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遠眺近讀巖排溪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3年09月04日 08:35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9月04日 08:35

  巖排溪位于湘西古丈縣高峰鎮,因當地地層巖石傾斜,出露一排排薄層平滑大石板而得名,因梯田和民居而知名。

  文化底蘊古老獨特多元,梯田民居神奇,山水清凈,和美和睦。數百年來,土家族、苗族、漢族和諧聚居,民族團結大家庭,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鮮活案例。

  萬綠群山中央,一片金黃色渲染著古村人家,層層梯田依山逐勢環寨疊滿坡。古梯田古村落描摹著一幅幅迷人鄉土山水畫,古吊腳樓古儺言腔演繹著人文傳奇故事。

  初秋故地重走,親切而陌生,此景此地,時光變換,似水流年,似曾相識,國土空間依舊,村貌模樣換新顏。

  詩與遠方棲居地,鄉村振興熱土,天然氧吧等社會認同度與日俱增,來古村尋奇探幽、休閑體驗的人越來越多。

  站在觀景臺,四周青山群峰環抱,藍天白云,祥和靜謐,清幽飄逸,溪流潺潺。

  俯瞰錯落有致古寨,空靈古樸,忽然覺得桃源勝地近在咫尺。

  古村后山觀音山,林海茫茫,梯田阡陌,層層疊疊,將民居緊緊擁抱。古村落如定盤星,將梯田定格在前后左右,宛若一首平仄有序田園詩歌,無聲勝有聲演唱著古老悠久傳奇。

巖排溪油菜花開
巖排溪油菜花開

  行走在彎彎曲曲田埂上,曲線極具美感,三棵古樹孤獨樹立梯田間,猶如天生彩旗經幡,格外搶眼??|縷稻香撲鼻,不時從稻田里傳出稻花魚戲水聲。

  穿行石板街巷,古香古色吊腳樓、土石墻等民居散發出悠遠清幽,庭院紫薇飄香,籬笆墻懸藤結瓜,一洗喧囂,鳥語花香,蜂飛蝶舞,雞鳴犬跳。偶見曬秋掛秋,黃色玉米棒、紅紅辣椒、白色葫蘆瓜、稻花魚等結串上墻上欄掛攤曬。忙完一天功夫村民,三三兩兩在一起歇涼,用道地似懂非懂“佤鄉語”講白話八卦,有的開始生火作晚餐。

  雖然地處偏隅,但地勢相對平緩,居高臨下,方圓數十公里一覽無余。一棟棟民居依山就勢,排排緊湊相連,屋檐搭著屋檐,木屋青瓦,層層疊疊,凸顯古村倔強生命力。

  古老吊腳樓,黛瓦黃土石墻屋檐,如同敘事語言,吸引著人們駐足,穿越時光時光隧道找尋古老繁華時空記憶。

  斑駁陸離黃土石墻凝固著歲月,成就無數野山土蜂“家園”。各式民居見證古村先人勤勞創新,黛青色瓦片隨著屋檐高低跌宕起伏,仿佛雷達天線連接著外面世界。

  大戶人家院落、老宅、天井、廳堂、練功石等遺跡遺存,先人開鑿的古水渠,無一不掩映著古寨寧靜安逸。

  古村景色善變,傳統古村落與山野田園和美的詩與遠方,蘊含時間之美,農耕文化,鄉愁記憶,經典,美妙,神怡。

空中俯瞰巖排溪
空中俯瞰巖排溪

  春天,群山復蘇,山花爛漫,芬芳馥郁,云霧繚繞,梯田金色油菜花開,古寨置身萬綠花海,絢麗多彩,煙雨意境,身穿艷裝人流,一幅幅人與自然和美動感畫卷,網紅打卡地。

  雨后巖排溪,美得讓人心疼。云霧裊裊,如云海彌漫,似薄紗飄逸。古村梯田,時隱時現,影影綽綽,靜謐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夏天,醉人迷人山水畫。收割油菜,犁田打水,準備播種插秧,灌滿水的一丘丘、一排排梯田,如同一面面形狀迥異鏡子大放異彩,將巖排溪襯托得更加靚麗,又宛如數百片巨大照妖鏡為古寨驅邪照妖,神圣圣潔。田坎整齊如書,曲線柔美如月,與藍天白云、日月蒼穹、翠綠青山、古村人家、飛禽走獸等交相輝映,“兩重天”“兩道景”,美不勝收。

