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瀘溪懷古溯源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4年03月19日 09:33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4年03月19日 09:33

瀘溪懷古溯源

高文化

  瀘溪建縣千余年,但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唐武德二年(619年),始建盧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辰州為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所遷往洗溪口,清順治六年(1649年)改盧溪縣為瀘溪縣。自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縣治所遷至沅水武水交匯處武溪鎮楠木洲,國家建五強溪水電站縣城遷往白沙鎮。

  穿越時空,暢游瀘溪歷史長河,感受到這片土地歷史意義高于地理意義,遠古而鮮活神韻氣息凸顯,在我國百萬年人類史、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長江文明史、紅色文化等地標里都能找尋到瀘溪元素。

  武溪鎮舊石器時代遺址,見證20萬年前遠古湘西先祖群居生活家園。

  距今約250—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從猿逐步進化現代人的原始洪荒歲月,以使用人工打制石器為標志??脊牌詹榘l現武溪鎮(原上堡鄉白沙村臺地)6處舊石器遺址點,先后出土砍斫器、刮削器、石錘等各類打制石器100余件,還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袁家榮曾主持武溪鎮田溪口、巖坪、灰窯等點發掘工作,并將其定位舊石器“㵲水文化類群”,距今約20萬年。

天然氧吧——瀘溪縣城白沙鎮
天然氧吧——瀘溪縣城白沙鎮

  不言而喻,湘西先民史前就扎根本土開辟鴻蒙、繁衍生息。

  浦市下灣遺址,高廟文化重要組成,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其與高廟遺址出土文物同期,距今7800—6600年,文化特征一致,互為補充。以貝類外殼(田螺蚌類為多,又稱螺螄殼)文化堆積層、200多個祭祀“灰坑”等為標志,一般厚度5米以上,最厚達7米。除出土3根穿孔魚刺針外,還出土大量陶器(少量白簋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遺物。其中陶器戳印裝飾化圖案凸顯最重要主題特色,圖案大多抽象,具有等分、對稱特征,諸如,“太陽”“神獸”“神鳥”“神像”等圖案。除了新石器時代遺存外,還發現商代、戰國至兩漢、宋至明清等時期遺存。

  周邊吉首河溪、鳳凰官莊等都發現下灣和高廟遺址螺殼文化堆積層,說明下灣處于高廟文化核心區域。

  這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湘西走在前的史證案例。7800年前湘西先民已揖別草昧,進入群居集體生產生活時代,把田螺作主食。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史前“天極宇宙觀”溯源》,下灣遺址見證距今7800年前高廟文化(距今7800—6600年)時期“天極宇宙觀”初步形成。

  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重要特質,我國歷史文化長河里“大一統”思想源頭活水,源自我國廣袤地理空間生態多樣,源自全國各地文化多元交流融合發展。而高廟文化在孕育“天極宇宙觀”以及傳承演繹“天下政治觀”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天極宇宙觀”包括:天極為天體運行樞紐,通過圓形中心八角星紋、紐結形紋等象征表達;天極由天極之神掌控,主宰宇宙秩序,天極之神化身為虎,虎抽象提煉為獠牙獸面圖形;天極穩定離不開神鳥,神鳥乃鎮天極之大器,守望天極,其維護思想通過神鳥馱負或環護天極來表達。

  下灣、高廟遺址出土白簋陶器上“神獸”“神鳥”“闊口獠牙”等戳印圖像分布頗具講究,寓意深刻?!吧瘾F”圖案復雜,中心圖案特殊、圓形環繞中央、圓形外劃分八方,即:簡化獸面為中心主題,獸面位于圓圈內,一張大嘴和四顆獠牙突出顯眼,內側獠牙向上,外側獠牙向下。兩只小眼睛處于嘴上方,下垂部分為舌頭。圓圈外用不同圖形劃分八方。左右方向圖形為簡化圓形鳥頭,鳥喙用短橫線表現,小圓點代表鳥眼。鳥頭凸起部分,可能代表羽毛。上下方向戳劃成尖頂屋宇形。四角方向均為長方形框內加尖頂形狀。這種構圖寓意,最合理解釋就是圖像化表達宇宙觀。鳥為農耕時代人類生產重要幫手,為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開展祭祀活動,崇拜敬奉“太陽神鳥”,祭農神。這些祭祀即為儺,巫儺文化應運而生。我國宇宙觀和相關神話傳說中,鳥一直視為重要動物。陶器兩側鳥紋,更加印證這類圖像可能與宇宙觀相關指向?!伴熆阝惭馈眻D案位置凸顯天極之位,推測為控制天極神靈動物形象。從夸張表現四顆獠牙,以及國內與天極宇宙觀相關遺址出土玉器中頻頻出現虎形象,綜合判斷“獠牙”乃虎牙,“神獸”為虎概率性最大。

