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保靖“四方城” 湘西古文明地標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4年01月29日 09:25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1月29日 09:25

保靖“四方城” 湘西古文明地標

高文化

  湘西大地隱匿遺址遺存沉淀蘊涵著厚沉豐贍、可歌可泣的歷史華章,見證中華民族多元交流交融共同發展。

  湘西古文明史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演繹變遷實證案例教科書。

  我國百萬年人類史,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八百年民族自治(土司制度)史,湘西都有文化遺址對應。

  每一處遺存猶如鑲嵌“點綴”于湘西山水間“鉆石”,流光溢彩,與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明交相輝映,每一件國家級文物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義,舉足輕重。

  穿越時空,行進歷史長河,蟄伏于武陵山腹地深處文化厚土上的千年四方城遺址,日月沉浮,興衰演繹,紛紜交織,行吟圖騰,淺陌安然,神秘蓋頭姍姍褪去,引來無窮驚嘆。

  湘西乃至武陵山區保存完好、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古城遺址,涵蓋酉水流域戰國以來古文明過程,城市考古發展序列鮮明鮮活,城市考古史上鳳毛麟角,無可比擬,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城市考古標本,最具湘西古文明代表性地標。

  光緒《湖南通志》:“縣東乳香巖河岸有地,曰四方城遺址,瓦礫猶存,即漢遷陵縣故稱?!?/p>

  四方城遺址,始建于戰國,公元前202年前(漢高祖五年)漢代中央朝政將遷陵縣治所設置于此,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沿用,連續跨越1600多年,涵蓋古城、青銅冶煉作坊、戰國糧窖、戰國水利工程及古墓群等遺址遺存,不同時代文脈遺存延續。

  四方城或許為楚國鎮守五溪軍事城堡。

  周朝初期稱中原以外為方外,周邊少數異族部落為鬼方、方土,稱諸候國為方國。

  據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研究,楚國是長城發明者,而方城則是長城初始點,許多方城連接起來就成長城。

  《淮南子·墜形訓》:“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荊阮、方城、肴阪、令疵、句注、居庸”?!蹲髠鳌べ夜哪辍罚骸胺匠且詾槌?,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睹珎鳌吩唬骸坝姆街畾庥诮家病?。

  考古學術界認定“四方城”填補秦楚南方戰事文獻記載空白,被譽為“開啟湘西古文明的金鑰匙”。

  對封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下酉水乃至五溪流域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交通、民俗及湘西考古學文化序列等具有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1979年確定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稱之“漢代遷陵古城遺址”。2013年列入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4年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大遺址。

  四方城遺址位于保靖縣城遷陵鎮要壩村(今四方城村),酉水中游北岸,209國道自西向東北穿過,距縣城約5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靠神枯列山,南臨酉水,總面積超過200公頃。

四方城遺址考古發掘清理現場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遺址考古發掘清理現場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古城址分布于高出酉水河面30米第二臺地上,南北兩處臺地及中間緩坡帶組成,坐北朝南,古城外圍建有城壕,面積12.09公頃。

  北臺地因顯現輪廓呈方形故名,臺地東西殘長238米,南北殘長265米,海拔224米,面積6.3公頃。

  南臺地呈長方形,東西殘長268米,南北殘寬145米,海拔212-202米,面積3.89公頃。南臺地海拔205米以下為鳳灘水庫庫區淹沒范圍,經考古勘探其南緣臨近酉水河岸發現遺存。

  古城址兩臺地之間緩坡段寬約60米,垂直落差12余米,原生基巖上人工開鑿道路連接南、北兩臺地城區。根據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已確定南門和東門兩處城門門道。東面南段城壕清晰可辨識出城壕走向,北、西城壕現為池塘、水稻田。

  1973年因國家建設鳳灘水電站,省州縣對酉水兩岸開展聯合考古調查發現四方城遺址以來,各級文物部門多次對遺址及周邊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現已清理漢代青銅冶煉遺址1處,戰國糧窖1處,東周遺址1處,春秋時期溝1條,洞庭(今花井)村等古墓葬群。

  漢代青銅冶煉鑄銅作坊遺址,南方為數不多的戰國秦漢時期鑄銅手工業遺址。

  古城址東北部40余米處,平面呈方形,殘邊長3米,半地穴式,殘深1.9米。規律排列柱洞遺存推測地上建筑為四面坡水攢尖式木架結構。1993年進行搶救性發掘。2023年10月至11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保靖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再次開展發掘。2023年11月20日發布發掘成果,主要揭露房址、熔爐爐基、柱洞等遺跡,出土較為豐富冶鑄生產遺物,包括爐壁殘塊、坩堝殘片、銅渣、掛渣、銅顆粒及石范殘塊等。進一步厘清鑄銅作坊時代及形制結構,探討補充古城址內涵及功能布局等重要內容,對研究漢代武陵山區青銅手工業發展水平、區域性技術特征及其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背景具有重要價值。