  依山就勢,整齊有序,波光粼粼,曲線線條豐富多彩,那些長長短短曲線及波浪線組合,宛如天上飄落彩帶。田間勞作的村民趕著?;蜷_著耕田機犁田,猶如五線譜上跳動的美麗音符,蔚為壯觀,吸人眼球,充滿著現代農耕氣息。顏值不亞于廣西龍勝、云南元陽梯田。

  夜晚家家戶戶燈火透明,涼風拂面,仰望星辰,皓月當空,蛙歌四起,蟬聲綿綿,潺潺溪水,風吹沙沙聲,時隱時現,螢火蟲忽明忽暗,滿滿負氧離子,清心溢遠,人間美好。心情放飛,仿佛生活慢了下來,難忘田園夜歌。

  秋天,燦爛熱烈金黃色世界。金燦燦稻浪濤濤,稻香陣陣,豐收在望。遠遠望去,古村就像緩慢運行電扇舞動著這方山水,詩意迎面而來。

  冬天,白雪覆蓋的古民居、層層梯田、四周山巒,冰封世界,格外靜默。只有家家戶戶隨風飄曳的紅燈籠和裊裊炊煙,雞鳴狗叫,給靜謐古村增添一份鮮活。

  一年四季可去林海聽濤,溪邊戲水,體驗農耕,感悟巫儺文化等,亨受回歸自然美好。

  巖排溪古梯田農耕文化奇特。

  古梯田,規模連片,氣勢磅礴,獨具特色,祖先留下來一筆最大財富。四周茂密森林環繞,古木參天,負氧離子富集,稱得上“森林梯田”,古村落位于古梯田中心,大山深處高山上千畝旱澇保收良田,叫“村寨梯田”“高山梯田”,一點不為過,湘西特色農耕文明典型代表。凸顯“挖山移石,壘坎造田,劈石鑿渠,攔壩引水,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愚公移山治水精神。

  明末清初,一支名叫“打虎匠”黃氏家族先民,從沅陵蓮花池順酉水遷徙而上,翻過觀音山,來到半坡巖排溪安營扎寨,繁衍生息。

  數百年來,勤勞勇敢巖排溪人,一代接一代,賡續奮斗,持續改造利用大自然,披荊斬棘,因地制宜,挖山不止,平整屋場,布局建房,攔溪筑壩,劈山引水,修建水渠。在兩側巖排溪和藤子溪筑起9處攔水壩,順著山勢,劈開懸崖絕壁1500米,修建9條約15公里引水渠道。9處9條古水渠,源源不斷將溪水灌溉整個梯田,水旱無憂,后來就有寓意“九龍治水”、期盼“五谷豐登”之說。

  水,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當水源源不斷流進梯田,古村落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發生根本性改變,旱澇保收,糧穩人安。水亦為文化之源,古梯田農耕文化因水而興。

  隨山就勢,因勢利導,取石壘坎,填造梯田。人工開鑿搬運數百萬塊石頭,一塊塊壘砌一道道梯田坎,沒有水泥砂漿,6—8米高坎如同城墻,數百年堅而不垮。古梯田大小因坡陡緩而定,能寬則寬,能長則長,坡陡地開小田,大者數畝,小者不到10平方米。垂直落差約兩百米大山坡上,從半山腰到坡腳共建成79級1300多畝古梯田,工程量巨大。

  祖輩們在沒有炸藥時代,本著“愚公移山”精神,充分發揮全寨集體非凡才智、力量,不畏艱難,全員動手,群策群力。全憑手工勞作,采用原始火燒石壁,人工鑿劈,硬生生在懸崖上鑿通一條條水渠,代價成本不可估量。曾有“一升巖粉一升錢(銅錢)”之說。

  古梯田,巖排溪佤鄉人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用心用情用力“雕刻”的山水田園風光,創造了農耕文化奇跡。

  在這里借用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對世界文化遺產——云南元陽梯田評價:“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

  巖排溪,別樣的“森林梯田”“村寨梯田”“高山梯田”,一定程度上,其文化、美學、水利、科學價值和意義可與云南元陽梯田相提而語。

  古村規劃理念非同一般。

  敬仰古寨開拓者慧眼識地建寨,懂文化、識風水、善經營,擁有藝術天賦、大家風范、詩一般創意。他們從風水、地理、地形、地貌、風向、日照、水源、空間布局等方面對選址進行過考證考量,方圓幾十公里一塊難得風水福地。