  陶器圖像構圖主題為擁有巨大鉤喙展翅飛翔“神鳥”,神鳥雙翅或向上揚起或向兩側展飛,胸口和翅膀上有獠牙大嘴及其他圖案。翅膀上還常見圓圈圖案,圓點或十字處于中心,圓圈外為表達四面八方符號,抽象表達天極位居天體中心,乃各方向起點等思想理念。部分器物底部八角星紋和十字紋等,亦表達天極思想理念。

  高廟文化裝飾化圖像不局限于高廟、下灣遺址遺存,我國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屢見不鮮,見證“天極宇宙觀”流傳廣泛。諸如,江蘇淮安黃港遺址,出土高廟紅胎白衣陶器上典型戳印神鳥圖像。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也發現獠牙獸面形象符號。山東龍山文化和湖北江漢肖家屋脊文化,均流行獠牙人面圖像,將天極之神形象人格化。肖家屋脊遺址發現虎頭、虎頭鏤空牌飾和虎側身像等寫實圖像,表達將天極之神動物形象化思維。

  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群,紅山文化儀式中心。其積石冢出土隨葬“勾云形器”玉器刻畫神鳥馱負獠牙獸面,表達神鳥守望天極思想。蟈蟈、蠶蛹及蟬等玉制昆蟲,以及處于屈腿收臂蛻變狀態玉制人,寓意佩戴者擁有蛻變通天宗教神力。

  安徽馬鞍山凌家灘遺址發現玉版刻畫圖像,宛如“天極宇宙觀”以圖釋義:兩重圓圈代表天穹,長方形外輪廓代表大地,中心圓圈與外層圓圈之間8條“圭形紋飾”代表連接兩重天之繩索和八方。天穹外層四支“圭形紋飾”猶如維系天地之四維。天極標志為中心八角星紋。出土玉鷹,雙翼上豬頭代表北斗星,胸部刻畫八角星紋,主題寓意神鳥守望維護天極,北斗繞天極運轉。

  距今6000至5300年前后的史前時代,我國各地社會跨越式發展,形成諸多“古國”。長江流域安徽凌家灘社會和西遼河流域紅山社會發展選擇“宗教取向”,“天極宇宙觀”成為宗教信仰核心要義。各個“古國”社會組織王者宣稱自己擁有最高宗教力量,在如同昆蟲“蛻變”和“羽化”通靈狀態下,可與神鳥溝通轉化,守望天極穩定,維護宇宙正常秩序,順理成章可建立“古國”社會組織,管理大規模人群,統籌社會資源和財富。

瀘溪沅水十里畫廊
瀘溪沅水十里畫廊

  距今約5300年興起良渚文化最為典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重要實證,以“天極宇宙觀”為指導規范宗教體系,構建早期國家鄒形。出土玉琮,玉器神人獸面像精雕細刻,良渚文化“神徽”,抽象表達“天極宇宙觀”,天極神獸馱在胸口圖像,彰顯良渚社會領導者正轉化為神鳥。完整“神徽”僅出現在最高等級“王墓”,說明良渚王者擁有溝通天極之神的最高專屬神權。

  陜西黃土高原上神木石峁遺址,見證以“天極宇宙觀”宗教構建早期國家?;食桥_位居遺址核心,與天極之神溝通的神壇,頂部為大型人工石砌祭壇。石雕圖案主題為處于向神鳥轉化狀態神巫與天極之神猛虎溝通等場景。

  與史載堯帝相關的山西臨汾陶寺遺址,見證陶寺王者由“天極宇宙觀”演繹發展成“天下政治觀”,地方政治一體化的歷史記憶。出土玉琮、玉璧及湖北江漢肖家屋脊出土鏤空神像和蟬文化風格相近。其中高等級墓出土陶器上,盛行以鳥為主題彩繪,遺址南部還發現天文觀測設施?!渡袝び輹虻洹罚骸澳嗣撕?,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商代甲骨文中“帝”字,象形被詮釋為天極周圍星象或花蒂。說明商代信仰體系中至高無上“帝”,由天極之神演變而來。商代將都邑稱之“中商”,《詩經·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就是把都邑比作天極,處于天下四方之核心,天極周邊被稱東、西、南、北“四土”。如同天上靠近天頂拱極諸星和外圍星宿一樣,商代王者將掌控管轄“天下”分“內服”和“外服”,凸顯“天下政治觀”政治制度。

  遠古遺風辛女盤瓠傳說盛行。

  盤瓠傳說出自先秦《山海經》,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完整描述,《后漢書》正式載入,與瀘溪辛女巖美麗傳說如同一轍,殊途同歸。

  《山海經·海內北經》:“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叭鈬淮笕謬?,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柸食。有文馬,縞身未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昔高辛帝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吳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詔令下達后,時有五彩神犬盤瓠遂銜人頭造訪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頭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辛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