  2200多年前漢代青銅冶煉遺址,與2500年前戰國時期王村(今芙蓉鎮)冶鐵爐渣遺存串聯成湘西礦業開采冶煉傳承發展鏈,見證武陵山區最古老冷兵器制造基地,彰顯著酉水開采冶煉銅礦技術水平走在前。同時青銅冶煉加工原材料錫需要從外地購買,證明酉水流域經濟文化開放繁榮發達。

  戰國糧窖遺址,位于古城址外東50米,平面呈方形,殘邊長4米,半地穴式,窖底至地表殘高1.2米。對研究2500年前湘西乃至武陵山區的農作物品種種類、繁殖栽培技術及囤糧貯藏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戰國水利工程遺址,修筑于古城址臨河沿岸高十余米、長千余米卵石護坡,實為罕見,堪稱湘西最早水利堤壩工程。

  古墓群,分布于古城址西部、北部和東部,葬區達200公頃。自209國道偏巖隧洞直至鐘靈山寶塔山腳,包括戰國、漢代、晉、唐、宋等17處古墓群,即廟堡、巖殼堡、歇鐵、麻栗堡、貓兒屋場、王堡、沙坪、上大枯、乳香巖、泡兒枯、辛吉枯、非山枯、桐其、汰乃枯、彭家園、女巴枯、洞庭(花井)等墓群。

  2019年,省文物考古所組織對洞庭墓群東北部30座墓葬進行發掘,出土器物339件(套),確定為西漢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至新莽、東漢等5個時期。

四方城古漢墓出土器物組合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古漢墓出土器物組合 保靖彭健彬 提供

  早期以編號M58—M64為代表。制作簡陋,體量偏小,多為單棺。隨葬器物較少,多為滑石璧、1—2套陶質鼎、盒、方壺、圓壺等器物組合,反映當時國力贏弱,民生維艱,但社會注重禮制。

  中期以編號M66為代表,棺槨,器物置于棺外、槨室頭廂。

  中晚期以編號M68、M75、M76為代表。制作講究,體量較大較深,多有棺槨?;?、鼎、盒、方壺、圓壺、盆、盤、罐、缽、甑、爐、灶、硬陶罐等隨葬器物豐富。其中鼎、盒、方壺、圓壺等禮器組合逾制或不規范,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增多,盒類數量明顯減少。

  發現西漢中期壕溝、墻體、護坡等人工工程遺跡,長50米,寬10.5米,坡度15至16.5度,分層分塊版筑而成,下層土質緊實,推測為水體導流、山體滑坡除險加固工程。2000多年前此項工程不僅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且需要專業技術支撐,見證漢代水利工程水平。

  M75為土坑豎穴墓,出土卷云紋瓦當,瓦當心圓中心為一大乳釘,周邊四小乳釘,圓外以雙界格線劃分四區,界格線兩邊飾云紋,形制與漢代長安城(今西安)未央宮椒房殿(皇后居住宮殿)遺址出土建筑風格相似。還出土較多珍貴文物,其中四山銅鏡2件,1件博山滬等。

  香爐最早起源于戰國或更早,用于祭祀供奉祖宗神明、提神、熏蒸衣物。漢代出現專為焚香而造香爐,其中“博山爐”最知名,漢代有錢人家室內陳設與出行熏香用具。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熏香,以像海之四環”。爐中焚燒香料,縷縷青煙,徐徐上升,香氣四溢,祛病驅邪,通達神明,宜氣養神。反映西漢遷陵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較高。

  晚期至新莽以編號M71、M72、M77為代表。制作略顯粗糙,體量偏小,多有棺槨。隨葬器物略豐富,諸如,滑石璧、鼎、方壺、圓壺、罐、缽、杯、灶、井、舂等,禮器類不再成組出現,壺較多,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數量減少,鐵劍、刀類較多。編號M77為夫妻合葬墓,一槨,雙棺并列。

四方城編號M1古墓出土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編號M1古墓出土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東漢以編號M79為代表。制作考究,墓頂封土較厚,下為磚券。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組成,棺木放于后室,器物多置前室,滑石璧、鼎、盒、圓壺、譙壺、缽、燈、倉、井、灶、磨、雞、屋、硬陶壇、罐、鐵劍等隨葬器物,鼎盒類禮器器型變化較大,模型明器種類、硬陶壇罐類等增多,鐵器類沿用。