  杠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人為本,以村寨為中心建造梯田,實現人、寨、田、水、山五位一體完美融合。巖排溪、藤子溪兩條溪流自山頂流經古寨古梯田而下,風水靈動,造就了依山傍水溪畔古村。臨近酉水但要翻過觀音山,按當時黃金水道,酉水岸畔洪水、兵匪風險大,藏于兩岸山中不搶眼。依山就勢建于半山坡平緩處,視野開闊,陽光充足,遮風避暑,心曠神怡,眼觀六路,遭偷襲概率小。按城堡精心規劃構建的地下溝渠和街巷四通八達,水井等設施一體化建設。

巖排溪古色古香民居
巖排溪古色古香民居

  梯田村落空間布局奇妙,房前屋后綠樹花卉和梯田襯托彰顯出古寨輪廓,民居與周邊自然山水、梯田有機融合??罩懈╊窬营q如八卦陣,平面呈大寫“Y”字,形如電風扇三片扇葉,整體似“風火輪”,神秘神奇,古村先祖智慧和謀略令人敬佩。當時歷史條件下,將寨布局大坡中央,按古城堡進行精心構筑,四周開墾梯田,再引山泉溪水進村入戶飲用灌溉,人口集中,防卿功能強大,如同獨立王國。

  獨具慧眼,相中森林地下水源優勢。大山深處,當陽半山坡,群山環抱,出露地層為距今10-8億年遠古板溪群淺變質巖,非石灰巖地區,巖溶不發育,周邊森林下擁有一座地下水庫,水資源豐富,溪溝泉水瀑布發育。其梯田與臘爾山臺地梯田梯土相比,水源相對充分。盡管現代條件下存在交通閉塞偏遠、出工出行條件差、施肥管護收割靠肩挑背負、勞動強度大等先天不足,但當時歷史背景下,就近勞作大幅度減輕勞動強度和運營成本,省時省力。

  統籌子孫后代讀書學文化因素。順著巖排溪山腳而下不遠處,就是中華文化圣山、道教第26洞——二酉山,“學富五車,書通二酉”歷史文化典故發源地,別稱“萬卷巖”,明朝所建翠山、妙華兩所書院所在地。

  二酉山藏書經典故事,被歷代文人墨客崇拜而名揚四海。流傳上古時代黃帝選擇于此藏書。上古圣賢善卷因避舜帝禪讓,隱姓埋名于此守護黃帝藏書,教化當地百姓。周朝時,周穆王又將異書收藏于此山中。秦朝焚書坑儒,博士官伏勝千里迢迢偷運五車1000多卷竹簡禁書藏于“鳥飛不渡”、“獸不敢臨”的二酉山洞里,秦亡漢興,藏簡重現,保住了春秋諸子百家文墨書香,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文字文獻傳承。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風生水起。

  隨著交通通信條件不斷改善,這個藏于大山深處、幾近與世隔離的“大家閨秀”,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給巖排溪產業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帶來機遇。當地干部群眾積極響應,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對標對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一手發展特色產業,一手建設美麗家園。目前已發展200畝油茶、150畝茶葉、200畝紫薇、1000多畝稻花魚,先后實施危房改造、人飲、改廁、環境治理、綠化亮化、農村消防等項目工程,房前屋后空坪隙地栽上1萬多株紫薇等花卉,家家戶戶柴火碼放得整整齊齊,村民素質大大提高,衛生習慣不斷改進,村容村貌顏值不斷刷新。

  湘西自古就有養殖稻花魚傳統習俗。魚種苗一直沿襲本土“湘西呆頭鯉”,肉質細嫩,口味甘爽,香味四溢,特別適合制作“湘西苗酸魚”。巖排溪養殖稻花魚也不例外,古梯田養殖環境條件得天獨厚。

  森林茂盛,山溪泉水灌溉,水土肥美,水質優良,日照時間長,稻谷格外淳香,特適合稻田養魚。當地老百姓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田間養殖4個月左右,稻花魚綠色、健康、膘肥、味香。每年四五月犁田打水,栽秧前后,村民將“呆頭鯉”魚苗投放到稻田里,魚兒與青蛙、鱔魚、泥鰍為伍,自由自在禾苗間來回穿梭游蕩,以小蟲、水草、稻花為食,隨同水稻一道茁壯成長。稻谷開花吐穗時,魚兒生長最快。此時此刻田埂上行走,邊吸吮淡淡稻香,邊聆聽魚群跳出水面摘吃稻花回落水中聲響,此起彼伏,稻禾帳下上演著別開生面的“芭蕾舞”和“雜技表演”?!暗竟认?,魚兒肥”,每年八月稻谷收割前,嘗鮮稻花魚最佳時期,魚個頭大的巴掌大小,小的亦有三指長,紅色魚尾魚鰭,具有觀賞性,半市斤左右。