  相傳上古時代,盤瓠殺犬戎吳將軍有功,高辛帝特別高興,重重賜賞盤瓠,高辛帝女兒辛女誤以父王將自己婚配盤瓠,便私下主動示好,帝王不得不將錯就錯,盤瓠喜得辛女,攜妻從京城遠走險境南山,來到沅水中游蠻荒之地安營扎寨,繁衍生息。辛女在南山石室生下六男六女,而六男不堪其父為狗之辱,將盤瓠殺死,拋尸于沅水,辛女沿著沅水流域尋找夫君尸體,思夫心切哭干眼淚,氣絕幻化為石峰,守望在沅江邊,從此人們把石峰喚作“辛女巖”,世代銘記。

瀘溪辛女巖——金庸筆下鐵掌峰
瀘溪辛女巖——金庸筆下鐵掌峰

  盤瓠傳說,苗族族源說之一。苗族史詩《古老話》盤瓠說辭見證,湘西苗民尊辛女為“神母”,尊盤瓠為“神父”。

  明代沈瓚《五溪蠻圖志》稱五溪“悉盤瓠子孫所居”,南宋朱輔《溪蠻叢笑》:“五溪之蠻,皆盤瓠種也”。黃閔《武陵記》:“武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床,盤瓠行跡……山有水出,謂之武溪是也”。

  沅水武水流域瀘溪、沅陵、辰溪等地,除了盤瓠民間傳說,至今保留著大量祭祀崇拜盤瓠民俗事象和物態化文化遺存。比如,每年農歷7月25日舉行捶鼓踏歌祭祀活動,盤瓠廟、辛女庵、盤瓠祠等遺址達數十余處。武溪鎮(原上堡鄉)諸多地貌實體地名都與盤瓠傳說相關。

  湘西武水武山中山、洞、崖、巖、溪、泉、瀑布等成為辛女盤瓠傳說的物化實證。諸如,辛女巖、辛女崖、盤瓠洞、辛女溪等。辛女巖(鐵掌峰)多溶洞,其中,一大溶洞,長數里,多奇石異窟,曾發現遠古人類生活遺址。

  鳳凰臘爾山臺地武山山脈上盤瓠石室(盤瓠洞),位于三拱橋麻沖寨、補甲附近屯糧山北側神犬山頭,海拔約600米,古時稱屯糧山為地良坡,石室里有形似逼真犬、石床、男性陽具等鐘乳石,附近懸崖有形似辛女頭像的辛女崖。這種現象全國不多見。

  上個世紀90年代沅水還出土黃帝時代犬圖騰塑像。

  作為古老神話傳說,受距今新舊石器時代文化渲染,根植于農耕文化土壤,演繹成盤瓠崇拜民俗民風,增添了湘西人文歷史厚重。

  “楚辭之祖”屈原精神家園,詩與遠方。

  2300多年前,詩歌鼻祖屈原,滿滿憂國憂民情懷,兩次放逐,從廟堂高位“過山車”般流落江湖之遠,兩重天,兩個世界,兩種生活,兩條人生路,令其獨愁、獨醒、獨身、獨行、獨慎、孤影。

  沿著洞庭湖、沅水、酉水、武水、澧水溯水而上,浪跡天涯,馳騁青天碧落。湘西山山水水、民俗風情、巫儺祭祀、蘭花異草等令其感慨感悟,聽著船工纖夫水手唱著船歌號子,思緒萬千,浮想聯翩,視通萬里,遨游宇宙,目登九天,親歷八極,與神交流,與天對話,放歌長嘯,遐思泉涌,問天問地,一吐胸中郁悶?!俺l軔于天津兮,夕于至乎西極”“乘龍御風,云旗逶迤,彎鈴和鳴,周流上下,浮游于六合”。

  漂泊在外,對楚國忠心耿耿游子,憂愁善感,淚流滿面,怒氣沖沖,怨憤滿腔,熱血沸騰,慰以“九歌”“韶舞”抒情發泄,長歌當哭,向天傾訴,釋放痛苦。唯有借題發揮,詩興大發,寫下膾炙人口的《涉江》《天問》《橘頌》等。如,《楚辭·九章·涉江》:“乘欞船余上沅兮,齊吳榜而擊汰”“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離騷》《九歌》等楚辭中五溪元素影子,散發著湘西縷縷人文氣息。

  或許到過浦市,受高廟文化“天極宇宙觀”中“太陽”“神鳥”“神獸”“神像”等啟發影響,順著武水峒河,深入德夯,站在天問臺仰望蒼穹,俯視大地,凝目遠方,感慨萬千,迸發靈感寫下楚辭“奇文”——《天問》。整篇373句1560字,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方面170多個問題,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了解的怪事、大事。比如,天地萬象之理,宗教信仰之觀,存亡興廢之端,賢兇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等。似乎通過分析因果關系,找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解答?!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達其求索精神?!短靻枴繁磉_其思想情感、政治見解、天極宇宙觀及認識論,驚人藝術才華和卓越想像力?!皥A則九重,熟營度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記述距今近7800年高廟文化“天極宇宙觀”及先秦時期宇宙觀:天為圓形,有九層;天上有網絡,以天極為中心樞紐;天體圍繞天極旋轉。

