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市縣動態>內容
龍山茨巖塘:躲在湘西“紅”土地上的紅石林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27日 16:39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1年12月27日 16:39

  談及龍山縣茨巖塘紅石林,絕大多數都是質疑和不屑一顧的,甚至認為大方夜譚、海吹神聊罷。的確網上搜索不到有關“龍山縣紅石林”信息,找業里人士打聽難以得到有價值信息,當地對茨巖塘紅石林有隱隱約約傳聞,真正能說出子丑寅卯的算是“關鍵少數”,寥寥無幾,但茨巖塘方圓十多平方公里的紅石林早已存續4.58至4.7億年。

  龍山茨巖塘鎮隨著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寫進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其紅色資源和元素將不斷激活彰顯。今年州委安排我聯系茨巖塘鎮鄉村振興工作,有機會深入該鎮18個村開展調查研究,憑借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經驗,幾處沿公路出露的紅色石林地質遺跡引起我的注意,后來在中山村又發現紅色墻狀地質遺跡,接著向懌文書記陪我多次到雙新、小米、大田等村,發現了大規模紅石林,至此頓生遺憾和震驚!以為申報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只遺憾未將龍山縣八面山納入,轉眼2年過去又新添一個遺憾,后悔沒有將茨巖塘紅石林一網打盡。同時對茨巖塘紅石林的世界地質意義感到震驚。

  紅石林世界地質價值和全球意義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認。我一直以為古丈紅石林“一園獨大”具有世界地質價值,在申報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時,通過國家圖書館檢索,認定其是世界上唯一紅色巖溶喀斯特地貌景觀。隨著地質科技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紅石林分布范圍和世界意義不斷拓展升級。根據湘西地質公園2018年9月正式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申請書》:園區在中奧陶統大灣組沉積了一套臺地淺灘相紫紅色瘤狀泥灰巖、泥質灰巖、泥灰巖,展示了其特殊罕見的氧化沉積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全球意義。湘西紅石林位于酉水和猛洞河峽谷兩岸的谷坡地帶,形成于中奧陶統紅色碳酸鹽巖中,主要分布于海撥300—550m,出露面積84K㎡,發育1000多個形態豐富、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組合復雜的紅色石柱,柱高10-30m,是目前全球在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地層上發育的規模最大的一片紅色石林景觀,成為全球碳酸鹽巖石林模式地,也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公園內科學價值突出、最具全球代表意義的巖溶地質遺跡之一。石林發育受北東向區域性斷裂和北東、北西向的節理控制,土壤水沿節理裂隙向下溶蝕,塑造出柱狀、劍狀、墻狀、城堡狀等多種形態,以古丈紅石林最為典型。當年湘西地質公園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全球紅色碳酸鹽喀斯特石林除了中國湘西外,只有泰國沙墩世界地質公園有紅色石林出露,僅出露9.4K㎡。

  茨巖塘紅石林將改寫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對紅石林分布范圍和地質價值意義的評判。隨著貴州松桃、重慶酉陽、湖北宣恩、花垣雅酉、保靖遷陵等紅色石林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湘西紅石林分布范圍和地學價值進一步擴充改寫。根據405隊地質專家賀令幫和本人現場初步勘察,茨巖塘紅石林可與古丈紅石林相比,其地質遺跡價值也具有全球意義,且與后者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森林植被、生物多樣性及地質遺跡特色等,前者植被以竹林為主、槲蕨、石蕨等中藥材資源豐富、紅色石林與黑色石林同現,即下奧陶系大灣組泥灰巖和紅花園組生物碎屑灰巖同框出露,后者植被以松林為主、龍蝦花等花草資源豐富、景區周邊未見黑色石林。中國紅色石林范圍以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為中心擴大到武陵山區,出露北東方向從永順吊井延伸到龍山縣茨巖塘、張家界尹家溪、湖北宣恩、常德石門,西南方向從花垣雅酉延伸到貴州松桃、重慶酉陽,空間分布跨越4省延綿400多公里。