  田間捉拿稻花魚別有一番風情樂趣,卷起褲腳,赤手空拳,低頭彎腰,追著魚兒跑,逮著魚兒,盡管渾身泥水,如同一場勝利,無比開心。提著“戰利品”直奔廚房,放水清洗,生火現炒,道地時鮮美味,膾炙人口,邊吃邊回眸抓魚場景,津津樂道,難以忘懷。

  近年來,巖排溪稻花魚因鄉村旅游而聲名鵲起,撩起游客胃口,吸引游客向往。高峰酸魚工藝制作的酸魚,口感鮮嫩,供不應求。據介紹,僅稻花魚一項村民平均增收500元以上,養魚大戶增收萬元以上,稻花魚成為巖排溪特色名片。

  如今,全村老百姓已脫貧摘帽,交通條件、生態和人居環境大為改觀,鄉村旅游開始起步。村民意識到古梯田古民居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資源,必須保護利用好。正如他們自己說:“這一千多畝古梯田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物質財富,也是巨大精神財富,得先把田種好?!辈簧偻獬鰟展ご迕窦娂娀卮鍏⑴c資源保護開發,建民宿、搞養殖,讓“流量”變“留量”。

遠眺巖排溪
遠眺巖排溪

  新征程上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修葺傳承祖宗創造的有形和無形資源,與時俱進演繹高質量發展故事。隨著鄉村旅游知名度逐漸提升,來古村休閑避暑、觀光體驗的游人增多,村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展,民宿康養、綠色種植、休閑體驗等業態多元,巖排溪品牌越來越靚麗。

  古村、古梯田、古水利、吊腳樓,匠心獨運的大地藝術雕塑,一代代能工巧匠集體智慧和辛勞結晶。祖輩們把精堪手藝、祖傳絕活、智慧、感情、夢想都寫就在自己家園大地上。

  沿著蜿蜒青石板路,眺望遠處青山,置身明清古民居群,成排連棟,形式多樣,前廊“美人靠”式、轉角式、三合院式吊腳樓等,最高三層,按八卦陣沿三個方向鋪設石板街巷,串聯民居。吊腳樓門窗雕刻精細,圖案多以儺文化元素,吊腳雕琢金瓜繡球,起居室配“火床”,一樓飲食起居,二樓客房客廳,民居整體制作精致、美觀、宜居。

  前廊“美人靠”、起居室“火床”建筑風格,湘西地區少見。這種特色古建筑風格展現著湘西民居不一樣的韻味與風姿,具有工匠風范,對研究湘西文化、建筑、宗教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古寨封閉式建筑格局特色鮮明,早期民居建筑和村寨外筑有土石圍墻,采用黃泥土、碎石插上土荊條夯筑而成,墻上開槍眼、瞭望窗?;蛟S村寨所處特殊地理位置,周邊當時在開采金礦,距酉水鎮溪碼頭不遠,從長計議考慮防匪防盜防火功能。

  巖排溪文化底蘊古老,非物質文化原生態。

  除了古梯田、古建筑、古水利外,民俗風情獨特多元。儺文化保存原生態,儺臉、曲藝完整流暢,聲音如天籟般。諸如,儺陽山歌(儺言腔)、對歌、送夫齋、打鎦子等。

  這些民族風情、農耕文化、節慶、民俗及宗教文化,都是古村土家族、苗族、漢族共同傳承創新和共同價值取向。這里土家族、苗族、漢族世世代代混合聚居,共同使用一種地方語言,語言稱之“佤鄉語”。按建國時56個民族認定標準,基本符合有語言無文字少數民族,不過少數民族認定已成為歷史。

  佤鄉語,又叫鄉話,湘西山區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漢語方言。講佤鄉語的人視自我為佤鄉人,以沅水中游和酉水流域為中心呈輻射狀分布,包括湘西古丈、瀘溪、保靖、永順,懷化沅陵、辰溪、溆浦,張家界市局部地區,周邊與苗語湘西方言及土家語、漢語西南官話等交集。外省亦有零星佤鄉話分布,如重慶酉陽大坂營,300年前佤鄉語腹地遷移所至。