  根據知名作家學者蘇雪林研究,她以為屈原《國殤》就是描寫祭祀無頭的戰神蚩尤?!皫чL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蛟S屈原走進湘西,耳聞目染太多苗族始祖蚩尤傳說,寫下《國殤》來歌頌楚國將士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凸顯屈原民族魂和愛國主義“精神詩性”。得知故都郢城被秦軍攻戰輪陷,化為廢墟,楚頃襄王亡命異國他鄉,悲痛欲絕,潸然淚下,長此以往,精神悁郁,投水汨羅江而溺。

  正如沈從文在《湘行散記·湘西》:“春秋時被放逐的楚國詩人屈原,駕舟溯流而上,許多地方還約略可以推測得出。便是這個偉大詩人用作題材的山精洞靈,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儼然隨處可以發現。尤其是與《楚辭》不可分的酬神宗教儀式,據個人私意,如用鳳凰縣大儺酬神儀式作根據,加以研究比較,必尚有好些事可以由今會古”。

  文學大師沈從文魂牽夢繞的鄉愁。

  青年沈從文來回在武水酉水沅水穿行,沿武水沱江、峒河走水路陸路到瀘溪浦市、武溪碼頭上下船,足跡遍及古驛道、巖門古堡寨、武溪、潭溪、解放巖、河溪張排(張八寨)、吉首(所里)、乾州、官莊等地,遭遇無數次驚險磨難,故鄉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一草一木銘刻在心,并將與水結下的須臾不能別離情緣化成柔軟文字流傳于歲月長河。

  筆下大多與湘西相關,能感受水之氣息?!兑粋傳奇的本事》開篇:“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

  《湘行散記·湘西》:“我生長于鳳凰縣,十四歲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個地方大約住過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這條水上畢的業”。

  輾轉瀘溪記憶都寫進文章。諸如,《瀘溪·浦市·箱子巖》《老伴》《塔戶剪紙花樣》《邊城》《長河》《鳳凰》《苗民問題》《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等。

  《瀘溪·浦市·箱子巖》將當時縣城武溪鎮描述成石頭老城:“若天氣晴明,石頭城恰當日落一方,雉堞與城樓都為夕陽落處的黃天襯出明明朗朗的輪廓。每一個山頭都鍍上一片金,滿河是櫓歌浮動。就是這么一個小城中,卻出了一個寫《日本不足懼》的龔德柏先生”“那時節沿河長街的油坊尚常有三兩千新油簍曬在太陽下。沿河七個用青石作成的碼頭,有一半常停泊了結實高大的四櫓五艙運油船?!薄斑@里城不十分壞,碼頭可不像個樣子,地方上下六十里皆著名碼頭,故商務蕭條得很,只是通峒河(峒河下游稱武水,在瀘溪匯入沅水)的船,則應從此地分流。若想乘船直到我家鄉,便可在此地搭船上行的。峒河來源很怪,全從懸崖石壁中流出,一下就可行船。另支流則直經過我的家鄉小城,繞城上行達到苗鄉烏巢河的”。

  金庸很少談及卻時常定格在武俠宇宙里。

  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寧,著名愛國人士,當代著名武俠小說家、新聞學家、社會活動家。

  曾為香港回歸多方奔走,殫精竭慮,一生創作15部現代武俠小說,蘊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飽含家國情懷與大愛悲憫,彰顯絢麗多姿武俠世界,成為流行于全球華人共同語言和不朽篇章。

  據研究金庸專家學者統計,按其人生軌跡排序居住一年以上地方有8處,即海寧袁花、嘉興、麗水碧湖、衢州石梁、湘西瀘溪、重慶國立政治學校及中央圖書館、杭州《東南日報》社、香港。除湘西瀘溪外,各處履歷記錄較為詳細。兩

  年瀘溪生活工作語焉不詳,本人很少提起,曾經成為謎團。

  近年來,通過瀘溪李焱華等深度調查研究才讓其浮出水面。在南京發現余兆文填寫《履歷表》:“1945.5—1946.6,湖南滬(瀘)溪浦市私立湖光農場管理工作,管理員只供伙食無工資,證明人:查良鏞?!苯鹩乖榱肩O,余兆文乃先生中學同學,曾一同到湘西瀘溪工作?!稙o溪縣志·養殖業》:“麻溪口種羊場位于沅水中游西岸……民國時期寧鄉人王侃在此辦湖光農場(后經查實‘寧鄉’應為‘臨湘’)?!?/p>