  茨巖塘紅石林與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紅石林為“孿生兄弟”。雖然前者不在公園里,但與全球規模最大武陵山紅色碳酸鹽石林的不可分割。首先,茨巖塘紅石林迎來鄉村振興時代。鄉村產業、文化、生態振興給紅色地質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創造了機遇。紅石林呈帶狀分布在該鎮雙新、中山、小米、大田等村,分布范圍約10K㎡,其中,雙新核心景區1000畝,地學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地理交通優勢凸現,距在建龍桑高速下線出口7Km,鎮政府10Km左右,距離龍山、來鳳及桑植3個縣城均在30Km之內。十九屆六中全會、省州黨代會高度重視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茨巖塘鎮是國家長征文化公園湖南段重要組織部分,湘西州紅色湘西建設的重中之重,紅色旅游春天即將來臨,有助于統籌推進紅石林旅游開發,為紅色土地豐富了有形紅色國土空間。其次,茨巖塘紅石林猶如多彩畫廊和雕塑迷宮。作為湘西紅石林的另一標桿地,其地質遺跡重大科學、教育、美學價值意義渾然天成,全球碳酸鹽巖臺地相氧化環境沉積的突出案例,古揚子臺地早古生代(距今4.09至5.7億年)干旱沉積環境的印證。換句話說,距今4.09至5.7億年前湘西州古氣候環境是淺海相干旱氣候,猶如現在非洲氣候,持續時間約1.5億年,與我州現代氣候兩重天兩碼事,且還是兩重地,那個古地質時代我州還位于南半球海洋中,至少經過4億多年板塊漂移才來到北半球。茨巖塘紅石林與古丈紅石林同屬于紅色碳酸鹽巖,為泥質灰巖、泥灰巖,富含鐵而呈紅色,地學資源富集。主要是下奧陶系大灣組、紅花園組地層,石林森林融合共生,其地質遺跡成簇成片分布,石柱石墻、石芽石劍、洞穴天窗、溶痕溶溝、峽谷地縫、石幕城堡比比皆是,這些都是歷經億萬年地球構造運動和風化水溶等自然力作用留下來的“紅色胎記”。紅石林發育演化與地表地下水及地質構造運動密不可分,研究其氣候變化、地質構造運動與水文地質具有科學意義。僅雙新核心區,巖溶遺跡景觀達200處左右,集紅色石林地質遺跡奇觀之大成,如同一處天然紅色碳酸鹽巖石林博物館。有柱狀、劍狀、尖狀、蘑菇狀、墻狀、塔狀、管狀、錐狀、等遺跡,不同視角不同方位,遺跡組合如魔術般積木、變形金剛變幻莫測,造型奇妙、惟妙惟肖,令人浮想聯翩。近距離似人似物、像風又像雨,如獅如虎、如鳥如人、似堡如墻。俯視或遠距離,如莊園城池、似古代打仗列陣,猶如天人擺弄的國際象棋。諸如,官帽巖、城墻巖、五線譜巖、神獸王國、情侶石、洞天福地、地縫峽谷等形態逼真。成簇成片石林石峰與竹林相擁共生,聚紅、秀、峻、奇、絕、古于一身,一種獨特、罕見、可親的自然美、天然紅,美美的天然攝影基地和天然大課堂。走進石林,可享受一場吸人眼球的視覺盛宴,也可飽食尋古追今、康養體驗的“自助餐”,處處都能網紅打卡,隨時隨地可來一場親近擁抱石林的“人與自然的互動”。紅石林與其他喀斯特地貌相比,炎熱干旱環境沉積的富含鐵質碳酸鹽巖天生稀缺“紅色基因”底色,其顏色隨著季節、氣候、早晚變化,如變色龍在火紅、紅、暗紅、褐紅之間變換,宛如一幅動感山水畫,晴天紫紅色為主色調,雨后褐色為主色調。經歷7、8月炎熱持續干旱干燥氣候,會變得鮮艷火紅,如火焰山般吸人眼球、夢幻魔幻,空中俯視如須臾之間、紅綠鑲嵌、火辣辣爽歪歪。茨巖塘紅石林是科學考察研究、地學教學實習、科普研學旅游的理想平臺。其為中國南方亞熱帶巖溶地貌類型,其巖溶臺地、峰叢、石林、溶丘、洼地、峽谷、地下洞穴及次生化學沉積巖具有典型代表意義。出露的石芽、溶溝、溶槽、溶管、漏斗、落水洞、巖孔、巖縫、盲谷、穿洞、飛來石、巖柱、峰叢等地貌形態,具有差異性、系統性、觀賞性、生態性、可塑性、科考性、科普性、文化性等特點,還有地表正負地形、明暗地貌的組合排列與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因子關聯度高,蘊含著巖溶地質信息密碼和碳中和意義。每一處地質遺跡都是一部無字天書,記錄著茨巖塘億萬年前世今生鮮為人知的地質故事,也是地質科學工作者對話大自然的首選??梢龑Ч娏私獾厍蜓葑儦v史,對普及地球地質知識、加強地質與自然環境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其三,茨巖塘紅石林是生態秘境和康養福地。生態環境良好,負氧離子豐富,具有世外桃源、田園風光意境,走進石林就能追尋詩與遠方。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4℃,年平均降水量1496.1mm,高寒丘陵臺地,平均海撥850m,最高海拔1456.21m(面山村牛欄溪峰)。除了遠古地質遺跡外,森林覆蓋率高達72.19%,灌草覆蓋率16%,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性,也是湘西“華中生物基因庫”的一個縮影,具有科研、觀賞、藥用、食用等價值。有古銀杏樹、古金絲楠樹、古猴栗樹、古松、古石楠、古櫻桃等,其中有2處掛牌保護的古楠木樹群落。木本、被子、灌木植物有蘇特科、銀杏科、木蘭科、八角科、五味子科、大血藤科、馬???、山茶科、山竹、箬葉、馬桑、冬茅、茍藤,還有青錢柳、杜仲、黃柏、衛矛科杜芳藤、槲蕨科槲蕨、水龍骨科石蕨、闊葉瓦韋等藥用植物,獼猴桃、板栗、櫻桃、石榴、核桃、油茶、油桐、薔薇科火棘、杜梋、桂花、紫荊、鼠李科多花勾兒茶、三月泡等野生觀賞花果植物。野豬、獐鹿、穿山甲、小靈貓、杜鵑(陽雀)、苞谷雀、老二雀、紅腹角雉、錦雞、貓頭鷹、蒼鷹、八哥、大倪(娃娃魚)、虎紋蛙等野生動物頻出。還有與紅石林共生的數千畝竹海,竹林石林如八卦迷陣。綠色生物資源與紅色地質遺跡交相成景,四季如畫,鳥語花香、蜂飛蝶舞,陽春三月山野陽雀、苞谷雀等鳥語此起彼伏,格外爽心悅耳,“桂桂陽(杜鵑叫聲)”,“快種快活,苞谷大坨”,蛙歌蟬鳴不絕于耳。春夏綠底花海石林,秋冬紅葉紅果疊彩,觀花賞葉,品茶賞果。一年四季山珍不斷,盛產野生小竹筍、野樅菌、野板栗、野山油茶,當地農戶一筆可觀收入。竹筍樅菌出露時節,眾多外地人都會不請自來采摘,還有三月泡、茶泡、茶片、獼猴桃等野生山果可摘可吃。其四,人文資源血色古樸。茨巖塘是紅色土地,“血色”基因內涵豐富:紅色革命文化、紅色地質遺跡、紅色生物多樣性、少數民族血性等。任弼時、賀龍率領二、六軍團建立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革命老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后出發地,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文化博物館,國家紅色教育基地。中國工農紅軍和革命老區人民留下了不朽的紅色印跡,演繹了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詩,紅色血脈在此賡續傳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茨巖塘是土家族、苗族、漢族雜居地,土家族、苗族服飾、織錦、蠟染、擺手舞、苗族鼓舞,民族風情濃郁,土家族、苗族傳統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間傳說、三棒鼓、山歌民歌豐富多彩,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遠古地質文化、古老人文歷史,諸如,明清古道、騾馬古道、望鄉臺“天路”等?!耙环剿琉B一方人”,千百年來,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紅色地質遺跡、自然生態已融入當地人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傳承發展,繁衍生息,成就了與紅色石林基因相近的敢恨敢愛、熱情好客、勤勞善良、樸實無華的“血色”民族性格。

