驅(qū)偈。南朝梁析沅陵縣置夜郞縣(花垣吉衛(wèi)鎮(zhèn)至吉首),屬夜郎郡管轄。漢晉宋齊,并為武陵郡。陳分置沅陵郡,治沅陵縣。隋開皇中,廢郡置辰州。大業(yè)初,復(fù)為沅陵郡。唐初,復(fù)為辰州,屬江南道,尋置都督府。天寶初,改為盧溪郡。宋屬荊湖北路。元升為辰州路。明改為辰州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是逡蛑。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轄一州六縣。
1949年9月18日,人民解放軍挺進湘西剿匪,解放沅陵,主力部隊47軍軍部設(shè)沅陵縣城。1949年10月,沅陵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將湘西行政公署設(shè)在沅陵,轄沅陵、會同、永順3個專區(qū),縣屬沅陵專區(qū)。1952年8月,撤銷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轄3個專區(qū),縣改屬芷江專區(qū)至今。同年12月,芷江專區(qū)遷駐黔陽安江鎮(zhèn),改名黔陽專區(qū)(后為懷化專區(qū),今懷化市)。
四
古城遺址和墓葬遺存宛如“地下史書”,對研究秦漢大一統(tǒng)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地下文物乃前人所埋,較后人所編寫史書真實性和說服力更強。
窯頭古城遺址,商周濮國都城,楚黔中郡治所,地處沅水大拐彎半島上黔中郡村(原窯頭村),北倚丘陵,上蔽川黔,下障常岳,扼楚之咽喉,風(fēng)水氣勢非凡。距縣城約10公里,三面環(huán)水,沅水最大支流酉水從古城西側(cè)匯入,沅水先呈西南一東北向,于窯頭折轉(zhuǎn)向北,約300米后再折轉(zhuǎn)西北天牛鉅灣。宋元時期沿河一帶多陶窯,故名“窯頭”。
古城始建于戰(zhàn)國中期,廢棄于漢初,整體保存較好,地下文物埋藏范圍規(guī)模較大,對于楚國后期秦楚戰(zhàn)爭、黔中郡、洞庭郡、郡治與郡望等相關(guān)歷史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史記·蘇秦傳紀》載:“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整頓郡縣,設(shè)36郡,擴充黔中郡版圖,轄湖南沅、澧,湖北清江,重慶黔江等流域及貴州東北部一帶。
1993年,中科院長沙大地構(gòu)造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lián)合專家組,借助地質(zhì)雷達等科技手段,探明黔中郡古城分布40余座規(guī)格超過長沙馬王堆漢墓巨型墓葬和千余座中小型戰(zhàn)國漢代墓葬,一座大秦城池浮出水面。
古城遺址屬國家重點水電工程——五強溪水電站淹沒區(qū),蓄水前國家組織專家對古城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遺址占地約11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并試掘古城墻、街道、宅院、祭祀臺、地下管道等龐大城市建筑遺跡。遺址文化沉淀如同分段物化史書。城中街巷明晰,宮殿建筑夯臺遺跡2處,出土1米多長下水道陶管,表明古城具完整排水系統(tǒng)。護城河壕溝夯土層,發(fā)現(xiàn)多期文化堆積,底部文化堆積層發(fā)現(xiàn)大量舊新石器時代石斧、石刀、魚骨針等,出土大量板瓦、筒瓦、瓦當、陶鬲、缽、盆、豆、甕、罐壺及網(wǎng)墜等遺物,少量銅戈、銅劍、銅箭鏃等兵器。還出土1枚秦漢時期鑄“元陵”銅質(zhì)印章,字體具秦篆漢隸風(fēng)格,非戰(zhàn)國楚印,乃烙馬印,木柄裝在其上方中空位置。出土文物屬于古濮國、楚、秦、漢等。
古城之側(cè)分布大規(guī)模巨型墓葬,國內(nèi)絕無二處,據(jù)查,秦朝36郡因毀于戰(zhàn)火能被發(fā)現(xiàn)寥寥無幾。墓葬文化反映沅江中游歷經(jīng)楚國開發(fā)、秦漢管理內(nèi)化歷史進程,彰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發(fā)展歷史,為湖南楚墓、尤其是戰(zhàn)國晚期至秦朝墓葬斷代認定提供標尺。黔中郡神秘面紗一旦被撩開,將填補改寫大秦南疆霸業(yè)歷史空白。2019年窯頭古城遺址被認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虎溪山一號古漢墓,與龍興講寺同處一山。湖南西漢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之一,繼長沙馬王堆漢代利倉轪侯墓后,第二座未被盜掘王侯墓。
一號漢墓與馬王堆漢墓建造時間不相上下,兩墓葬制相近,但虎溪山一槨兩棺,馬王堆一槨四棺。墓室由主墓室和外藏棺槨組成,出土漆木器、陶器、銅鏡、玉印章、玉璧等500余件,竹簡近千支。器物針刻花紋圖案,制作較精致。出土“吳陽”印章如同最具權(quán)威性“身份證”,確定墓主人為第一代沅陵侯吳陽。
吳陽,系長沙王吳臣之子,第一代沅陵侯,公元前187年(高后元年)受封,在位25年,公元前162年(文帝后元2年)死后葬沅陵。成王吳臣,首任長沙王吳芮之長子,吳芮,因功被封8位異姓諸侯王之一。《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載:沅陵侯吳陽,“長沙嗣成王子,侯。(高后)元年十一月壬申,頃侯吳陽元年。(孝文)后二年,頃侯福元年。(孝景)中元五年,哀侯周元年。(孝景)后二年,侯周薨,無后,國除!倍喙獭稘h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沅陵侯吳陽,‘以父長沙王功侯’。似乎說法有別,由于成王吳臣有功于朝廷,朝廷封賞吳陽為沅陵侯。
