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龍山太平山 丹霞風光 圣山福地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4年02月19日 08:52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2月19日 08:52

龍山太平山 丹霞風光 圣山福地

高文化

  太平山,原名“象山”,嘉慶元年(公元1796),白蓮教起義軍攻占龍山時,當地人上山避難躲過一劫,后更名“太平山”。

  歷史人文底蘊濃郁,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名山福地,紅色土地,綠色奇葩。

  自古乃五溪一方佛地,源遠流長,絕壁象背上普照禪寺,始建于東晉隆安安帝二年(公元398),佛教曹洞派第47—50代傳人于此主持,曹洞派文化積淀深厚。

  清朝光緒年間,太平山寺第五代主持宏松禪師云游京城治愈光緒皇帝背花瘡,受皇帝封賜獎賞后,太平山擴建藏經樓、觀音閣等,從此聲名鵲起,香火延綿1600余年。

  丹霞地貌風光旖旎,峽谷山水目酣神醉,享有“五溪天下險,神仙太平山”美譽。

  太平山,龍山縣城近郊海拔制高點,果利河蜿蜒環繞,孤峰突兀,猶如一整塊巨大紅色砂巖,四面皆陡峭絕壁,山頂終年云纏霧繞,與周邊山丘相比,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頗具鶴立雞群之韻。

  嘉慶年間《龍山縣志》:“(太平山)在縣北三十里,孤峰插天,就石鑿級,危途一線,登者前后趾相接……”。

  遠看,整塊大石形似巨象,有鼻有眼,活靈活現,海拔618米,南北約200米,東西約30米,東頭高百余米,西頭高近200余米。曾經上山僅東頭經“首楞嚴”門天險獨路,后來西面絕壁修棧道走烏龍門才閉環連通。

遠眺太平山
遠眺太平山

  沿石板小徑攀行,穿行頭門、二門,再登100級石階,抬頭仰望門匾題“首楞嚴”門對聯,“登臨坐覽四面云山無俗氣,到此靜觀八方彩色有常真”。

  拾級就鐵鏈攀爬前行,地縫峽谷、懸崖峭壁、縱橫交錯,古藤盤纏,古木參天,峰回路轉,溪幽峽深,洞奇泉神,縫清清爽爽,翠枝搖曳,山花吐香。

  山頂清澈山泉充滿地質傳奇,地下水源成因撲朔迷離,雨季水盈尺,久旱水不竭。

  登頂太平山,佇立觀音閣俯視四周,仿佛置身空中樓閣,九曲逶迤果利河,淙淙潺潺,天光云影,雄奇險峻,蔥郁林海,阡陌交通。

  遠處云蒸霞蔚,奇峰神洞,飄渺神秘。

  近處,一線天,狗拉峽,金龜望月,獅子口,硝洞,猛洞,鏡巖,酉水漁秀,猛洞飛練,魚洞春波,觀音泉,松崗煙雨,楓林夕照,獅山晚照,城南寶塔等景觀棋布星陳。松月塔、觀音寺、登天梯、息影洞、大佛殿等錯落有致點綴建在山脊峽縫絕壁巖墻處。

  寺塔、丹霞、綠水、青山、山城相互襯托的美美與共自然畫卷,陽光透過翠色欲流森林和各種各樣地質遺跡景觀,映射在瓊樓朱閣、丹霞峭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夕陽斜照,金色余輝將靜謐丹霞地貌和閣塔亭臺溫馨渲染得蓬蓽生輝。

  觀音閣,普照禪寺(太平山寺)鎮寺之閣。

  八柱六棱六角,穹頂,旋轉式板梯,高三余丈,徑一丈一尺,一層供觀音菩薩像,二層塑兩虎,神形逼真,視若活物,樓閣東北角長明燈高懸,以祀天神。

  太平山“登天梯”114級,坡度60度,垂直落差25米,下寬2.5-2.8米,上寬1.5米。由慈松禪師廢南門鑿北脊而建,石階兩側安鐵鏈,攀鏈趾踵而登,驚悸惶惶,顫悠凜然。