  語音特征古老,古漢語詞匯保留較多。湘西古代屬于南蠻五溪區域,長時間遠離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古漢語語言演化白話進程嚴重滯后,致使現代佤鄉語仍然保留許多古漢語詞。如“履即鞋”“裈即褲”“載即歲”“再即二”“馳即跑”“荈即茶”“貣即討”“掠即搶”“床即凳”“叢即亂”“辭即話”“氳即煙”“孥即弟”“適即嫁”“吮即吸”“灸即烤”“食即吃”“邏即尋”“饜即飽”“黨即群”“筬即背簍”“圇即完整”“隘即窄”“虺即蛇”“蹈即跳”“豆即籃、筐”“字即喜歡、愛”等等。還有雌性為“女”和“娘”,“子”為小稱,如“帕”為長頭巾,“帕子”為短頭巾;“甕”為大缸,“甕子”為小缸。

  儺言腔,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苗族支系佤鄉人山歌聲腔,傳說為上古圣賢善卷教化五溪先民之歌,湘西苗族民歌五大腔之一,即儺言腔、高腔、平腔、當真腔、叭固腔。如同歌謠民謠,起腔由低至高,旋律跳進,曲調自由舒展,優美動聽,清新悠長,歌者隨性而發,歌由心生,聞者觸景生情。如同“東北二人轉”“湖南花鼓戲”,適合互動對唱。

  當今高峰一帶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儺言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舊歌新傳”,當地傳承人守藝創新,將鄉村振興、清廉文化、黨建等融入“儺言腔”“三棒鼓”“山歌”,讓二十大精神、黨的好政策、清廉文化等宣傳走進尋常百姓家,深入人心。

  跳香,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別稱“吃齋粑舞”,湘西三大最具代表性祭祀活動之一,湘西苗族俗稱“跳香節”。群眾自發組織跳香祭神,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節慶活動,流行于湘西古丈、瀘溪等地苗族佤鄉人聚居區。

  清代《瀘溪縣志》載,跳香源于舊時“鄉飲酒禮”,一年一度“鄉飲酒禮”時的舞蹈習俗,簡稱“跳鄉”,后記作“跳香”。諸如,“得罪土地田地崩,降香錯位得罪神。得罪龍王會下雨,得罪五谷無收成”。

  跳香節一般在農歷九月中旬至十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因村寨而宜。遵循傳說五谷神降臨本地本村傳統習俗時間而確定,活動時間一般一天一夜。跳香以巫師獨舞(旋場)為主,樂器伴奏,初始僅用牛角和獨鼓打擊樂,明清時吸收融合大鑼大鼓、民間武術、辰河戲唱腔、嗩吶等。新時代,無論跳香還是儺言腔歌舞表演,化神圣為愉悅,化莊嚴為狂歡。

  人類文明“活化石”巫儺文化傳承至今。

  巫文化起源于舊石器時代初期,中期漁獵時期發展較為成熟,晚期農耕文明時期巫文化已相當完備。漢語造字意義上,“巫”乃一男一女頂天立地,“儺”意為人遇大難。古時“巫”稱之“方、術、法、技”或“方術、方技、術數、法術、法事”等。

  湘西先祖早在20萬年前就開啟原始部落生活,7800年前新石器時代高廟文化(下灣遺址)就有巫儺文化祭祀遺存。戰國秦漢時期,苗族先民遷徙融入五溪,聚居沅水酉水武水流域。酉水武水流域新舊石器時代、商周時代、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歷史文化遺址遺存都能找尋到巫儺文化影子。與之密切關聯的沅水流域懷化溆浦等商周時代遺址考古還出土巫儺文物儺面具。

  農耕時代,鳥成為人類農耕重要幫手,人們開始對“太陽神鳥”進行祭祀活動,這種祭祀就是儺。7800年前瀘溪浦市下灣遺址出土陶器就有以“太陽”、“神獸”、“神鳥”甚至“神像”等圖像化裝飾。為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儺祭祀,祭農神。瀘溪浦市下灣遺址考古發掘發現200多個遠古先民的祭祀坑(灰坑),說明7800年前湘西就成為巫儺文化發源地之一。