竹簡保存完好,字體秀美,清晰可辨,包括圖書、刑德、《黃簿》、《食方》等內(nèi)容,如同地方行政臺賬、菜譜秘笈及“檔案履歷表”。其中《黃簿》和《食方》最珍貴,與龍山里耶秦簡中戶籍登記及醫(yī)方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簡帛《五十二病方》等相互印證,歷史價值不菲。
《黃簿》,西漢前期侯國戶籍檔案管理制度重要史證材料,記載沅陵侯國行政設(shè)置、官吏人數(shù)及所屬各鄉(xiāng)戶口人數(shù)、田畝賦稅、大型牲畜、經(jīng)濟林木等分次調(diào)查數(shù)量變化及原因,還有道路交通、亭聚、來往長安路線與里程。
《食方》記載各種食物選料和加工方法,填補古代食物制作流程記載古籍空白,見證吳陽記錄沅陵飲食文化第一人,F(xiàn)存竹簡文字內(nèi)容,分別記錄植物性飯食(素菜)和動物性菜肴(葷菜)選料加工方法。烹調(diào)加工植物性食品飯食7種方法,每種操作程序較簡單,一般只需一簡記錄,如中黃飯、下架飯等。而烹制動物性食物方法方子多達148條,如為豚截方、為雞截方等。烹制操作流程講究,程序頗多,需要二至三簡來記錄,F(xiàn)出土保存竹簡應(yīng)為原簡1/3左右,單簡字數(shù)最多達60余字。肉食原材料有馬、牛、羊、鹿、犬、魚、鵲、雞、雁、鸚等。將動物各部位肉和內(nèi)臟分開來烹制加工,簡文中烹制有牛肩掌、牛北(背)普、心、肺、膏、鹿胃、魚腸等。植物性烹制多作為配料,如葵、糯米、黍等。鹽、酒、美酒(或羔酒)、白酒、肉醬汁、姜、木蘭等用于調(diào)味。
五
大自然特別眷戀沅陵,水能水資源水生態(tài)賦能聚寶生財。
沅陵,沅指沅江,陵指山峰,水之名與山之形,合為沅陵!拔逑獨w沅”,即“古五溪(沅江5大支流)”最終匯合于沅陵古城,水上交通樞紐自然天成。
沅江,湖南四大重要水系之一,源于貴州都勻斗篷山,流徑沅陵境內(nèi)200多公里。千萬年來急灘、幽谷、深潭、渦流叢生密布,幽綠深邃,九曲回腸,跌宕起伏,浪起汛落,滔滔碧水奔東流,造就神奇山水畫廊,傳承千古民俗風(fēng)情,孕育滋養(yǎng)厚重人文底蘊。千百年來,沅陵千家萬戶人家依山傍著911條溪河而居,繁衍生息,諸如,酉水(白河)、五強溪、酉溪、借母溪、深溪、明溪、渭溪、荔溪、麻溪、怡溪、小溪……
水能蘊藏量居全省首位,“全國十大水電基地”之一。全縣水電裝機容量達220萬千瓦,擁有五強溪、鳳灘、高灘等3座大中型三級梯次開發(fā)利用水電站,三座電站裝機容量共207.2萬千瓦,占全縣水力發(fā)電能力94.3%。
鳳灘水電站,一級樞紐工程,以發(fā)電為主,兼具防洪、灌溉、航運、穿越樹木、養(yǎng)魚等綜合效益。我國第一座大型空腹重力拱壩,高112.5米,水庫庫容13.9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為83萬千瓦,1978年5月第一臺發(fā)電機組投入運營。
五強溪水電站,以發(fā)電為主,兼具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沅江流域第一座水電站,華中電網(wǎng)調(diào)峰調(diào)頻骨干電廠。水庫總庫容42億立方米,一期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自1994年12月首臺機組發(fā)電以來,累計提供清潔能源逾1400億千瓦時。二期擴機總裝機50萬千瓦在建中。
高灘水電站,沅江最大支流酉水最末一級電站,其上一級為鳳灘水電站?傃b機容量5.7萬千瓦,年設(shè)計發(fā)電量2.8億千瓦時,1996年4月首臺機組投產(chǎn)發(fā)電。
隨著鳳灘、高灘、五強溪三座水電站水庫建成,曾經(jīng)“桀驁不馴”沅江酉水變得溫順,高峽蓄積出煙波浩渺平湖,滔滔不絕水流源源不斷轉(zhuǎn)化為清潔電能,助推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如今三座水庫庫區(qū)兩岸連綿青山,潮平岸闊,藍天碧水,波光艷影,濤緩無聲,漁舟唱晚,搖曳婆娑,神秘浪漫,現(xiàn)代城鎮(zhèn),美麗鄉(xiāng)村,充滿生機活力。千年古城古祠古街古碼頭沉于水底,僅留半條老街古巷,為世人留下記憶念想。
借母溪,生態(tài)秘境,植物王國,綠色寶庫。與毗鄰永順小溪、古丈高望界同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內(nèi)罕見溝谷原始次生林,華東、華南、華西地區(qū)動植物薈萃之地,湖南自然標本最集中最齊全動植物園,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200個具有全球國際意義生態(tài)區(qū)之一。山巒疊翠,古木參天,溪流縱橫,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90%,生物多樣性典型,觀賞植物460多種,珍稀動物108種,享有“生態(tài)王國、物種天堂、天然氧吧、世外桃源”之稱,避暑養(yǎng)生休閑絕佳去處。
“借母溪”名字源自當?shù)匾欢闻f中國不堪回首歷史寫照。電影《狃花女》故事發(fā)生地就在借母溪。上個世紀30年代舊中國,這里太偏僻太貧窮,猶如沈從文所說“別一個國度”,男人娶不起媳婦,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花錢從山外租來臨時媳婦。所謂“臨時媳婦”,即所租女子多半已有家室,短期“嫁過來”給男人延續(xù)香火,懷孕生孩子后送回原來家庭。實際上如同有嘗典當妻子,當?shù)胤Q之“狃花”,舊中國苦難悲劇歷史印記。
站在當今倫理角度上審視似乎不合公序良俗、不可理喻,但換位站在歷史人性角度上考量卻有幾絲人性正能量。世界上無奇不有,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人類繁衍生息是硬道理,沒有女人生育,借母溪就會消失。男女傳宗接代的“人之初”訴求非原罪,借來母親亦是母親。英雄不問出處,無關(guān)人倫風(fēng)化,何況苦命女人、普通母親,母愛偉大與母親身份沒有必然聯(lián)系。