  太平山石窟,鑿于光緒年間。佛殿始建于清道光六年。

太平山觀音閣和觀光電梯遠景
太平山觀音閣和觀光電梯遠景

  太平山石刻記述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對太平山贊譽詩文。

  山上曾經建有塔林,鼎盛時期常住300余僧侶,后來天災人禍,寺廟盡毀,唯松月塔保存完好,其余皆毀。

  “松月塔”,即慈松禪師寢陵,所刻碑文長達1418個字,記載慈松一生修行問道、念佛救人傳奇故事,包括慈松與本然大禪師對話,本然大禪師問“智慧如此,志愿何等?”宏松答“誓與眾生,共成佛道”。

  慈松禪師(未成名前叫“宏松大師”),法號“伴月”,俗稱“京和尚”,俗姓冉,1841年出生,湖北利川人。

  天生注定與佛有緣,自幼不喜歡吃葷,不愛讀書,卻樂于與僧侶交友。12歲那年,一自稱陳教良道長,來到其讀書學館,勸其棄塵持齋。其父得知非常惱火,將其關在家中不準出門。慈松打聽到太平山常禮禪師德高望重,便悄悄從湖北利川跑來太平山拜訪,得到常禮禪師首肯,回家將事情經過告訴父親。其父望子成龍成家,依然不同意,兒子卻一門心思渴望出家,僵持一段時間后,其父終于開悟,并與兒子一道前來太平山,29歲慈松(1870年)削發為僧,誠心受戒。

  出家后慈松并不閉門念經,而是到重慶花巖禪林、四川峨眉山等佛教圣地行走修行。路途中,遇見老鄉曾祚華也信奉佛,法名“光輝”,就拜“光輝”為師。師徒邊行走邊交流,花了三年行走至峨眉山,依然參不透“生活是誰”,慈松只好重回太平山。就在這一年,師父光輝走了,臨終前囑咐其再等3年,說其名師緣分在北方。

  光緒二年(1876),時年35歲慈松決定帶徒弟光化再行走修行,猶如《西游記》中唐僧師徒一行西天取經一般充滿傳奇。一路上,經歷登山問道,餐風露宿,生死磨難,顛沛流離,途經四川又收八歲妙道為徒,師徒3人再上峨眉,赴成都,訪陜西龍亭山,登西岳華山,然后過黃河,到山西五臺山,入河北保定,最終抵達北京龍泉寺。

太平山脊上佛地
太平山脊上佛地

  碑文還記述治愈光緒皇帝奇險之疾“背花”受封賜獎賞與晚清名臣左宗棠(宮保)分不開故事。正是左宗棠引見推薦,才有機會施展醫技得皇族恩賜。1881年,70歲左宗棠從甘肅回京,經陜西長安南院,看望出家麾下王軍門,與王交談中流露出對自己此行回京吉兇未卜深感郁悶。王軍門向左宗棠推薦慈松,稱其看相厲害。兩人見面后,慈松告之左宗棠“龍眉黃色,臥蠶紫氣,必有封拜之慶”,后來果然應驗。后來左宗棠將慈松看相之事告之知己同僚。

  一天,左宗棠好友工部郎中沈法齋到龍泉寺進香,見到慈松,兩人一見如故,深感相見恨晚,聊著聊著,慈松就聊到欲請龍藏之事,沈公欣然應允。不久,通過與九門提督榮祿(仲華)、總管內務大臣師曾、禮親王世鐸等鼎力相助,慈松如愿以償。

  所謂“龍藏”,又稱“清藏”,全稱為《乾隆版大藏經》,我國歷代重要官刻大藏經之一。由皇帝欽定,清朝廷以明代《北藏》為藍本進行增減官刻漢文敕版藏經,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乾隆三年(1738)完成,歷時6年。