  2020年、2021年兩次對洞庭兩漢墓群南部區域45座發掘,發現墓道墓葬約占15%,墓道多位于墓室西側或正中,平面形如一把菜刀,又稱“刀形墓”?!暗栋研巍蹦乖岷喜怀R?,但寧夏海原縣菜園村遺址、新絳縣侯莊村唐墓、西安硫酸廠唐墓、重慶、四川等地時有發現。墓葬文化與巴蜀文化源遠流長。編號M92、編號M143為多人合葬墓,多人合葬正是四川、重慶巴蜀人傳統習俗。

  遺址出土文物多元化多樣化,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及金器等俱全,累計出土珍貴文物達1040余件,反映漢代湘西物質文化水平,對研究湘西乃至湖南歷史文化具有現實意義。

  諸如,國家一級5件(戰國四眼玻璃珠、宋連珠紋金手鐲、唐長沙窖綠釉瓷枕、唐雞冠花形頭蜜蜂紋銀釵、唐四十五齒鳥紋銀梳)、國家二級10件、國家三級75件。兩晉瓷盞,六朝蓮瓣紋瓦當,唐代長沙窯執壺,宋代白瓷碗,元代瓷器等標本,南臺地近河岸處出土西晉湘陰窯青瓷碗殘片。

  陶器包括鼎、盒、方壺、圓壺類組合禮器,罐、缽、杯、盤、譙壺類生活用器及倉、井、灶、雞類模型明器。銅器包括鼎、盒、方壺、圓壺類組合禮器,盆、缽、盤、博山爐、四山銅鏡、帶鉤等生活用器及鎏金、柿蒂紋銅飾、泡釘,戰國寬格銅劍劍、戈等。出土劍、刀、削、臿等鐵器。出土以滑石器為主的玉石器,包括璧、鼎、盒、方壺、圓壺類禮器,杯、盤、勺、案類生活用器及灶、磨類模型明器。還有五銖錢、泥金餅、礫石、人骨等。發掘大量唐代文物,工藝精湛、制作精細,諸如金鐲、銀簪、雙手臂銀箍、銀梳、瓷枕、開元通寶等最具代表性。

四方城出土唐代長沙窖綠釉瓷枕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出土唐代長沙窖綠釉瓷枕 保靖彭健彬 提供

  數量眾多水器格外顯眼,圓壺、譙壺、方壺、罐、耳杯、勺、瓢等式樣規格多。僅對M65、M75、M79三處古墓作粗略統計,水器大大小小達36件。古丈白鶴灣、龍山里耶也出土大量水器及灶具,這些水器就是茶具,見證巴人將種茶技術飲茶文化傳播至酉水。里耶秦簡記載當時就通過郵政向外郵送茶葉。西晉《荊州土地志》:“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湘西酉水流域包括古丈、保靖、龍山、永順等產茶飲茶歷史悠遠,至少2000多年。

  林河先生根據出土“鎏金銅飾”上猛獸咬吃牛圖案判斷為泊來品。中西方王權文化表現不同,中方選用神權神仙,西方選擇猛獸,此器物圖案正為西方經典。上述包括“戰國四眼玻璃珠”在內玉器,以及上下游古丈白鶴灣、龍山里耶出土玉器、琉璃器、水晶環、瑪瑙砝碼數量可觀,非湘西本土物產,絕非偶然。其中,“戰國四眼玻璃珠”、琉璃器、水晶環、瑪瑙砝碼等都是貨真價實西方“洋貨”,跨國貿易流通至酉水的遺存,足夠說明酉水經濟文化彼時開放程度高。

  統籌新石器遺址出土“石網墜”到四方城、里耶、白鶴灣等遺址及戰國古墓群考證分析,酉水一直同步傳播共享著人類古文明進步成果,流域文明可追溯到6000—7000年前。我國通航最早水上交通要道之一,上古時期連接楚蜀黃金水路,南方古絲綢之路樞紐,名副其實。

  “四山銅鏡”,大秦帝國代表性器物,盛行戰國秦漢時期,直徑10.30厘米,厚0.41厘米,保存完整,制作精美,形制質薄器輕,紋飾典雅華麗,工藝匠心獨運,正面為鏡面,用于梳妝打扮,背面四個“山”字圖案,周邊花葉紋飾,考古專家稱之“四山銅鏡”。鏡體呈圓形,三弦鈕,圓鈕座,鏡邊呈凹面,鏡面紋路運用戰國時期剛發展起來的數學角度概念,主紋地紋組成背面紋飾,地紋呈羽狀或花葉紋,主紋“山”字充滿神秘氣息,常常四個“山”字。同期尚有三“山”、五“山”、六“山”鏡。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發,動蕩不安,“山”字表達人們期盼靜止養息、停止戰亂。但有學者認為“四山”意旨四岳,三“山”五“山”象征“三山五岳”,六“山”寓意六國一統歸秦。還有學者認為“山”字為青銅器勾連雷紋變形。如今保存收藏最古老銅鏡多為漢代,秦代銅鏡顯得彌足珍貴。酉水除了四方城遺址,僅里耶遺址、白鶴灣出土。