如今這里生態(tài)農(nóng)業(yè)觀光園、溪邊樹屋、農(nóng)家樂、穿越溝谷原始次生林等旅游業(yè)態(tài)初步形成。
以那段舊中國“狃花”悲劇歷史故事為原型,打造頗具神秘噱頭《狃子花開》實景劇,演繹盤木工人春牛和狃花女婉兒悲歡離合愛情故事,見證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借母溪今天,深深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六
盤瓠、夸父、盤古等神話傳說故事原鄉(xiāng)。
湘西,盤瓠文化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最早錄于《山海經(jīng)·卷12·海內(nèi)北經(jīng)》:“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犬封國曰大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柸食……”。后來《風(fēng)俗通義》《搜神記》《后漢書·南蠻傳》《水經(jīng)注·沅水》《武陵記》以及苗族史詩《奶夔巴茍》等均記載,傳說盤瓠辛女乃苗、瑤、黎、侗、壯、畬、仡佬等南方少數(shù)民族始祖之一,人類起源神話之一。
南朝武陵人齊黃閔親身經(jīng)歷神圣椎牛祭祀盤瓠大典,并記錄在《武陵記》:“武陵蠻七月二十五日祭盤瓠,種類四集到山,扶老攜幼環(huán)宿其旁。凡五日,祀牛、豕、酒酥,椎歌歡飲即止!弊蹬<漓氡P瓠儀式居湘西苗族72堂祭典祭祖儀式之首,最隆重神圣,舉辦一次儀式需殺7頭牛,活動持續(xù)月余。1729年(清雍正7年)“改土歸流”后,朝廷明令廢除椎牛祭祀盤瓠儀式,但屢禁不絕。
古苗歌史詩《奶夔巴茍》描述苗族祖先盤瓠辛女(狗父、公主母):勇敢智慧盤瓠對保護那個古老帝國功不可沒,古老帝國有個美麗勇敢愛國守信的公主愿意跟隨盤瓠來到武陵,從此南方便誕生一個“衣裳斑斕,語言侏離”新民族。
“武陵有五溪,謂雄溪、酉溪、沅溪、辰溪樠溪,悉是蠻夷所居,故謂五溪蠻,皆盤瓠子孫也(《后漢書·馬援傳》)”!拔逑U,皆盤瓠種也(宋代朱輔《溪蠻叢笑·葉餞序》)”。
晉朝干寶《搜神記》、南朝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對盤瓠辛女傳說記述最具代表性:“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斕,語言侏離……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
相傳上古帝嚳高辛氏時期,南天國產(chǎn)金谷種,由武藝高強守護神禾工把守。高辛王決定把金谷種從天上取回來,就從偃師率領(lǐng)48營僚屬遠赴湖南龍山八面山,派出多批取谷種人都被守護神禾工一一打敗。最后高辛王發(fā)出重賞令,誰能取回金谷種,就將其最寵愛幺公主嫁給誰。龍犬盤瓠得令后沖進南天國,尋機咬斷禾工脖子,嘴刁禾工頭,尾巴粘滿金谷種泅渡天河,凱旋歸來。盤瓠格外高興,高辛王想反悔,這時幺公主站出來說“愿嫁狗隨狗”。于是盤瓠攜手辛女奔向南山(即鳳凰臘爾山)盤瓠石室成婚,生育6男6女。12兄妹又自相婚配,得12姓,散居四面八方,古稱之“蠻夷”。
盤瓠后裔聚居地,舉辦盤王節(jié),流傳不吃狗肉、第一碗年飯給狗吃、叩槽祭祖、椎牛還愿等傳統(tǒng)民俗。從沅陵、瀘溪、鳳凰至龍山八面山上高王洞、48座僚營流傳盤瓠辛女悠遠。沅水、酉水、武水流域有關(guān)盤瓠洞、辛女巖、盤瓠廟、辛女宮、辛女巖、落狗坑、流狗灘、辛女溪、辛女村等遺跡分布廣。上個世紀80年代,懷化高坎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一件雙頭合體犬形陶器,如盤瓠狀。專家考證為4600—5000年前原始祭祀圖騰之物。
五強溪“夸父山”,神話夸父逐日傳說原鄉(xiāng)。典型丹霞地貌,奇峰峻嶺,氣勢巍峨。諸如,月亮巖、明月潭、象鼻巖、明月山、撐架巖、寡婦鏈、翁子洞、米湯溪、十里畫廊、金冠嘴、一腳踏三橋、箱子巖、界巖等景點。《中國神話傳說》:“夸父死后,留在人間的遺跡就是夸父山,現(xiàn)在湖南沅陵境內(nèi)”。
傳說遠古天空曾出現(xiàn)羲和、炎帝、日主、東皇太一、東君、太陽星君、日宮天子等七位太陽神,但地球上人間只能承載一個太陽照耀,7個太陽給人世帶來毀滅性災(zāi)難?涓负篝嘤赂艺境鰜碇鹑丈淙,驅(qū)除6位太陽神,保護人間安全!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大神后土之子孫,人高力大,以寡敵眾、懲惡除害、舍身亡死,逐日想留住光明,其英雄志與豪俠氣在沅陵一代代傳承至今!渡胶=(jīng)》:“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河”指沅江,沅江流經(jīng)古辰州沅陵,又稱辰河,本土久演不衰戲劇“辰河高腔”被稱之戲劇活化石!拔肌蹦宋枷,沅陵一條溪流,“大澤”即其東北方洞庭湖,“鄧林”,陶淵明《桃花源記》見證彼時近鄰桃樹成林。
荔溪“盤古山”,“盤古沅陵說”實證地。如同一尊仰姿睡佛,面目慈祥,和善可親,又稱盤古佛山。山上曾建不少寺廟,現(xiàn)尚存一庵一壇一寺,當?shù)匦磐叫欧罴漓氡P古,常年香火不斷。傳說附近坨山乃盤古墓之一!拔逑U,皆盤古也,聚落區(qū)分,名亦隨異,沅其故襄(宋代朱輔《溪蠻叢笑·葉餞序》)”。山上盤古洞,霧氣散聚,如影如幻,舊石器時期人類居住洞穴。洞中鐘乳石造型各異,洞里似盤古所用石栓、石鎖、石床等象形石,洞壁保存有許多古人文字圖案符號,洞內(nèi)出土許多石斧、石臼、石灶臺等古人類遺物,為神話提供想象空間與物證支撐。
盤古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補天造人!氨P古沅陵說”,看似虛幻,非個體神,集群畫像。古籍記載盤古為民間所撰,實際上對舊新石器時期原始人類氏族社會由穴居到巢居,由采集、狩獵到畜牧業(yè),再到農(nóng)耕文化演繹表述,對遠古祖先開天辟地大無畏精神敬仰頌揚。