  慈松難能可貴,沒有貪圖京師榮華富貴,毅然決然帶著龍藏龍袍回到太平山。為弘揚佛法,從1894年開始,星夜重建廟宇,歷時四年,最終大功告成??⒐ず?,慈松弟子鐘朝琨撰寫碑文,當地文化人彭琛刻于松月塔。1899年,慈松禪師安然圓寂于太平山息影洞,享年58歲。

  太平山寺廟歷經多次戰亂及“文革”劫難。

  2005年湖南省宗教事務局以湘宗發(2005)52號批復同意恢復太平山寺廟為宗教活動場所以來,龍山縣委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加大對太平山森林公園保護開發利用,已對大佛殿、祖師殿、講經堂、彌勒殿、藏經樓、牌坊、觀光電梯及道路旅游配套設施等進行恢復性修繕建設,如今“一閣一塔一橋一梯一倉”成為太平山地標建筑,即觀音閣覽兩縣勝境(龍山、來鳳),松月塔見證皇賜,興隆橋(紅軍橋),太平水倉紅色紀念等。

  2021年太平山獲評國家4A景區,泰國贈送釋迦牟尼玉佛已請上太平山。

  這片綠水逶迤、山谷幽然、瀑布飛濺、佛光遠播、山水城相宜的紅色熱土如今已煥發新活力,璀璨奪目,魅力四射,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

  太平山,廣聚善緣。

  賀龍元帥、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幸亥革命元老柏文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佛教協會原會長赴樸初等老一輩革命家、名家名人及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都與其結緣。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因內訌出走西南,途經湘西,兵敗命喪大渡河。

  咸豐九年春(1859年),正值曾國藩率領湘軍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徽安慶時,石達開率領太平軍自江西起兵入湘,長驅直入湖南腹地寶慶(今邵陽)。曾國藩只得因勢利導率軍全力援湘,致使石達開孤軍攻戰寶慶失利而轉入廣西。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途經湘西吉首、瀘溪、保靖、花垣、龍山等地,同治元年初(1862年)經湖北恩施入川(今重慶、四川),在四川開辟自己根據地,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后四進四川,同治二年(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抵達大渡河,據駱秉章奏稿稱此時太平軍約三四萬人。石達開乘對岸沒有清軍駐防,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可天公不作美,當晚天降百年不遇大暴雨致洪水猛漲,船無法行渡。第3天大渡河東線防御清兵已趕到對岸,加上糧草用盡,陷入絕境。

  石達開率領太平軍不能與毛澤東共產黨領導紅軍相提并論,其軍事才能遠不及毛澤東“四渡赤水”超凡軍事智慧,太平軍并非真正人民隊伍,從而成為千古悲劇人物。

  或許出于對曾國藩率領湘軍攻打太平天國懷有深深恨意,石達開率領太平軍在湘西一路走過,做過一些傷害黎民百姓之事。1862年春天,由保靖進入龍山境內,埋葬母親、火燒里耶后,太平軍沿酉水而上,強攻龍山,火燒來鳳,經卯洞進入四川。

  石達開出走西南源起內訌受猜疑,一路郁悶低落,千愁萬緒,行軍到龍山召市(招頭寨)至灣塘芭蕉砣之間龍潭巖??吹饺荷椒序v,蜿蜒酉水,峽谷天險,聯想一幕幕血腥風雨,這位太平天國翼王不由策馬駐足,感慨萬千,詩興大發:“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頭顱作酒杯,飲盡讎仇血?!?/p>

  章太炎,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國學大師。

  1914年初,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45歲章太炎被軟禁于北京龍泉寺,直至袁世凱死才復出。在寺里2年多除了寫文章,就是讀書,從龍泉寺住持那里得知龍藏去了太平山。

  《章太炎年譜長編》記載1918年8月到湖北來鳳拜訪駐扎于此好友靖國軍三師吳醒漢,從來鳳過河到訪龍山太平山等地。

太平山頂風光
太平山頂風光

  作為國學大師,無疑對乾隆年間官刻漢文大藏經充滿好奇,一河之隔太平山近在咫尺,看看龍藏順理成章?;蛟S拜讀過《龍藏》,欣然揮毫:“太平山層巒疊翠,林木蔥蘢,山峰險秀,殿閣凌云,風景優美,不亞于廬山雁蕩”。