  其人生傳奇,與瀘溪結緣,兩度寄居湖光農場。

  1942年夏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江浙等地相繼淪陷,從浙江衢州中學畢業,前途無望,人生迷惘,彷徨失措。與同學結伴一行八人從家鄉出發前往重慶投學。途經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湖南五省,長途跋涉,行至湖南盤纏告缺,加上本人生病。便與同學辭別,獨自一人投奔中學同學王鐸安的哥哥王侃開辦的湖光農場。1942年冬季抵達湘西瀘溪農場,當年18歲邊打工邊學習,準備來年報考大學,1943年夏天離開農場。

  他在《民歌中的譏刺》中深情回憶:“抗戰時我曾在湘西住過兩年,那地方就是沈從文《邊城》這部小說中翠翠的故鄉,當地漢人苗人沒一個不會唱歌,幾乎沒一個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對于他們,唱歌就是言語的一部分。冬天的晚

金庸先生兩度寄居瀘溪湖光農場全景
金庸先生兩度寄居瀘溪湖光農場全景

  上,我和他們一齊圍著從地下挖起來的大樹根烤火,一面從火堆里撿起烤熱了的紅薯吃,一面聽他們你歌我和地唱著,我就用鉛筆一首首地記錄下來,一共記了厚厚三大冊,總數有一千余首?!?/p>

  1945年5月第二次來到湖光農場,并與同學余兆文一同前往。倆人被王侃聘為農場管理人員,負責油桐育苗、種植、開發工作?!逗廪r場創建經過》載:“王侃指定余兆文任主任,茶良容(浙江人)為副主任,彭海清為會計,1946年6月,余、查倆人辭職返鄉?!蔽闹袑ⅰ安榱肩O”誤寫“茶良容”。

  瀘溪唯一健在與金庸一面之緣的80多歲覃興旺老人回憶,“茶主任(查良鏞)”為人謙和仁善,夏天里穿一件藍色布衣,還送給當時八歲的他200元民國紙幣,叫他買糖吃。覃興旺父親因售賣五畝山田給湖光農場,而與“茶主任”結成朋友,彼此相互走動。平?!安柚魅巍毕矚g種植蔬菜、搞試驗,尤其是引進了外來品種西紅柿,成熟后紅紅果子讓村民大開眼界。

  金庸本人僅在《民歌中的譏刺》和《談<彷徨與抉擇>》中談及湘西經歷?;蛟S這段唯一混跡底層社會經歷,正值窮困潦倒、痛苦不堪處境,令其不愿提及。自古以來,湘西文化雜糅,多元融合,人文歷史獨具特色,奇山異水孕育俠客精神,湘西人崇巫信儺,酷愛武術、扶弱濟貧,愛憎分明、重諾輕命……。兩年瀘溪時光,湘西奇山異水,巫風儺韻,民俗風情,身邊湘西人的浪漫剛毅、純樸忠厚、俠肝義膽等令其終身受益,刻骨銘心。

  兩年時間與瀘溪百姓一起圍著篝火,烤紅薯,喝米酒,唱山歌,摸爬滾打,稱兄道弟,早已融入湘西生活,或感受浦市古鎮巖門古堡文化底蘊,或聆聽辛女盤瓠傳說和沅水船歌號子,或踏尋詩人屈原足跡,或欣賞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或觀摩踏虎鑿花技藝,或領略神秘巫儺祭祀,或聽過苗人放蠱奇聞,或探尋沅水兩岸懸崖峭壁上懸棺之謎,或去辛女巖砍樵,或驚嘆鐵柱鎖潭、菊花石神奇……對湘西風土人情、山山水水、人脈文脈等耳濡目染,如指諸掌,深深影響其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日后武俠小說創作源頭活水。

  在他武俠宇宙里,對湘西山水風貌、人文風俗付諸筆端,精妙敘述,尤其讓瀘溪更添魅力?!渡涞裼⑿蹅鳌贰稌鴦Χ鞒痄洝贰兑刑焱例堄洝贰哆B城訣》《越女劍》等小說中均有湘西瀘溪元素與影子,滿滿巫楚、苗族、盤瓠、俠客等氣息。2000年,他在岳麓書院一場演講中曾說:“我的小說里面,各位有沒有想到,最好的一個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一個男人也是湖南人?!?/p>

  辛女巖,《射雕英雄傳》將其轉化為武俠世界“鐵掌峰”,五座山峰陡峭突兀,確似五根手指豎立在半空之中,居中一峰尤見挺拔?!渡涞裼⑿蹅鳌返诙嘶亍惰F掌峰頂》:“裘千仞道‘從此處向西,經常德、辰州,順沅江而上,瀘溪與辰溪之間有座形如五指向天的高山,那就是鐵掌山了,那山形勢險峻……聳天入云,峭兀突怒……’”從此“鐵掌山”流傳于世,民間又有稱鐵掌峰。