盤瓠辛女傳說早于盤古,盤古源自盤瓠。聞一多在《伏羲考》:“盤古是伏羲、女媧的變體”。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南方民族中最流行的神話是盤瓠,三國時徐整做《三五歷記》。吸收“盤瓠”入漢族神話,盤瓠成為開天辟地的盤古氏”。
中華民族神話文化同源共體,雍尼補所、盤古、伏羲、女媧等神原本一脈相承。
七
古代諸侯將相兵家長期爭奪之地,烽火狼煙、刀光劍影、血腥風(fēng)雨動感地帶。
公元前1046年,武陵山區(qū)為濮地,周武王伐商,附屬國濮隨宗主周出征。周昭王興師,南征荊楚,未能亡濮,說明濮國實力雖不能力扳倒周國卻可衛(wèi)家。春秋戰(zhàn)國中期,周室由盛轉(zhuǎn)衰,楚國逐漸強大,雄踞南方,問鼎周疆后,楚威王在武陵山區(qū)設(shè)巫與黔中兩郡,肢解濮地,沅陵從此歸楚。
春秋戰(zhàn)國混戰(zhàn)500多年,秦與楚多次較量,狼煙四起,驚天動地。公元前280年,秦司馬錯兵發(fā)隴西,經(jīng)巴蜀、渡酉水、入沅江,意在黔中,首戰(zhàn)沅陵。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古巴郡(今重慶東、湖北恩施)“南郡蠻五姓”,即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大氏族群體,五姓之首為巴氏之子務(wù)相,著名巴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尊稱廩君,曾聚居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新石器時代晚期,廩君披荊斬棘,開疆擴土,雄霸一方,建立巴國。夏商時期,巴族處于鼎盛,勢力范圍突破武陵山區(qū),直逼中原。周武王姬發(fā)借助巴人滅殷商,顛覆商紂牧野之戰(zhàn)中,巴人勇武善戰(zhàn),功不可沒!鞍蛶熡落J,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武陵蠻,湘西、鄂西、黔東、渝東所在武陵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土家族、苗族)祖先統(tǒng)稱。武陵蠻驍勇善戰(zhàn),歷史上稱之“三國雇傭兵”。《三國志》:“武陵蠻夷反亂,攻城守邑,乃以蓋領(lǐng)太守”。漢代初將秦朝之洞庭郡、巴郡(黔中郡)區(qū)劃調(diào)整為武陵郡,居住其上原住民(土家族等)泛稱“武陵蠻”。政治上對武陵蠻實行君長統(tǒng)治,君長又叫“渠帥”或“精夫”。漢武帝劉徹執(zhí)政時期,廩君后裔部分子孫改漢姓向氏,清朝時期恩施地區(qū)向氏家族成之世襲土司。五溪相氏屬漢朝巴郡“南郡蠻”,東漢相氏家族在武陵山區(qū),尤其是湘西勢力強大,《后漢書》載“武陵精夫—相單程”,當時土家族著名首領(lǐng)(君長)。唐宋以來逐漸漢化改姓向氏。
一代梟雄“武陵蠻”首領(lǐng)精夫相單程率眾起義,震驚朝廷。曾在沅陵與東漢武威將軍劉尚和伏波將軍馬援交戰(zhàn),一個陣亡,一個病死。據(jù)史料,公元47年(東漢建武23年),光武帝派威武將軍劉尚率兵萬余鎮(zhèn)壓,結(jié)果全軍覆滅,義軍愈戰(zhàn)愈勇攻占許多城池。光武帝再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迎戰(zhàn),結(jié)果又被擊潰。
東漢武威將軍劉尚“伐蠻”戰(zhàn)死后,48年(建武24年)伏波將軍馬援自告奮勇,請纓出征。老將馬援戎馬多年,著有《銅馬相法》等,為東漢屢立戰(zhàn)功。49年(建武25年)3月以六旬高齡領(lǐng)兵4萬,征剿武陵五溪蠻夷,于臨沅擊敗義軍,然后溯沅水乘勝追擊至清浪灘。或許天意,清浪灘水急灘險,來不及排兵布陣就遭遇相單程頑強抵抗,正置六、七月酷熱,軍中出現(xiàn)瘟疫流行,潰不成軍,軍中士卒疫死過半,受阻于壺頭山!八泊坏蒙,會署甚,士卒有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崖為室以避炎氣”。面對兇猛蠻子、險灘、大山、溫疫,這位常勝將軍發(fā)出感嘆“滔滔武陵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敢臨。嗟哉,武陵多毒淫”。最后落得客死他鄉(xiāng)壺頭山上軍中,“馬革裹尸”,享年64歲。馬援死后,因讒言曾一度蒙冤,被追收新息侯印綬,還因外戚之家不得封侯預(yù)政,未入云臺28將序列。直到74年(永平17年)才得已平反。79年(建初三年)漢章帝為馬援追賜謚號“忠成”,于壺頭山立祠祭祀。唐宋時配享武廟,宋徽宗加封其為“忠顯佑順王”。
五代時,南楚開國國君馬殷及其子馬希范認祖歸宗,認自己屬馬援后代,在轄區(qū)湖南各地廣建祠廟。一時間伏波廟、伏波宮、伏波祠等遍及沅水流域。清浪新息侯祠和縣城南岸銀壺山香火最旺,過往船排祭祀場景,熱鬧非凡。“伏波廟舊址在壺頭山,相傳為五代楚王馬希范所建(清代同治《沅陵縣志》)”。
千百年來,過往沅陵清浪文人墨客,朝廷官員,很少有不在此留步停船祭拜的。清朝文人易順鼎為廟門撰聯(lián):“四十里雪浪飛來淘盡千古英雄有鴉陣神兵猶傳部曲;廿八將云臺在否贏得五溪祠廟與裘號首分占江山”。
公元1873年(清同治11年),太平天國洪楊之亂,石達開率領(lǐng)10萬親信,打算西進西南另起爐灶,行軍中攻占辰州城。知府汪勃灝守兵不足,飛鴿傳信,調(diào)兵求援,很快就調(diào)集數(shù)千人馬固守。石達開見防守嚴密,放棄辰州而取道瀘溪浦市,將千年浦市化為灰燼。辰州城僥幸躲過這一劫難得,老百姓相信伏波神靈庇護結(jié)果,重修銀壺山伏波廟。該廟毀于上個世紀文革時期。
八
山水人文地標目不暇接。
古代州府縣衙治地,地標少不了塔。塔,象征龍脈文脈,彰顯權(quán)力信仰。沅陵鳳鳴、鹿鳴、龍吟三塔,見證其明朝萬歷年以來沉浮興衰。