  辛亥革命元老柏文蔚,對湘西及武陵山一往情深。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壽縣人,辛亥革命四杰之一,我國歷史上首位第一軍軍長。

  1899年就讀于求是學堂(浙江大學)。1917年歸國到川、湘、鄂邊區策動軍隊開展護法運動,并任川鄂聯軍總指揮,1918年,柏文蔚任靖國軍川鄂聯軍前敵總指揮,先后在四川夔州、湖北恩施一帶指揮作戰,1920年又兼任鄂西靖國軍總司令、長江上游招討使、建國軍第二軍軍長等職。龍山、來鳳兩縣一衣帶水,同為土家族聚居區,千百年來經濟文化交往密切,算得上柏文蔚指揮作戰區,對龍山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了如指掌,或許常到太平山巡防。章太炎正是這個時段到來鳳拜訪靖國軍三師吳醒漢,或許與柏文蔚有過交往。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柏文蔚多次主動請纓抗日“均不獲準”。1945年辭去國民黨中央執委、囯民政府委員等職后離開重慶,來到湘西花垣邊城(永綏)遁世賦閑,消極避世,每日誦經向佛,撰寫詩詞楹聯和《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一生追求真理,最后將希望寄托于中國共產黨,曾題春聯貼大門:“渴望國共合作,倭奴奸暴終必滅;吾神威靈顯化,土豪劣紳不容昌”。

  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王震、蕭克、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二、六軍團,秉承共產黨人初心使命,歷經艱險,創建以龍山、永順、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軍區等紅色政權。

  1935年5月6日,紅色政權從永順塔臥遷至龍山茨巖塘、興隆街開展革命斗爭,播下紅色燎原火種,歷時257天。龍山共有16500多名各族兒女參加紅軍跟隨賀龍前赴后繼干革命,把生命和熱血獻給新中國革命事業,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作出不可磨滅貢獻,僅在冊有名有姓烈士達2400人。

  為了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長征,任弼時、賀龍率紅二六軍團在龍山太平山及周邊地區與國民黨軍隊迂回周旋展開殊死搏斗,實施“圍城打援”,發展工農武裝,從此,紅色基因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承發展至今。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太平山”,墨寶生輝,佛光永駐。

  趙先生雖沒到過太平山,卻專為其題字,背后故事,耐人尋味。

  1992年底,時年53歲杜詩江,從龍山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轉任縣政協常務副主席。1993年到貴州江口參觀學習看到趙樸初先生為梵凈山題字,他就聯想能不能請先生也為太平山寫字。常言道,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許多看似不可能事情,往往從一念之想開始?;氐烬埳胶?,杜詩江就找到時任全國政協常委、州政協副主席宋克湘匯報,并得到支持。1993年11月全國政協常委會召開期間,宋克湘副主席將杜詩江準備相關資料呈交先生秘書。兩年多過去,題字之事未見音訊,1996年6月,杜詩江沒有氣餒以個人名義直接給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及慈松禪師和龍藏故事,闡述太平山和梵凈山一樣,同為武陵山區佛教圣地,還代表當地土家族人民群眾表達強烈意愿。1997年全國兩會期間,趙樸初先生把“太平山”題字親手交到宋克湘先生手中,那一年,已90歲高齡。