  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國內是沈從文,國外是大仲馬。

  大仲馬小說,西方文學中與“武俠小說”形貌最為接近,以真實歷史為“釘子”融入虛構故事寫作手法,與金庸寫作風格如同一轍。

  沈從文雖然不曾創作武俠小說,但其小說中苗族人與金庸筆下游俠,都彰顯誠樸、笨拙、勇悍、血性、豪情、仗義等性格。金庸武俠小說將沈從文極力贊賞湘西那種“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的游俠者精神”寫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

  沈從文《湘行散記》追憶自己少年時所見“游俠者行徑”:“重在為友報仇,扶弱鋤強,揮金如土,有諾必踐。尊重讀書人……還能保存一點古風……(湘西的)游俠觀念純是古典的,行為是與太史公所述相去不遠的……游俠精神的浸潤,產生過去,且將形成未來”。

  金庸在武俠世界里將游俠精神和湘西人性格人物化英雄化故事化。

  紅色歷史蕩氣回腸,紅色基因浸潤熱土。

  近百年來,湘西無數英杰滿腔熱血、前仆后繼、以身證道、改天換日,血灑疆場,用鮮血生命詮釋湘西人血性,成為共和國最可敬可愛人。據不完全統計,3萬多湘西人先后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參加紅軍投身革命,20余萬湘西兒女參加和支援紅軍作戰,1萬多人壯烈犧牲,中華英烈網上,有名有姓烈士6700多人,其中瀘溪133名。鄧小平、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一片紅色土地上戰斗過。長征、革命老區、剿匪及新時代脫貧攻堅楷模十八洞村等紅色文物豐富多樣,紅色地標星羅棋布,正是革命年代湖南“一寸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英雄壯歌生動寫照。

  瀘溪,任弼時、賀龍麾下紅軍十三團激戰地,劉鄧大軍挺近大西南落腳地,新時代新征程上,瀘溪已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總體規劃。

  穿越時光至1935年,東起福建廈門,西至四川成都重慶的湘川公路全線貫通,瀘溪成為上云貴、下湖湘的重要水陸交通節點。其中浦市,水陸交通相對發達,地勢平坦,人稠物豐,經濟富裕。上個世紀初賀龍曾率巡防軍支隊駐扎浦市數月,與當地百姓結下深厚感情,紅四師盧冬生師長少年時代曾有過浦市經歷。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一大批老師、學生、士兵、商人、難民等從北京、浙江等地而來,途經瀘溪,向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轉移,查良鏞(金庸)就在這些大轉移人群中。

  1935年11月19日,根據中央指示,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率領紅二、六軍團策應中央工農紅軍主力長征,開始戰略轉移。右路由紅二軍團第四、五兩師佯攻沅陵、瀘溪縣城,11月27日占領辰溪縣城。另一路由紅五師十三團劉漢卿團長率600余人,攻戰沅水重要碼頭集鎮——瀘溪浦市,堵截牽制尾追敵人。

  1935年11月28日,劉漢卿團長受命率部從辰溪出發,兵分兩路沿沅水西岸往浦市方向前進,在辰溪與瀘溪交界處楊家人(即軍屯)會合,進入瀘溪馬子橋、小岸坪、浦溪,當晚占領浦市,并留下一個連駐防下灣。又馬不停蹄偷襲百磴巖山頂屋場坪駐扎國民黨19師李覺部先頭部隊。百磴巖,浦市至瀘溪縣城陸地必經之道,西靠高山懸崖,東臨沅江,狹關易守難攻。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將敵軍先頭部隊打散,并打死數人,戰斗結束原路返回白巖頭夜宿,并向當地民眾宣傳紅軍是窮人軍隊,不要窮人任何東西,只打土豪老財。

  11月30日下午4時,國民黨李覺部分三路從巖門溪、五斤坡、沿河尾追紅軍至浦市,紅軍在浦市與其進行兩場激烈戰斗,敵人傷亡數十人,其中擊斃敵營長1人。紅軍犧牲6人,劉漢卿團長身負重傷搶救無效英勇犧牲。30日晚紅軍乘夜色轉移撤離浦市。

  紅軍十三團盡管只在浦市停留三天,但紅色革命火種從此開始燎原,紅軍故事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紅軍一方面與國民黨軍隊頑強作戰,一方面轟轟烈烈開展宣傳共產黨和紅軍宗旨政策,發動群眾打土豪劣紳。將作威作福團總廖勝鑒抓了,洋教堂砸了,財主宋伯雙斗了。還打開財主姚恒森、李炳記糧倉,為窮人分發糧食,深得廣大群眾擁護。

  劉、鄧首長坐陣瀘溪省心樓6天6夜,指揮千軍萬馬挺進大西南。

  1949年11月24日,劉伯承、鄧小平率二野總部沿湘川公路,從沅陵三角坪向瀘溪鐵山河渡口進發。開始擔心鐵山河渡口輪渡和能灘吊橋被敵人破壞,卡車、輕重炮兵則難以通過。出人意料,二野先頭部隊報告,鐵山河渡口約有一個連地方武裝日夜守衛著渡口,輪渡完好無損,劉、鄧首長懸著心一下子就放下。