鳳鳴塔立于香爐山,建于1588年(明萬歷16年),迄今440多年,如一朵蓮花倒映江中,清道光年間有過重修。
鹿鳴塔位于鹿鳴山,與鳳鳴塔同處一岸,相距約10公里,與龍吟塔隔江遙望。鹿鳴塔塔位最高,常遭雷擊,數(shù)百年以來,為百姓遮風(fēng)擋雨,被雷電擊得傷痕累累,“半身不遂”,正如蘇東坡“高處不勝寒”。民間還流傳天上王母娘娘女兒愛上沅江龍子愛情故事。
龍吟塔,立于河漲洲上,塔高42米,八角七級。塔內(nèi)置木樓六層,塔上曾長一棵大樹,遠處眺望,洲似木排,塔如桅桿,彰顯“寶塔鎮(zhèn)河妖”寓意。河漲洲又稱河上洲,和尚洲,離百曳灘較近。傳說乾隆皇帝游江南,曾帶領(lǐng)辰州知府、沅陵知縣站在黃土橋上觀看河漲洲風(fēng)光,詩興大發(fā),隨口與小舟無名船工對詩“黃土橋,橋上蕎,風(fēng)吹蕎動橋不動;河漲洲,洲外舟,水漫舟流洲未統(tǒng)”。據(jù)說張學(xué)良將軍幽禁鳳凰山時,常在塔下垂釣。周佛海,沅陵本土另類“名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一大代表、賣國巨奸。離家投身革命時,邀友登塔提筆寫下“沅水滾滾硯池波,手握青山當墨磨。倒提龍吟試為筆,藍天能寫幾行多?”,不失少年豪氣,躊躇滿志,只可惜信念不牢,背信棄義,脫黨賣國求榮,成為歷史罪人,秋風(fēng)讓其去了該去的地方。
“沅陵縣沿河下游四里路遠近,河中心有個洲島,周圍高山四合,名“合掌洲”,名目與情景相稱。洲上有座廟宇,名“和尚洲”,也還說得去。但本地傳說卻以為“和漲洲”,因為水漲河面寬,淹不著,為的是洲隨河水起落!(沈從文,《沅陵的人》)”。
二酉山,天下圣跡,中華文化圣山,古秦人藏書處,道家第26洞天,道德、知識、智慧象征。因堯帝老師善卷隱居開壇教化五溪蠻民而成德之圣山;又伏勝冒誅滅九族之險藏書而成儒之圣山,還因張果佬于道家第二十六洞天福地?zé)挼ば扌卸傻乐ド,三山一體、多元文化在此疊加共生浸潤,靈氣騰騰,鐘靈毓秀。曾鮮為人知之山,名不見經(jīng)傳之洞,藏書千卷而卓絕天下,被稱贊拯救中華五千年文明“諾亞方舟”。二酉山文明薪火傳承千年,書香彌漫千載,聲名遠播,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心中圣山,全球華人高山仰止朝拜名山。
鳳凰山,因幽禁張學(xué)良而揚名,悲壯記憶。山上“鳳凰寺”,始建于1600年(明朝萬歷28年),1634年(崇禎7年)重修,1668年(清康熙7年)維修,1758年(乾隆23年)建“一天門”,1850年(道光30年)再重修。清代詩人張志遙游鳳凰山留下“晴峰縹緲出云端,野徑迂回繞曲欄,人向綠蔭深處去,隔江指點畫中看”詩句。震驚中外“西安事變”發(fā)生后,1938年深秋,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被蔣介石幽禁羈押于此達20個月之久。張學(xué)良將軍報國無門,廟墻壁留有將軍詩:“萬里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鬢發(fā)漸漸老,唯有春風(fēng)今又還”“卿名鳳至不一般,鳳至落到鳳凰山。名山古剎多梵語,別有天地非人間”。2011年被批準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壺頭山,“壺頭夜月”,遐邇皆知。相傳為相單程所據(jù),又名楊家寨(楊與相音形近似),后被馬援攻占。其南山形似海上三仙山之一方壺,而故名!段淞暧洝贩Q“山形與東海方壺相似,傳為馬援征蠻屯兵之所”。49年(東漢建武25年),伏波將軍馬援駐兵于此,因山高灘險,道路崎嶇,大軍困于山下。當時天氣炎熱,流行瘟疫,士卒多病死,馬援令布設(shè)哨卡,開挖鑿石筑燒避暑窟,相傳共建48室,石室門支石柱下,室容2席,上刻花卉,石壁用堊繪畫人物花草,彩色鮮明。石室外形似墳?zāi),當(shù)厝罕姺Q之生基墳。歲月久遠,避暑洞多已崩塌,如今僅水田狗塔、張家隴、楊三橋(楊三丘)鍋精潭、葡萄溪茅坪、菜巴沖口連、田公坪等地依稀可見。后人賦詩“壺頭夜月映丹心”,歌頌馬援對漢室忠心。目前遺存馬援廟(伏波廟)、塑馬援像、古戰(zhàn)場、避暑洞、點將臺、古井等漢代遺風(fēng)。
沈從文在《沅陵的人》:“沅水由沅陵下行三十里后即灘水連接,白溶、九溪、橫石、青浪……就中以青浪灘最長,石頭最多,水流最猛。順流而下時,四十里水路不過二十分鐘可完事,上行船有時得一整天”“青浪灘灘腳有個大廟,名伏波宮,敬奉的是漢老將馬援。行船人到此必在廟里燒紙獻牲。廟宇無特點,不出奇。廟中屋角樹梢棲息的紅嘴紅腳小小烏鴉,成千累萬,遇下行船必飛往接船送船,船上人把飯食糕餅向空中拋去,這些小黑鳥就在空中接著,把它吃了。上行船可照例不光顧。雖上下船只極多,這小東西知道向什么船可發(fā)利市,什么船不打抽豐。船夫說這是馬援的神兵,為迎接船只的神兵,照老規(guī)矩,凡傷害的必賠一大小相等銀烏鴉,因此從不會有人敢傷害它。”
《水經(jīng)注》云,壺頭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山下水際有伏波祠,原祠應(yīng)在壺頭山下沅水南岸。宋代黃庭堅在官場與章惇、蔡卞不合,被貶涪州,黔州安置,道經(jīng)辰州時,曾記錄唐朝劉禹錫《經(jīng)伏波廟祠》:“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麇鼯斗,蠻溪霧雨愁。懷人謁遺像,閱人指東流。自負王霸略,安知恩澤候。鄉(xiāng)園辭石柱,力盡炎洲。心以功名老,翻思馬少游”。五強溪水庫行將蓄水之際,一場3天3夜山火殃及祠宇化為灰燼。據(jù)當時在場人回憶,火燒現(xiàn)場無數(shù)烏鴉,繞祠翻飛,當?shù)匕傩照f是馬援三千鴉陣神兵前來作最后告別。