四方城出土金銀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出土金銀器物 保靖彭健彬 提供

  秦朝短暫14年,物產有限,銅鏡雖批量生產,但產量不高,僅供宮庭達官貴人享用,且殉葬風氣遠不如后朝。里耶距秦都咸陽、中原腹地千里之遙,秦代珍貴“四山銅鏡”在酉水保靖、里耶、古丈古墓群出土,表明酉水古城經濟相對繁榮,達官貴人常居?!八纳姐~鏡”主人,也非普通人,至少將軍或一方封疆大吏,見證其政治軍事地位重要。

  酉水,湘西母親河,湘西先民走出大山,濮人、楚人、巴人進入湘西五溪蠻夷通道,亦是一條充滿血腥、狼煙四起“動感地帶”。

  古屬南蠻之地,楚屬黔中郡,其與川東、黔東、鄂西接壤,連接楚荊、巴黔軍事要道和黃金水道,兵家官家商家、諸侯部落必爭必奪之地,一直戰爭戰事不斷、烽火連天覆水??刂朴纤驼瓶亓酥匾娛聭饌湮镔Y裝備(戰車戰船),管控制作青銅兵器的重要原料錫外運進入,誰就擁有戰爭制勝主動權。

  黃金水道背景下,時勢造古城,四方城依托優越地理位置和舉足輕重軍事地位應運而生而興,經久不衰,繁榮達1600年之久。漢代青銅冶煉鑄銅作坊遺址見證漢代朝政牢牢統治武陵山酉水流域。其與下游沅陵窯頭、古丈會溪坪(下溪州)、永順王村(酉陽縣址),上游里耶戰國古城、大板古城及清水坪魏家寨等戰國秦漢古城古鎮遙相呼應,星羅棋布,相得益彰。這些遺址考古成果凸顯酉水流域清晰歷史文化脈絡,有機整體,一脈相承。

  尤其與上游三處呈“品”字形分布的里耶戰國古城、大板東漢古城與清水坪魏家寨西漢古城遺址,里耶麥茶戰國,清水坪下馬東漢,清水坪西漢三處戰國末期至兩漢古墓群,密不可分,關系密切。說明里耶、清水坪至保靖四方城一帶,戰國秦漢時期中央朝政控制西南的軍事要塞、橋頭堡及經濟文化最活躍地帶。

  酉水流域考古發掘諸多兵器、琉璃器、陶制鬲、盂、罐、鼎、敦、壺、豆等文物。青銅兵器不僅深埋地下、而且還流落民間,當地群眾在河岸谷溝、田間地頭、古寨古村發現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青銅炊具等屢見不鮮。諸如,上個世紀保靖拔茅鄉村民上交戰國時代柳葉形青銅劍,里耶村民上交戰國青銅戈。

  貴州松桃虎渡口遺址還出土漢代虎鈕錞于、鏡、鐸、銑等青銅器和唐代“閬州之印”等。龍山灣塘漢文化遺址群落(古黚陽縣址)亦出土青銅器和陶器等。

  古丈會溪坪古城及65座戰國及東漢古墓考古發掘,早在戰國漢代就是扼守楚蜀要津古戰場,上游不遠處箭潭口為水上射箭訓練場遺址,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西漢銅弩機等青銅兵器遺物具有重要價值。

  古丈白鶴灣三次考古發掘戰國西漢墓葬100余座,出土以楚文化為主、土著文化為輔陶器500余件,生產工具鐵斧、凹字形侈口鐵鋤各1件。其中,1984年發掘兵器38件(扁莖柳葉形劍、扁莖折肩劍為國家一級)、銅戈8件(一件銘文戈為國家一級),制印4件、四山紋銅鏡、磬、砝碼、水晶環、帶鉤等。

  王村漢代古墓群與隔河相望白鶴灣遺址共同見證漢代“酉陽縣城”繁榮滄桑。1962年湘西州人民委員會將其與溪州銅柱一同列入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第一次考古發掘3座西漢古墓,出土鼎、盒、壺、石壁等。1972年第二次出土20余件,包括劍、方壺、五銖錢等銅器,鼎罐、壺、鈁、灶、釜、缽、燈、錠、盒、石壁等陶器。1974年第三次出土文物600余件。

  保靖清水坪考古發掘戰國漢代古墓300余座,出土漢代青銅禮器和流通貨幣2700余件。

  沅陵窯頭山古城(黔中郡)遺址,大大小小千余座漢代戰國古墓群,出土秦磚漢瓦和鬲、缽、豆、罐、壺及戈、劍、箭簇等青銅兵器。窯頭山古城遺址位于沅陵鎮黔中郡村(原窯頭村),始建于戰國,廢棄于西漢,占地9公頃,周邊大規模戰國古墓群。2000年省文物考古所組織對窯頭古城古墓進行科學勘探,發現磨盤山古墓比長沙馬王堆規模要大。