  老紅軍白玉林,龍山跟隨賀龍前赴后繼干革命兒女中一員。

  1918年龍山遭遇大旱災,13歲獨自走出龍潭巖,一路乞討來到離家百里太平山,進一家陶瓷生產窯干起苦工,一干就十多年,苦日子仿佛沒有盡頭。1935年初,工友劉二巖從桑植洪家關帶來窮人翻身鬧革命消息,給他勇氣,說干就干,白玉林就帶領工友找窯主要求改善伙食提高報酬。沒過多久,紅軍來到龍山,當地土豪劣紳帶著大量錢財跑上太平山,日夜武裝把守。紅軍組織由白玉林擔任隊長的太平山工農赤衛隊,與紅軍一道攻戰太平山,在僧人幫助下,從松月塔地宮找到錢財。1935年6-7月白玉林參加了賀龍指揮圍攻龍山城戰斗,8月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龍桑獨立團”任排長。1935年11月18日隨紅軍大部隊從桑植劉家坪出發開始長征,1936年10月抵達陜北??箲鸨l,白玉林跟隨賀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擔任警備旅團副官。1945年5月,與日軍作戰時,頭部被炮彈炸傷。傷愈留在當地主管陶瓷生產,籌備軍用物資。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秋回到家鄉龍山龍潭巖,才知道全家因自己當紅軍被國民黨殺害,自己老家僅剩一個白家屋場地名。白玉林決定讓同來妻兒回山西,自己留在太平山。這位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決心下半輩子要為家鄉建設做貢獻,響應黨的號召,帶領鄉親們發展公私合營事業,組建龍山縣太平山窯貨廠。1959年9月改制成立龍山縣陶器廠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成為龍山最早地方國有企業之一。1980年組織按副師級待遇安排離休。1993年5月3日老紅軍走完其人生“長征”,享年88歲。

  太平山,丹霞地貌,遠古地質文化傳奇。

俯瞰太平山
俯瞰太平山

  走近太平山,穿越4.4億年時光隧道,對話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讓石頭開口訴說遠古前世今生。

  塵封在太平山地層中斷裂構造、丹霞地貌、峽谷瀑布、古生物化石等地質遺跡,見證億萬年地質演繹史,成為“地質無字天書”的遠古信使和特殊密碼。

  太平山處于湘西帚狀構造頂部西北邊緣,龍山—來鳳盆地。而湘西弧形帚狀構造帶處于新華夏系巨型多字型構造第三隆起帶上,揚子準臺地之揚子褶皺帶東側。多期造山構造運動在東側形成2條北東向大斷層,即石牌—桶車—興隆—洗洛、大靈山—黃蓮坪—水晶灣。核心出露三迭系、白堊系紅色地層。東北側龍山方向有序出露二疊系龍潭組、吳家坪組、茅口組、棲霞組,泥盆系寫經寺組、黃家磴組、云臺觀組,志留系羅惹坪群、紗帽群等地層。

  出露距今4.4—4.1億年志留系羅惹坪群(組)、紗帽群(組)地層為炭質頁巖、微晶灰巖(風暴沉積)、生物屑灰巖及粉砂巖巖層。地層中王冠蟲、刺頭蟲等三葉蟲化石富集,湘西龍山猛西、永順龍家寨、八萬坡等剖面王冠蟲、刺頭蟲、筆石等化石富集并保存完好。東方刺頭蟲(橫寬型)和簡單刺頭蟲,最早發現于龍山猛西鄉猛西村下志留統地層。

  出露距今4.1—3.55億年泥盆系中上統云臺觀組、黃家磴組、寫經寺組地層。云臺觀組為濱海相灰白色、紅色細粒狀石英砂巖及遠濱海相含礫屑灰巖、白云質灰巖。晚泥盆世因地殼發生超級地帽柱巖漿噴湧,導致地球史上第二次生物物種大滅絕事件發生,滅絕率達75%。但距今4.1—3.77億年沉積的中泥盆世云臺觀組地層給大湘西帶來巨大財富和音福,奉獻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紅色砂巖峰林地質遺跡。而脫胎于紅色砂巖母巖的紅色土壤滋潤著永順莓茶獨特品質,給人帶來健康和口福。