《辭源》載:“‘壺頭’山名,在今湖南沅陵縣東。相傳山頭同東海方壺山相似因名壺頭山。東漢馬援南征,曾駐軍于此”。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尸”典出地,見證馬援公元47年(東漢光武帝建武23年)慨然請命征剿相單程,決戰(zhàn)于沅陵壺頭山。“老當益壯”、“馬革裹尸”語出《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字文淵,扶風(fēng)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壺頭夜月”,辰州八景之一!扒疔譁Y宏,峰巒聳峻,多足以娛耳目而快游觀。故就一郡志之,則曰‘洪山疊翠’、曰‘酉水拖監(jiān)’、曰‘銅柱經(jīng)霜’、曰‘浮圖捍水’……曰‘酉洞晴霞’、曰‘壺頭夜月’(《辰州府志》)”。其中所謂“酉水拖藍”,即溪子口江面,沅酉二水合流處,有水自酉洞出,性沉而勁,每到春夏水漲,兩江黃濁,獨其中一線藍色,直拖江面,登城遙望,飄若翠帶。每逢雨季汛期,洪水猛漲,兩股泛黃水流從太常三角洲兩側(cè)奔騰而去,直沖下游,中間有一股長達一公里藍色清流自太常村一直延伸至老縣城中南門碼頭,宛如一條明凈瑩潤玉帶,靜靜鑲嵌在渾黃洪流中飄逸,直到今天這一奇觀依然,F(xiàn)。
九
“辰龍關(guān)”,位于官莊鎮(zhèn),與常德交界,曾經(jīng)門戶中門戶,重中之重雄關(guān),歷史遺址,文化遺產(chǎn),自然風(fēng)光奇、險、幽、美。
清朝時期與名滿天下山海關(guān)比肩而立。北山海、南辰龍,見證吳山桂飛黃騰達與身敗名裂,見證“八旗”入主中原,平定西南。
地理地勢險要,道路狹窄,易守難攻。古代屬界亭驛,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必經(jīng)之路。河流文明時代,沅水黃金水道,中原通向云貴交通樞紐。宋代以來,中央朝政重視陸地驛站建設(shè),建起一條中原通向大西南,且與沅水并行湘黔大驛道,沿途設(shè)置諸多關(guān)隘關(guān)口。其中沅陵境內(nèi)設(shè)辰龍關(guān)、馬鞍關(guān)、芙蓉關(guān)、武勝關(guān)四大關(guān)口。湘黔大驛道上辰龍關(guān),洞庭湖平原進入湘西山區(qū)第一關(guān),閉關(guān),中原與西南兩重天兩個世界,開關(guān),西南與中原近在咫尺!暗贸烬堦P(guān)則得大西南”,對清朝廷“削藩”地理軍事意義重大。
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大將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拱手讓出“天下第一關(guān)”,滿清鐵騎由此橫掃天下,建立清王朝。僅30年過后,清康熙年間,平西王吳三桂自立為王起兵反清,兵敗死于長沙。其孫帶領(lǐng)殘部或戰(zhàn)或逃至南楚沅陵布防,憑辰龍關(guān)之險固守,與清軍對峙三年。后來吳軍在辰龍關(guān)暴力征兵、欺壓鄉(xiāng)民激起民憤,本土鄉(xiāng)民向夢熊帶領(lǐng)清軍抄小道繞過關(guān)口,一舉破關(guān),一路勢如破竹,占沅陵,入貴州,平定大西南。
康熙皇帝得知破辰龍關(guān)捷報龍顏大悅,御筆親題將辰龍關(guān)敕封為“天下辰龍第一關(guān)”,刻于絕壁,昭告后人。
如煙往事深藏功名,似水光陰令人感慨。林則徐感嘆“重重入翠微、云繞馬蹄飛”,沈從文以為“群峰競秀,積翠凝藍”,林徽因贊美“沿途景物又秀麗,又雄壯”……
十
洞庭溪,清浪灘,古紅綠藍四色薈萃。
馬援避暑室、新息侯祠等古跡,紅軍二、六軍團突圍過境渡口、橋梓坪會師地等紅色舊址,犀牛天池、河鷹巖、四方山、沐南山等自然風(fēng)光獨好,還有五強溪庫區(qū)湖光山色。
清浪灘,古稱青龍灘,起于縣城下游52公里處,長達40里,灘中間一山嶺由北向南凸伸江中,即清浪灘北岸洞庭溪村馬料溪懸崖之上伏波廟處,將灘一分為二,細分上、中、下、尾四段,立于山頂,40里清浪灘盡收眼中。相傳古代白鶴仙(堪輿風(fēng)水先生)費時3年一路由北向南從武陵山經(jīng)大庸(今張家界市)尋龍脈于此,命其“青龍過江”。枯水季節(jié),灘頭河水清澈見底,河床怪石林立,水急似箭,巨浪拍天,聲聞十里之外,故名清浪。古籍稱馬援受阻青龍灘,軍困壺頭山。馬援廟,俗稱伏波宮,又名新息侯祠!逗瞎沤竦孛o典》:清道光九年(1829年),在馬料溪(即青龍過江處)建立“漢新見候祠”祀伏波將軍。五強溪水庫修建前,有人留意臺階基墻上嵌入兩塊大如門石碑,一塊字跡完全剝落,無法辨認,一塊還能識讀“梁松薏苡讒言”等字樣,如今石碑和伏波廟斷瓦殘磚已沉于五強溪水庫中,成為遠去記憶、遺憾、痛惜。
王化南實地采訪編輯民國《沅陵縣志》之《清浪灘險要備覽》描述詳盡:上灘自潭口以下,亂石如林。水勢直趨南,距葡萄溪下里許,河中有霍閃洲……中灘自南溶老司潭而下,其險處曰頭絞。前有斗篷巖。偏于右,又有橫梁巖亙其下。轉(zhuǎn)北過二絞……過金泊洲,蓑衣巖,至伏波廟前與南溶老司潭之水匯而湍廟……至洞庭溪市前亦有稱當門巖者,此中灘也。下灘距洞庭溪下半里有青草坪,其前為上踏斗巖……至于迷洲,此下灘也。尾灘自雷洄之砂仁溪起,有夾夾巖。又歷沉墻巖、鷺鶿巖、鵬張巖至楊五廟前入豬槽溶……以上所述,無論石之巨細,流之湍急,自上而下依次備載,毫無遺漏。其中之最顯著者,上灘莫如船皮子之枕頭巖、耙齒溶之猖鬼巖。中灘莫如銅釘、偏口、三絞、篆壩、列木垴、中渚巖。下灘莫過如野貓溶、上絞洄、下絞洄、以及上下踏斗巖、下上魚果巖。尾灘莫過于鴨子巖、鵬張巖、五著花。
張家界至沅陵官莊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洞庭溪沅水特大橋(湖南在建最大跨徑懸索橋)建設(shè)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雄偉壯觀。建成后將成為沅水沅陵新時代新地標,極大改變庫區(qū)百姓生產(chǎn)生活條件,助推宜居宜業(yè)和美庫區(qū)高質(zhì)量發(fā)展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清浪灘篇章建設(shè)。