  這些出土文物能感知距今2500多年前冷兵器時代酉水軍事陣營強大。穿越時空追尋湘西土著先民、濮人、巴人、楚人、蜀人、越人等為了生存,手持矛戈,乘著戰船,兵戈相見,短兵相接?!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楚為舟師以伐濮”。巴人蜀人與楚人濮人白鶴灣之戰、保靖之戰,濮黎之戰,朝秦暮楚之戰,魏吳赤沙灣之戰,楚濮之戰……一幕幕慘烈悲壯戰事,一場場血腥風雨戰爭持續近千年,演繹著酉水滄海桑田、前世今生。屈原《國殤》中的車馬聲、金戈聲、刺殺聲、嘶吼聲仿佛就在酉水,血腥殘酷。

  出土青銅器和陶器多為楚文化遺存,說明楚國末期逐漸一統天下,楚文化主導酉水文化,土著巴文化為輔?!妒酚洝ぬK秦列傳》曰:“楚,天下之強國也……”。依據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形制,鏤刻螺旋紋、圈點紋、菱形紋銅劍及豆、壺、盂仿制禮器等判斷,當時以原始農業為主,原始手工業剛剛起步。這些遺址較全面系統反映漢代湘西文明進步水平,為系統研究里耶從戰國到秦漢600余年歷史提供科學依據。

  四方城古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漢官印章,即“沅陵丞印”“辰陽長印”“鐔成長印”“臨沅長印”“零陽長印”“索長之印”“遷陵丞印”“府行丞事印”等,分別出土于洞庭(今花井)村編號M77西漢晚至新莽夫妻合葬古墓(7枚),編號M79東漢磚室墓(1枚),屬于漢朝武陵郡及所轄十三縣中七縣之官印?!案胸┦掠 碑敒槲淞晏叵聦俟儆?,府丞,郡守之副手。8枚漢官印章,特別是銅虎鈕“遷陵侯印”,小小遷陵古城守令,能被朝廷封賜為“侯”,非同小可,足見漢代酉水經濟軍事文化地位重要。

  《漢書·地理志》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判州,(領)縣十三:索(今常德武陵、鼎城、漢壽),孱陵(今南縣、華容、岳陽、安鄉、澧縣及湖北公安),怖遠(今常德武陵、鼎城、桃源),沅陵(今沅陵、麻陽、瀘溪、吉首),鐔城(今懷化靖州、會同、通道、洪江、黔陽及邵陽綏寧),無陽(今芷江、新晃),遷陵(秦代龍山里耶、漢代保靖四方城),辰陽(今辰溪、麻陽、鳳凰、花垣),酉陽(今永順、龍山、古丈),義陵(今溆浦),佷山(今湖北長陽),零陽(今慈利、石門、臨浬、澧縣),充(今桑植)”。

四方城古漢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官印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四方城古漢墓出土8枚滑石制作官印 保靖彭健彬 提供

  史料考證漢代酉陽縣故城位于今永順縣芙蓉鎮(王村),遷陵縣故城位于今保靖縣四方城遺址?!端涀ⅰ吩疲骸坝纤謻|經遷陵縣故城,北迀陵縣故城酉陽故城,兩相去水道可四百里許(按現代度量衡約120華里)”。

  無獨有偶,1977年常德樂江1號墓出土“酉陽丞印”“酉陽長印”,1979年長沙新火車站一座西漢墓出土“遷陵侯印”。這3枚官印與“四方城”8枚漢官印章,以及里耶、清水坪出土“洞庭司馬”“酉陽丞印”“遷陵侯印”“陳農信印”“張君稚印”、漢代龜鈕銅制“陳過之印”等“官官相符”緊密相聯,訴說著秦漢酉水風云故事。足以佐證秦漢酉水經濟軍事文化影響力,見證2000多年前湘西與湘中政治、經濟、文化文流交流順暢無障礙,發展成果共同共享互通互聯。

  里耶古城遺址出土“洞庭司馬”、“酉陽丞印”封泥官署印章,見證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秦“郡縣治”國家政治體制?!岸赐ニ抉R”無疑為里耶秦簡多次提及的“洞庭郡”,“司馬”則為掌管軍事官職?!坝详枴笔乔卮岸赐タぁ毕螺牽h,“丞”輔佐之意,即酉陽縣令副手。簡牘記載遷陵縣、鄉、里三級行政管理體系。湖南師范大學鄒水杰對簡牘包括課志行政文書專題研究,遷陵縣府除令、丞、尉三名等長吏外,還設置十二個以上諸官行政機構,即司空、少內、倉、田、畜官、醫官、船官、漆官、橘官、都鄉、啟陵鄉及貳春鄉等。