  距今3—2.5億年二疊紀為古生代最后華章,域內出露棲霞組、茅口組、龍潭組、吳家坪組地層,與“世界硒都”湖北恩施臺盆相富含硒礦孤峰組層位相當,龍山數萬畝天然富硒土地就是上述地層分布出露地帶母巖風化而成。其中,棲霞組、龍潭組為含煤地層,龍山洛塔開采過二疊系煤炭資源。構造運動將二疊紀棲霞組、茅口組石灰巖地層扭壓抬升至地表,遭遇億萬年風化剝蝕和巖溶作用形成臺地、石林、峽谷、懸崖、天坑、溶洞等喀斯特地質奇觀,吸人眼球。洛塔被稱之“中國南方巖溶臺地的典型代表”,八面山素有“土家族圣山”和“空中花園”之譽。

  距今2.5億—6500萬年中生代,湘西為古內陸氣候,干燥,雨水匱乏,陸相沉積環境較差。域內出露距今2.5—2億三疊系大冶組、嘉陵江組和巴東組地層。大冶組為簿層微晶灰巖,嘉陵江組為中厚厚微晶白云巖及亮晶鮞狀灰巖,巴東組為紫紅色鈣泥質砂巖。三疊系成為地球上牙形刺古生物“壽終正寢”“溫床”,牙形刺生物時代從此在地球上終結滅絕。出露距今1.45億—6500萬年白堊系石門組、東井組,石門組地層,山麓河相沉積,厚層紫紅色砂礫巖、砂巖、砂質泥巖。東井組,陸地河流湖泊相沉積。太平山及周邊大面積出露紫紅色含礫砂巖、砂泥巖,通過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典型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屬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泛指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紅色沉積巖系,又稱“紅色砂礫巖”。紅色塊狀砂礫巖異乎尋常鐘情專屬“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形成物質基礎。與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紅石林地貌不一樣,雖同為紅色,但巖性、成因有別。紅石林地層為距今4.85—4.4億年奧陶系大灣組石灰巖,一套特殊陸源碎屑與碳酸鹽巖混合海相臺地沉積,即紫紅色夾灰綠色中厚層瘤狀泥晶泥質富鐵灰巖,角石、牙形刺等化石豐富,其地質遺跡地貌由喀斯特巖溶作用形成。

太平山下果利河九曲逶迤
太平山下果利河九曲逶迤

  距今1.45億—6500萬年前,太平山處于內陸盆地湖泊,氣候干燥,大量陸源含鐵質紅色砂礫碎屑等物質沖積沉積,經歷滄海桑田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暗紅色砂礫巖、砂巖沉積巖。隨著多期地球造山和地質構造運動疊加,距今7000萬年,地殼上升而逐漸遭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多次間歇上升,在雨水、流水(河流)、重力、溶蝕、風化等作用下,大自然通過侵蝕、切割、崩塌、堆積等鬼斧神工,將太平山紅層雕塑成被稱之“丹霞地貌”紅色山丘。

  太平山丹霞自然山水風光,湘西不多見,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峰、巒、洞、丘、谷為主體,以雄、奇、險、秀、幽、雅、高、陡、深為特色。地貌景觀以峰叢峰林、巖丘巖柱、巖墻巖橋、赤壁丹崖等為主題,山、水、泉、林、洞渾然一體,造型各異,疏密相間,錯落有序,大自然對太平山特別恩賜,宛若天然丹霞地貌博物館。

  太平山影響力、顯示度雖不及名山古剎,但古韻清雅,樸素禪意,多元文化,生態文明,詩情畫意等意義非凡。

  湘西人文歷史脈絡里有印記、有坐標、有故事,承載湘西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見證多元多彩文化交流交融,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家園。

  當地黨委政府已將其打造成具紅色教育、祈福禪修、游覽觀光、休閑康養、攀巖探險、高空競漂、科普研學、文化交流等于一體文旅打卡地,助推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新湘西高質量發展。

  走進太平山,探秘湘西,解讀湘西,品味湘西,亨受美好。不知不覺就會被其遠古傳奇、人文底蘊及生命張力所感染、詫異、震撼。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