洞庭溪,清浪灘將華麗轉(zhuǎn)身,古代黃金水道上“堵點”,來日沅陵沅水看點,古紅綠藍綻放,七彩繽紛迸發(fā)。
十一
碣灘茶,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原產(chǎn)于沅水北岸碣灘山坡而得名。碣灘,源自“灘中礁石豎立如碑”。
茶文化底蘊深厚,漢為名茗,唐為貢茶,明清稱“辰州碣灘茶”。唐代《辰州府志》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者為最,今且已充上貢矣”。《翰苑集》之序:“邑中出茶處多,先以碣灘產(chǎn)者為最,后界亭茶盛行”。
碣灘山,常年泉清風(fēng)舒,峰巒挺秀,林木蒼翠,云蒸霧煮,特別適宜茶葉生長。明朝辰龍關(guān)所在界亭驛大量種植碣灘茶,從辰龍關(guān)口至界亭驛綿延十里,碣灘茶規(guī)模擴大,品質(zhì)品牌在湘黔大驛道上聲名鵲起,日趨興盛。
“中國高端卷曲型綠茶的杰出代表”,其形、色、香、味獨特,外形條索卷曲緊細,挺秀顯毫,色澤綠潤,內(nèi)質(zhì)香高持久,有栗香氣,滋味鮮醇甘爽,湯色黃綠清透。始沏,旗槍初展,葉游杯中,三起三落,參差沉浮;爾后,亭亭玉立,如銀魚游翔,靜影沉壁;最后,臨風(fēng)一啜,如泡日月,如飲朝露。奇妙之處,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而倍覺芬芳。
碣灘茶,皇帝與民女結(jié)奇緣聯(lián)姻,見證中日關(guān)系大門開啟。相傳公元684年母親武則天逼迫唐睿宗李旦交出皇位,降為皇嗣,皇后劉氏降為妃子。不久,劉皇后和德妃遭陷害,被武則天秘密處死。李旦痛失兩個最鐘愛女人,明知是母親所為,卻不敢過問,只能以尋找她們?yōu)榻杩谇蟮枚鳒剩x開危機四伏皇宮,輾轉(zhuǎn)來到南方。由洞庭湖溯沅水而上,到碣灘附近胡家坪時,被秀美山水和淳樸民風(fēng)所吸引,便泊舟停行,暫住當?shù)睾鷨T外家。員外之女胡鳳姣,美麗大方,善解人意,每日親手烹制碣灘茶招待,一來二去,因茶生情,結(jié)為伉儷。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李旦回到京城,即位皇帝,不久將胡鳳姣接進宮。鳳姣進宮時帶上李旦喜愛碣灘茶。李旦將其分賜群臣,文武百官品嘗后,覺得甜醇爽口,異口同聲進諫將碣灘茶列為歲貢。自此朝廷每年派人前往碣灘督制茶葉。碣灘茶成朝廷官員特供,還被朝廷用來贈送外國使節(jié),使之流傳至日本、印度。
沅陵辰河高腔《李旦與鳳嬌》述演這一民間傳說:李旦逃避武則天寵愛,流落沅陵胡員外家為仆,常飲碣灘茶。寡嫂文氏女兒鳳嬌,日久與李旦互生愛慕之情,文氏將女許配與李。李旦回朝登基,冊封鳳嬌為妃,碣灘茶隨之名揚天下,走出國門。
碣灘貢茗美名揚,醇香飛殤傳千古,歷經(jīng)宋元明清,至今盛名不衰。“形若碧云茸如霜,巧藝天工芽中藏。清湯綠葉醉人眼,越夜長留齒頰香”。以致時隔千年,1972年,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特地向周恩來總理打聽“碣灘茶”,周總理將碣灘茶作為“中日友好茶”贈送田中角榮,中日關(guān)系升溫回暖中增添碣灘茶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施兆鵬教授贊嘆:“盛唐一帝,中日二相,皆問佳茗何方?唯有碣灘茶香!
1819年(清嘉慶24年),林則徐過沅陵時,辰州知府以官莊碣灘茶款待。林飲后驚嘆“郡內(nèi)有天下第一關(guān),孰之亦有天下第一茶!”。左宗棠率師南下,號令“三軍飲茶非碣灘茶莫屬”。
十二
船工號子,流傳千年不變生命寫真和史詩。
沅水兩岸人天生好嗓子,沅陵山歌民歌,曲調(diào)高亢嘹亮,節(jié)奏自由悠長,歌詞即興創(chuàng)作。純樸、大膽、巧妙,生動鮮活,真切感人。唱天唱地,唱古唱今,唱人唱事,唱喜唱悲。山歌唱得春風(fēng)化雨、魚沉雁落、優(yōu)美流暢。其中勞動號子最具代表性,形象表現(xiàn)勞動場景和地方生活氣息,勞動之歌,生命之歌,靈魂之歌。諸如,船工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nóng)事號子等。
船工號子(排工),原始古樸,沖口而出。船工放排行船,號子隨船排而起,與撐竿聲、河水聲相伴,不絕于耳,響徹天空。將沅陵人文歷史、風(fēng)土人情、自然風(fēng)光融入號詞,號子聲聲,如天籟之音,蔚為壯觀,流傳千年。號子宛若指南針、航標燈、導(dǎo)航圖,更似北斗導(dǎo)航系統(tǒng),對沅陵地理、水情、航道實時精準導(dǎo)航,難得稀缺人文地理手冊。
自古以來,沅陵境內(nèi)沅江酉水山陡、淵深、灘險,素有“三垴九洞十八灘,灘灘都是鬼門關(guān)”之說。面對惡劣環(huán)境、生死無常,水上行船人和放排工始終保持對生命熱愛與敬畏,用號子傳遞情感,調(diào)整情緒,排解憂愁,將水路水情經(jīng)驗敘事告之傳授同行及乘船者。在險灘浪尖上開門見山描述險情,唱出地理風(fēng)光、人情世故和喜怒哀樂,成為沅陵獨特流動文化名片。
“油房溪,木馬口,羅家灣上敬狗頭”。狗頭即犬首人身盤瓠,南方少數(shù)民族信仰圖騰,人類社會從狩獵時代轉(zhuǎn)入農(nóng)耕時代神話中犬名!案叨大A,錨家灣,黑巖筶子摛上天”,“高洞驛”(古水驛站),桃源與沅陵兩縣交界處,又名“界首”!扒叭诵猩坪笕司,修起巖路牽鐵鏈。寡婦鏈,明月潭,敲經(jīng)念佛明月庵。順母橋,順母廟,為人子女難行孝”。甕子洞上“寡婦鏈”長達400米,明代一張姓寡婦,為了纖夫墮崖悲劇不在他人身上重演,四方乞討募捐,請巖匠鑿石開路、鐵匠鑄鏈架鏈,1741年(清乾隆6年)還進行維修。辰河高腔將故事編成《寡婦鏈》戲演唱!绊樐笍R”位于明月山,“順母橋”建在干溪溝,民間流傳:“母在順母意,母死報父仇”或“搭橋順母意,母死報父仇”。“中柱巖,靈木垴,嘎洞雷迴楊公廟”,沅水流域敬奉楊公菩薩、洞庭王爺、楊泗將軍三大河神。方志載:楊公本名楊漱(別稱楊素),楊氏三兄弟曾替朝廷鎮(zhèn)壓苗民有功,被封鎮(zhèn)江王!岸赐ハ,壺頭山,伏波難過清浪灘”!