  “洞庭郡”橫空出土問世,幾乎顛覆我國以往秦代36郡之說,即所謂大秦置三十六郡或四十八郡治理天下。過往史料三十六郡中不見“洞庭郡”,也沒有“蒼梧郡”。但里耶秦簡反復出現“洞庭”字樣,亦有“蒼梧郡”設置記載:“卅四年……今蒼梧為郡九歲?!边出現遷陵、沅陵、陽陵、江陵、竟陵、弋陽、臨沅、益陽、零陽等數十個縣名。據此蒼梧郡設置應為秦王二十五年?!妒酚洝吩唬骸扒囟迥?,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這一年,正是秦將王翦攻占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之年。推斷洞庭郡包括遷陵縣和蒼梧郡最晚也在此年(公元前222年)設置,簡牘記載:“今遷陵廿五年爲縣”。

  過來學術界對漢朝武陵郡郡治有二種說法,一種觀點傾向于“孛”,即常德漢壽,另一說為“義陵”,即懷化溆浦。隨著里耶秦簡和四方城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四方城為“洞庭郡”“武陵郡”之說似乎更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四方城位于楚蜀通津、黃金水道酉水之濱,具備設置較大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得天獨厚地理條件。里耶秦簡洞庭郡記載,四方城遺址周邊“洞庭”地名悠久,再加上8枚官印集中一地出土,進一步為四方城與“洞庭郡治所在地”關聯度研究提供旁證,更為做實四方城為漢代武陵郡治提供實證。

  湘西之所以神秘,或許都是“洞庭郡”“四方城”“八部大王”“懸棺崖墓”“巫儺文化”等謎團未解緣故。

  郡,先秦“郡縣制”中行政區劃,相當如今省級行政區劃,通常下管轄縣。秦簡載“遷陵以郵行洞庭”,里耶戰國古城為秦代遷陵縣城所在地,洞庭郡郡治所在地顯然不在里耶。

  國內外史料史證缺失,洞庭郡郡治所在地之謎至今尚未完全解開??脊艑W術界對“洞庭郡”在何方、“四方城”是否就是“洞庭郡”,至今眾說紛紜,尚未定論,懸而未決,爭論不休。黔中郡或為洞庭郡,或許洞庭郡在長沙,或者洞庭郡治三易其地。四方城和“洞庭郡”一樣,史料缺失,文字寥寥無幾,即便清代以來各種地方志修編,對四方城記載大都語焉不詳,只言片語,多為傳說。

  考證只有從四方城遺址、里耶秦簡、酉水流域及武陵山區相關文化遺址考古發現中尋找答案、詮釋、判斷。探尋千年傳奇,統籌里耶秦簡故事,對接拓展洞庭文脈,讓四方城等文物開口說話,訴說戰國秦漢至唐宋1600多年酉水歷史故事,做實洞庭郡郡治,填補湘西在我國戰國、秦漢歷史空白。

  近年來湘西州開展專題系列學術研究,初步判斷逐漸集中,洞庭郡郡治指向四方城遺址。

  省文物局考古與保護處處長熊建華認為:“四方城遺址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洞庭郡治,秦統一全國后,洞庭郡治遷移至常德”。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眾考古部主任張興國以為:“里耶出土的‘遷陵洞庭郡’字樣的秦簡,以及里耶秦簡中的公文簡牘頻繁出現‘洞庭郡’,證實了早在秦時期就設有‘洞庭郡’”。

  州文物局原副局長、四方城遺址考古領隊龍京沙老師:“四方城遺址所處地理位置特殊,東涉洞庭、長江,西通烏江,上游發現了大板東漢古城、里耶戰國古城、保靖魏家寨西漢古城,下游有古丈縣的會溪坪古城、酉陽縣城等秦漢時期的古城”。龍京沙老師認為酉水其他古城遺址作為洞庭郡遺址來考證,時間上經不起邏輯推測,而四方城始建于戰國晚期具行政治所功能,且戰國和先秦時期建制史料缺失,秦王朝廷選擇在四方城建洞庭郡治理由考量比較充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順東認為:“南楚地域,以雪峰山脈為界,以東、以西,各有洞天。自古已然。以東楚之蒼梧,以西楚之洞庭。楚洞庭或近江湖,秦洞庭或近五溪。酉水串起湘鄂渝黔,是名副其實的五溪冠冕。秦時洞庭,當在期間。里耶秦簡涉及洞庭的記錄,多有酉水印記。秦時洞庭,當近其地”。