紅色文化遺址——瀘溪能灘吊橋
紅色文化遺址——瀘溪能灘吊橋

  鐵山河渡口以險峻著稱,碼頭與鐵山坡峭壁相連,公路四道急拐彎,司機駕車提心吊膽,稍有不慎,汽車便會滑入深潭,旅客到此須提前下車步行。

  劉、鄧首長下車冒著凜冽寒風,站在高處眺望,只見兩艘輪渡滿載軍車和大炮,一前一后,朝對岸白沙渡口駛去。還有許多小木船往來穿梭搶渡人馬和物資??吹窖矍坝行蚍泵σ荒惑@喜不已,發出會心微笑。

  劉、鄧首長乘船抵達白沙渡口,看到寒風中協助部隊渡江地方武裝,衣衫單薄,干勁十足,頻頻點頭示意稱贊,隨后乘車抵達瀘溪縣城武溪鎮,劉、鄧首長及二野總部臨時駐在瀘溪縣立簡師附設初級中學后山省心樓,原國民黨縣參議會一棟兩層磚木結構建筑。在省心樓停留6天6夜里,燈光徹夜通明,瀘溪成為二野指揮神經樞紐,劉、鄧首長在此運籌帷幄,通宵達旦,無線電波頻傳,一道道解放大西南作戰命令就從小樓發出。

  1949年9月解放軍挺進湘西,9月21日,38軍解放了瀘溪縣城,同年12月,除了徐漢章匪部所盤據達嵐至興隆場一帶,瀘溪縣其他地區已獲解放。1950年初解放軍47軍回師湘西開展剿匪,139師和瀘溪縣委曾對徐漢章多次勸降未果,開展春季攻勢合圍殲滅這股作惡多端土匪武裝。

  徐漢章先后任國民黨獨立19師警衛旅排長、瀘溪縣“鏟共”義勇隊隊長、大隊長、國軍營長、團長、旅長、暫編第九師副師長及師長等職。1949年6月,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將其收編,委以暫編第九師副師長,實際掌握暫九師。8月,徐漢章又被白崇禧部收編,委任暫編第二軍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授予少將軍銜。

  1950年3月3日凌晨5時許,415團剿匪部隊抵達彭總管,向駐守在村旁山頭庵堂里李子斌團符云選連發起攻擊,匪兵居高臨下負隅頑抗,激戰約40分鐘,重傷符云選,余匪潰逃。同時,補訓團在彭總管村東側都嵐山山坳與匪敵交戰,解放軍得知匪敵團長李祥云就在都嵐山,便集中火力強攻,李祥云連續三次反沖鋒,均被打退,紛紛向木坨、都里坪方向逃竄。埋伏在巴斗山打阻擊的剿匪部隊不見逃匪,便向興隆場前進,駐在五里坪土匪李英杰營聞風而逃。

  416團3營和縣政府自衛總隊在師參謀長方品明指揮下,從縣城出發經鲇魚溪到巖頭山時,天剛放亮,一舉擊潰匪敵大隊長石忠臣部。5路剿匪部隊先后集結匯合,兵分三路清掃興隆場戰場,擊潰徐匪兩個團1000多匪眾,繳獲大量槍支、物資,發現老奸巨猾匪首徐漢章逃跑了。原來,徐漢章事先將其主力一團和直屬營分散部署到石榴坪、達嵐坳、紅巖坳,副團長兼三營營長李健清防守達嵐坳,團長李云厚防守紅巖坳,徐匪親自帶直屬營,外加9挺機槍、2門山炮,躲在石榴坪遙控指揮。

  416團決定乘勝追擊,進攻達嵐、石榴坪,端掉徐匪老窩。1950年3月8日凌晨4時許,兵分三路向達嵐進發,王副團長帶領一營兵力從浦市出發,經長坪沖木垅直搗高坳,迂回巖門,向達嵐坳發起猛攻,李健清據險頑抗,節節敗退,天亮前抵達山腳,又兵分兩路從豬場嶺和檀木嶺向達嵐坳頂發起進攻,20分鐘便占領制高點。李匪潰不成軍,慌忙帶著余匪逃往新田,與覃選節殘部會合后,向石榴坪逃竄,剿匪部隊攻克達嵐坳進駐新田。當日下午,防守紅巖坳匪團長李云厚同徐漢章派來增援機槍連陳少勇部210余人企圖作垂死掙扎,配有輕、重機槍、山炮,從天堂坡分兩路向達嵐坳反撲,戰斗異常激烈,制高點一度被土匪搶占。戰斗從下午2點持續至傍晚,王副團長率領剿匪部隊近300名官兵憑險固守,英勇拼搏,打退了土匪一次次瘋狂進攻,最后李云厚帶殘匪10余人逃往石榴坪芒田老家。3月17日,徐匪老巢石榴坪被416團2連1排占領,僅匪首徐漢章及隨從3人再一次漏網。至此,徐漢章匪部全軍覆沒,瀘溪剿匪取得全面勝利,瀘溪人民徹底解放。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1952年4月14日雙手沾滿人民鮮血、作惡多端的徐漢章接受瀘溪人民公審大會,就地正法。