扒謇藶。三十里,神雅接食都歡喜”。清浪灘,沅水上著名險灘,上起潭口,下至雞窠圩,中灘最兇險,船排事故高發(fā)地,長灘上空常年鳥鴉成群,傳說為馬援三千神鴉兵。烏鴉另說為神鳥,能預(yù)知禍滴,船工拋撒食物顯驗,神鴉接吃預(yù)示船行安全,反之警醒有危險。灘上“清浪廟角”,廟里敬奉一只由純金塑造被失手打死搶食烏鴉的神鴉像!盀貘f口,麻布磯,大小碣灘莫性急”“上除灘,斑竹溪,船頭燒香朱紅溪”“清浪灘,不算雄,軟灘有個火燒甬”“清浪灘,是個名,橫石九磯嚇死人”“百曳灘,三公怨,銀魈菩薩不照看”!蹲髠鳌ふ压拍辍罚骸俺䴙橹蹘熞苑ュА惫适掳l(fā)生地,即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率船隊以武力攻占濮人所在湘西,數(shù)百船只數(shù)以萬計纖夫艱難拉過此灘!叭狈浅⒐倮簟叭保复だw夫自戲自嘲自我畫像,意為拉纖像“蝦公”,爬桅桿像“猴公”,上岸嫖妓打扮得像“相公”,幾個工錢都交給酒家或妓院,回到船排又一無所有“白爺(諧音百曳)”!般y魈菩薩”相當于財神,與雍尼婆婆、春巴嫲嫲、始裸旎、梅山等一樣,土家族敬奉女神。
“辰州府,沅陵城,四門景子蓋有名;一千三百垛子墻,七十二個土地堂;四十八腳到城隍,七十二腳到府隍;縣城隍。府城隍,銅壺滴漏在大堂”!般~壺滴漏”為古時計時器!傍P凰山,寺龍興,皇帝圣旨如來經(jīng)”“夜郎王,有威名,盤瓠顯圣沙灣村”。夜郎,古國古族名,戰(zhàn)國史料首次出現(xiàn)夜郎古國,方知夜郎國在西南。夏商屬百濮地,西漢以前,歷史文獻對夜郎國只言片語記載!秶Z·鄭語》云:“楚鼢冒始啟濮”。漢代與南粵、巴、蜀有經(jīng)濟文化交流,后來逐漸被分化融入其他民族。634年(唐貞觀8年)割龍標縣西置夜郞縣,轄境同晃縣!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夜郎旨沅陵,舊時沅陵城建有夜郎竹王祠。
“酉水拖藍一根線,官家草民兩個樣”“水深不過龍泉山,水淺不過燕子灘”“太常村,小菜場,水隔纖路炒巖蛋”“落錢浦,小酉溪,二酉洞里藏古籍”“皇帝走遍天下路,難過沅陵烏宿渡”“美女坐于梳頭巖,烏宿廟佬打草鞋”“西溪口,烏宿潭,惡風(fēng)暴雨扒龍船”“狗牙巖,麻子巖,油灘脫水印子巖”“風(fēng)急綹,風(fēng)急口,牛角小米明溪口”。明溪,古稱朗溪或乃溪,《水經(jīng)注》:“朗作樠。又曰蠻溪,古五溪之一”。蠻漢邊界。其上游土司管轄,其下游辰州府管轄。明朝初吳王朱元璋在水陸要沖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建立軍事機構(gòu),酉水流域設(shè)明溪口、會溪坪、大喇(龍山隆頭附近)、里耶4處!蚌俗謳r,本有名,文武百官認不真,若凡哪個認真了,一船金來一船銀”!白怨砒P灘水太兇,老板不肯買纖工”“小刺灘,大刺灘,努王舉義石馬潭”。
鏨字巖,一塊天生崖石,又稱“紅字碑”,位于酉水北岸明溪口新寨。北宋崖刻,“識遍鏨字巖,金船銀船浮起來”傳說發(fā)源地。
鏨字巖與溪州銅柱密不可分,兩者具有少數(shù)民族和諧共處歷史意義。公元940年銅柱首次豎立于土司都城會溪坪(今古丈),溪州刺史(土司)彭仕羲自稱如意大王,對所轄封官委爵,與辰州流官知州朱守信在邊界擦槍走火引發(fā)3年戰(zhàn)事。公元1055年(北宋至和2年),辰州知州朱守信、通判賈師態(tài)和轉(zhuǎn)運使李肅之等率大兵壓陣,交戰(zhàn)敗后將銅柱擄至辰州沅陵。土司彭仕羲對此耿耿于懷,不斷用兵追索銅柱。公元1056年(宋至和三年),殿中丞雷簡夫在溪州與辰州交界處明溪口筑城駐兵,扼守溪州通辰州咽喉,然后率兵直逼土司都城會溪坪,最后雙方于明溪口誓明議和,并在酉水、沅水會合處崖石上刻紅字碑!睹飨抡}名記》碑文由雷簡夫撰寫。公元1057年(嘉佑2年),殿中丞雷簡夫歸還銅柱。
《明溪新寨題名記》崖碑高2.45米,寬5.55米,楷書,字徑7厘米,32行,共412字,記述雷簡夫與彭仕羲作戰(zhàn)情況,并將各路指揮官官職和姓名刻上作為見證,辰州簽判掌機密甄升書丹。后人將字涂為紅色,故俗稱“紅字碑”。如今鏨子巖《新寨題名記》石刻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
沅陵,生態(tài)高地,人文秘境,風(fēng)水寶地。
古老與現(xiàn)代,滄桑與璀璨,鄉(xiāng)愁與典雅,寧靜與喧囂相互交織,古韻悠悠。
千年古城,圣山名寺,神話原鄉(xiāng),成語典故發(fā)生地,遺址遺存遺產(chǎn)豐富多樣,民俗風(fēng)情多彩多姿,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山水靈韻,青山巍巍,萬峰聳翠,綠水迢迢,脈脈傳情,儀態(tài)萬千,天然氧吧,如詩如畫。碣灘茶里有乾坤,擁有千年光陰故事,蘊涵自然之美,生態(tài)之韻,民俗之古,鄉(xiāng)愁之記憶,人間煙火之韻味。
翻開歷史長卷,回溯塵封歲月,盤古論今,令人遐思?v觀善卷、屈原、伏勝、馬援、相單程、李白、王昌齡、劉禹錫、王陽明、董其昌、康熙、周恩來、張學(xué)良、任弼時、賀龍、沈從文等千古風(fēng)流人物,對這片土地所作所為所愛,流傳于世,冠絕古今。
邂逅沅陵,走進擁抱品讀,厚重史書讀不完,風(fēng)土人情品不夠,感知其無盡魅力,感念萬載山水奇緣,探底千古書香?鞓、灑脫、奔放、超越等油然而生,不知不覺憂愁、疲憊、煩惱、世俗等渙然冰釋,詩與遠方就在眼前。
沅陵,流淌著歲月詩篇,孕育千古燦爛文化,如今沐浴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shè)春風(fēng),新時代山水沅陵、文化沅陵、紅色沅陵、生態(tài)沅陵品牌形象不斷擦亮。
這片神奇山水正成為人與自然和諧、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頭活水,一幅幅神秘和美、宜居宜業(yè)、山水安瀾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