  古老神秘乳香巖懸棺崖墓,見證漢代古城文化與懸棺崖墓遺風相隨共長共生,文明進步與神秘巫風淵源流長。

  千年不變史詩《酉水號子》唱道:“磨鷹巖,乳香巖,古人箱子藏高崔”。

  懸棺崖墓群位于四方城遺址對岸,保靖縣城龍馬嘴至下游灰甲灘、磨鷹巖、乳香(壽)巖、盔甲洞(灘)、涸洞、泗溪口、鐵城墻、永和巖、箱子洞、大鷂子、小鷂子、三角灘一帶大小懸棺崖墓22座。

  《太平御覽》:“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侗>父庞[》:“乳香巖,在邑東南八里,絕壁臨江,巖半為方穴度木匣,歷久不朽,又號仙人木,舟中可望”。

  酉水兩岸幽秀絕倫,群山沸騰、峽谷交織,蜿蜒盤旋,崎嶇綿延,水流湍急,禪意無邊,隨處是岸,屬于古人信奉追求“游覽者賞其幽遐,安土者樂其奧衍”首選之地。

  史料記載,酉水兩岸懸崖絕壁上到處都有漢至元代懸棺崖墓。上游至湖北來鳳卯洞,龍山里耶新寨“仙人洞”,重慶秀山石堤箱子巖(數十座)、后溪酉水兩岸及梅江,貴州松桃酉水支流松桃河云落屯(西晉時期),花垣邊城鎮磨老村猴兒跳,保靖溝略(34座)、毛溝寨(毛溝中學)永和(7座)、依子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座),下游至南渭州(今永順澤家鎮南衛村)、古丈箭潭口、沅陵明溪口等地,僅湘西境內達百余處,如今大多被水庫電站淹沒。

  湖南舊志對南渭州宋代懸棺崖葬記載:“仙人舟在永順東面渭州河岸,石壁嶙峋,中懸一舟一棺,世傳仙人跡”。

  結構形制分析判斷為古代秦漢至南北朝、宋代巴人葬風格,均在懸崖絕壁處,經人工鉆鑿成石窟,將棺木懸于石窟。1978年鳳灘水庫正式蓄水前,湘西州考古隊在酉水清理22座,20世紀90年代湖北來鳳卯洞考古發掘30余座,共清理出人骨、銀器、銅器、鐵器以及宋代“天圣元寶”“崇寧重寶”等錢幣。

  史學家唐嘉弘認為懸棺崖葬源于新石器時代洞室墓,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習俗反映。

  謝心寧在《從湘西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屬看土家族源》中:“土家族的先民是以濮人為主體,并融合巴、楚等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土家族是古代土著人的后裔,這個土著人就是古代的濮人……酉水流域有濮僚生息、活動,所以酉水流域崖墓的族屬當是濮、僚”。

  古代越人盛行這一奇特葬習,生活在長江下游“越人”自商周溯江而上,經洞庭湖進沅水酉水流域上游遷徙定居,不僅將水稻種植、冶煉等先進技術引進過來,且將懸棺崖葬等風俗習慣傳承而來,并與來自酉水上下游“楚人”“巴人”“蜀人”及土著“濮人”融合雜居,安營扎寨,繁衍生息,長此以往,最終都成湘西原居民。

  湘西先民迷信祖先靈魂具有保佑子孫后代的神秘力量,生者想借懸棺安撫逝者,取悅靈魂,訴求逝者靈魂在陰間仍與生活在水邊家人子孫相鄰長相廝守、顯靈保護。懸棺瀕水安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避免野獸侵害,確保逝者靈魂得以安寧。臨河高崖最接近上天,有助死者盡快羽化登仙。

  “懸棺”最早見于南北朝梁人顧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最早記載濮人懸棺葬:“今有濮人家,冢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唐朝張鶿《朝野僉事》記載湘西先民懸棺葬俗:“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既終身,不復祀祭。初遭喪,三年不食鹽”。

  湘西懸棺崖葬盛行于漢、晉、南北朝、宋、元時代,研究多民族文化融合共同體鮮活史證實物,亦為觸摸酉水從人界走入神界的神秘通道。

  懸棺崖墓與神話盤瓠文化密不可分。傳說盤瓠王與高辛帝三公主成親生下三男一女后,舉家遷居沅水流域鳳凰山生活。盤瓠王,宿星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盤瓠王死后,其子孫將其棺材置于河邊懸崖巖洞,懸棺墓葬給湘西增添神秘色彩。一處處凌空絕處懸棺崖墓,和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蘊藏魔咒魔法一樣,千古流傳,給世人留下一串串至今未解懸念謎團,讓人產生許多難以言喻遐思,感知驚駭千古文化底蘊。

  難怪熊大人在誄文寫下“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洞泡山古脊椎動物化石群,距保靖縣城8.5公里,四方城3公里。