  能灘吊橋靜謐躺在大山懷抱近百年,見證那段紅色革命歲月。

  前南斯拉夫經典戰爭電影《橋》講述二戰時期德軍投入重兵把守大橋,南斯拉夫游擊隊為阻止德軍會合,千方百計,不惜血本,炸毀橋的精彩故事記憶猶新。能灘吊橋在解放戰爭和湘西剿匪中發揮重要作用,發生紅色故事可與《橋》媲美。該橋始建于1935年,坐落于湘川公路(319國道)瀘溪洗溪鎮能灘村。吊橋總設計師周鳳九,長沙人,曾留學法國、德國,攻讀土木工程,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的父親。

  1949年冬,國民黨殘部匪首徐漢章及其三團長兼三營長楊云飛得知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消息后,妄圖在大軍到來前,安放炸藥炸毀能灘吊橋,破壞解放軍西進。劉鄧大軍先遣偵察分隊,與自衛隊隊長楊元璣、副隊長符隆前率領守橋部隊一道,并肩戰斗,誓死保衛能灘吊橋,為大部隊挺進掃清障礙,戰斗中解放軍戰士獻出了年輕生命。

  劉、鄧大軍通過能灘吊橋時,正值湘西冰凍天氣,橋面木塊結冰打滑,車輛受阻。當地男女老少見此情景,二話不說,紛紛自發加入鏟冰推車隊伍,日夜在橋頭路邊為過往大軍燒水做飯,有力出力,有物捐物,點燈燒火,一時間火把點亮能灘村夜空。有的拿出木板、稻草墊鋪橋面,有的推著板車裝運物質,有的肩扛背馱,有的推車鏟雪。其中,住在河邊小伙子楊家林,深夜叫醒父親,主動搖著小船運送戰士過河,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胳膊都伸不直,卻沒叫一聲苦。營長喜歡他吃苦霸蠻,見其參軍愿望強烈,營長便帶上他,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當劉、鄧大軍全部通過橋后,當地群眾又傾其所有,拿出臘肉、紅薯、雞蛋、布鞋等夾道相送。

  時過境遷,這片紅色土地上人民以橋為榮,一代接一代守望紅色革命遺址,傳承紅色文化。

  瀘溪,古樸神韻,鐘靈毓秀,人文薈萃,遺址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民俗風情多姿多彩,遠古與現代傳承融合集結,古代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流光溢彩,如史詩般風生水起,遺世清逸。

  翻開瀘溪歷史長卷,令人遐思,遠古湘西先祖群居生活家園,高廟文化核心地帶,巫儺辛女傳說發源地,南方古“水上絲綢之路”重要通道走廊。

  歷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蠻大遷徙目的地和中轉地。自戰國至秦漢,苗族祖先從洞庭湖沿沅水武水酉水遷徙到湘西定居。湘西苗族《古老話》:“沿著峒溪,理著峒河;出自瀘溪,起從辰溪;上來河溪,來到潭溪;沿河上到乾州,沿江上到吉首”。

  秦、楚、濮、巴、蜀、苗、土、巫儺等多元文化碰撞雜糅,多彩文脈在此激蕩,潛移默化融入當地土著高廟文化傳承發展,催生古老智慧,傳承發展形成包容兼蓄、厚重雄渾的當代湘西特色文化。

  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好歷史詮釋,湘西土家族、苗族、漢族等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發展典范,中華文化地域活標本。

  悠遠人文歷史與紅色文化疊加構筑精神殿堂,追思劉鄧大軍浩浩蕩蕩渡“鐵山河古渡”過能灘吊橋挺進大西南,任弼時、賀龍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展長征戰略轉移,湘西剿匪……聆聽氣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鑄造靈魂,錘煉信念,愛黨愛國。

  回溯塵封歲月,盤古論今,縱觀屈原、王昌齡、劉禹錫、王陽明、沈從文、金庸等文人騷客、風流人物,對這片神奇土地認知,都成為流傳于世、冠絕古今經典詩篇,找到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

  新時代山水瀘溪、文化瀘溪、紅色瀘溪品牌形象不斷擦亮,山水靈韻,青山綠水,河清岸綠,天然氧吧,十里畫廊,休閑樂園,風水寶地,如詩如畫,宜居宜業,令人神往,心心念念。

  堅信新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瀘溪新篇章精彩紛呈,充滿期待。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高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