  “紅色湘西”建設給這片紅色土地賦能增勢。這片紅色石林是大自然對茨巖塘鎮百姓眷戀恩賜,也是老祖宗傳承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更是茨巖塘高質量發展得天獨厚的特色優勢資源。張吉懷高鐵讓我州進入高鐵時代,給“紅石林+旅游”融合發展帶來千載難逢機會,可依托紅色旅游,加強紅石林地質遺跡、鄉村民族文化及生態資源等保護利用,進一步開展科學調查研究澄清其底數和價值,對標國土空間規劃和十四五規劃,結合鄉村旅游和紅色文化旅游,編制開發利用專題規劃,精準科學進行頂層設計,主動對接全國百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在湘西乃至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中找準方位,把握差異發展方向,理清開發利用思路、重點及目標,聚焦紅色、研學、科普、康養、休閑、體驗功能,開發一批“雙紅”(紅色文化、紅色地質)特色旅游產品和業態,集中打造雙新核心區旅游景點路線,尋求戰略合作者,通過招商引資和政府投資有序有效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建設一批網紅旅游景觀,不斷提升紅色茨巖塘的成色顏值,讓茨巖塘紅色旅游插上騰飛“翅膀”。茨巖塘紅石林雖然與湘西世界地質公園擦肩而過,但其在紅色茨巖塘新時代未來可期。正如“養在深山無人識,一朝識得滿堂驚”,盡管茨巖塘紅石林藏在大山叢林深處,其釋缺珍貴顏值和魅力一定會讓世人折服認同,飽世人眼福心福;最美石林一定會轉化為經濟競爭力,助推茨巖塘紅石林旅游發展駛入快車道,造福百姓,為這片紅土地添光增彩。(作者系湘西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高文化)

【編輯:高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