  湘西石灰巖大面積出露,喀斯特巖溶發育,溶洞密布。許許多多臨河臨溪山洞都是舊、新石器時代遺址,湘西遠古祖先生活居住家園,靈魂皈依宗教圣地,亦為第四紀冰川時期古脊椎動物避難所。

  洞泡山動物化石群,1978年在遷陵鎮(原龍溪鄉)洞泡山一處溶洞里發現。該洞洞口朝南,深4米,高米3,寬7米,海拔285米,相對高度約80米,洞內堆積四層呈水平狀,出土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東方劍齒象、似鋸齒嵌齒象、長臂猿、熊、碩箭豬、中國犀牛、野豬、小豬、德氏水牛、鹿、華南豪豬、鹿等化石。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化石歸屬于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6目18種。

  德氏水?;?,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偶蹄類動物,對新生代氣候變化與地層對比有研究意義。

  豬上下臼齒化石,現收藏于湘西州博物館,偶蹄目動物,上下臼齒均有4個低矮鈍圓錐形齒類,且其上有密布小瘤狀附屬小突起尖,判斷為豬的祖先——長嘴豬化石。

  大熊貓武陵山亞種,食肉類動物,第四紀晚期遭遇大型哺乳動物冰川滅絕的幸存者,亦稱動物界“活化石”。

  犀?;?,門齒退化,牙冠不高,奇蹄類動物,主食粗糙草類、蘆葦及樹木,大約300萬年前,犀牛與貘、象等動物適應不了氣侯環境變化而滅絕。大熊貓、犀?;癁檠芯肯嫖鞯谒募o冰川地質地球變化及哺乳動物演化提供實物資料,具有科學意義。

  東方劍齒象,古代哺乳動物,長鼻目動物,侏羅紀恐龍時代后的“巨無霸”,生活在熱帶及亞熱帶,草食為主,日食物量達數噸。一對長且彎曲的門齒(俗稱大象牙),臼齒特別大,高冠,齒面呈長圓形,若干個齒脊板組成,齒脊板上又有若干小乳突,高四五米,體重達二三十噸,最大劍齒象長達9米多。主要發現于亞洲和非洲距今250—100萬年第三紀上新世與第四紀更新世初期冰川漂礫巖地層。受古冰川氣候影響,東方劍齒象約1萬年前滅絕。東方劍齒象化石發現對研究第四紀冰川氣候條件下動物極限生存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洞泡山動物群代表我國南方早更新世柳城巨猿洞動物群向中晚更新世狹義“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過渡類型,地質年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萬至60萬年。

  如此之多不同種屬動物化石同存一個洞穴,實屬罕見,對研究湘西第四紀冰川古地理氣候、古生態及原始人類活動變遷具有非凡意義。

  只緣身在湘西中,難識古城真面目。

  酉水,一首集“形、色、韻、神”于一體鏗鏘有力、流淌億萬年交響樂,一條歷史文化長河,一部地下“通史”寶典秘笈,承載著湘西人類史、文化史、文明史。

  古城古鎮,古村古寨,古寺古剎,古墓古冢,殘垣古墻,名山名河,古道遺風,棋布星陳,宛如一張張極具含金量的生態人文名片,有機交織成湘西古文明基因圖譜。

  這些酉水與生俱來的歷史名片中,四方城無疑為戰國秦漢時期耀眼“明珠”,熠熠生輝。

  四方城,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積厚流光,悠遠深邃,湘西乃至武陵山區歷史文化長河里地標,解開湘西古文明“金鑰匙”。正是四方城等名勝古跡魅力讓湘西藉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念茲在茲?!侗>浮穼懙溃骸跋嫖鞅>甘俏易呦蛉松牡谝徽尽?。

  無論考古研究、歷史文化、詩與遠方,還是國家人文鄉愁地理坐標,都能找尋到其一席之位。

  通過“四方城”這一“敲門磚”打開揭秘湘西古人文歷史寶庫,穿越時空探底遠古歲月深處如詩似歌的保靖故事、湘西故事、酉水故事、中國故事。

  保靖縣已將“創建四方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正在圍繞四方城遺址核心文化價值打造成湘西靚麗文化名片,著手建設集遺址考古、保護、展示、研學、教育、游憩、體驗為一體、文旅產“城”融合的“露天博物館”平臺。2018年《四方城遺址保護規劃》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并備案。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陵山片區四方城公眾考古研學基地”已掛牌。

  中國式現代化新湘西建設新征程上,加快四方城遺址多元文化考古研究對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積極影響,“四方城”價值意義將大大提升,其辨識度影響力不斷拓展,薪火相傳,助推文化保靖高質量發展。

  四方城,宛若酉水歷史長河中的一灣清流,照鑒過去,照耀未來,一定能成為賡續中華文脈的湘西樣本。(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高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