  巫儺文化在巖排溪以儺言腔和儺面儺臉等非物質與物質兩種文化形式流傳。

  儺面具系巫儺戲表演專用木雕或紙質面具,造型生動,種類繁多,形態怪異,大致分正神、兇神、動物與丑角等面具,代表湘西民間民族傳統美術工藝水平,美感美學價值較高。丑角面具造型,夸張變形,眉眼下拉,或嘴角上翹,或歪嘴斜眼,整個面具凸顯滑稽之美。兇神、動物面具造型,夸張刻劃,表現出臉短肉橫,滿臉涂炭,兩眼暴突圓睜,毛發倒豎,血盆大口,獠牙森森,兇神惡煞,彰顯獰厲兇狠神態。正神面具造型,五官端正,濃眉大眼,紅光滿面,炯炯有神,表現優雅之美。

  巖排溪遠古地質傳奇非凡。

  穿越10-8億年時光隧道,塵封在巖排溪地層中巖性礦床、斷層構造、峽谷瀑布等地質遺跡,成為“地質無字天書”的遠古信使和特殊文字。讓這里變質巖、巖漿巖、沉積巖三種石頭開口說話,考證千刀萬剮般的造山構造運動,演繹億萬年地質傳奇故事。

  地質地層綜合研究發現,距今5.42—4.1億年早古生代湘西所在古揚子準臺地的古生物化石組合、巖石巖性結構、沉積礦床及古沉積相環境分析,均指向熱帶干旱海洋沉積環境,歷經數億年板塊漂移才來到現在北緯29°位置。

  湘西這塊大地先后經歷武陵、雪峰、揚子—加里東、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6次地球造山運動,由海相地槽漸變古揚子準臺地(江南古陸)。大地上地層巖石遭遇板塊漂移和造山運動多重迭加的“魔鬼”般煉獄,涅槃形成神奇美麗高山峽谷地貌。

  古丈巖排溪一帶正值鎮溪至河蓬斷裂活動帶中心,構造運動擠壓扭曲應力集中釋放區,宛如庖丁解牛,如同粉碎性“骨折”,石崩瓦解,留下多種多樣地質遺跡,形成斷崖、峭璧、瀑布、峽谷、高山等。同時,加劇巖石地層發生變質作用,區域出露距今10-8億年新元古界板溪群地層為淺變質巖層,另一方面,斷裂致使巖漿巖熱液侵入圍巖形成銅、金、朱砂、鉛鋅礦等多種礦床礦脈。

  湘西弧形帚狀構造帶處于新華夏系巨型多字型構造第三隆起帶上,揚子準臺地之揚子褶皺帶東側。巖排溪位于古丈復式背斜東南翼,鎮溪—巖排溪—淘金溪—廟溪—草塘—河蓬大斷裂活動帶上。該斷裂活動帶位于張家界(大庸)—花垣深大斷裂帶東南側,且與之近似平行,兩條斷裂帶同屬湘西弧形帚狀構造組成。斷層褶皺十分發育,僅廟溪淘金溪礦帶附近發現較大以上斷層達91條。深部巖漿通過斷層侵入新元古界板溪群馬底驛組高質雜色粉砂巖、砂質板巖,形成中低溫熱流充填破碎帶型石英碳酸鹽類銅礦床,分布于廟溪、葛竹溪、石門寨、銀坪等地。據245地質隊資料,高峰寺坪、王連溪一帶發現巖漿熱液型朱砂(辰砂)礦脈,呈細脈狀侵入板溪群上部長石砂巖和震旦系南沱組、燈影組砂巖中,高峰楓溪老百姓曾開采過。鎮林場、爛泥池、銀坪等均發現侵入板溪群的鉛鋅礦脈礦化點。據405、245地質隊老窯調查勘察資料,高峰一帶為金礦礦脈區,礦脈主要賦存于板溪群圍巖中,1937年左右巖排溪金子洞、彎子溪和高峰小里溪、三坪王連溪掘井開采過。淘金溪還開采過砂金,當地流傳多人在淘金溪拾到過“狗頭金”。人民公社時代,1975年高峰公社曾組織20余人在淘金溪淘金一個月獲600克砂金,砂金主要產于白堊系底部礫巖中,屬古河床沉積。

  巖排溪及周邊區域出露距今10—8億年新元古界板溪群(青白口系)、距今10-16億年冷家溪群地層為華南板塊(古揚子準臺地)基底,板溪群、冷家溪群均屬淺變質巖地層。冷家溪群地層出露于其酉水上游大溪,湘西最古老,亦是湖南最古老地層之一。

  巖排溪大面積出露距今10—8億年板溪群馬底驛組、五強溪組,距今8—6.85億年前寒武紀震旦系大塘坡組、南沱砂巖組、南沱冰漬巖組、陡山沱組、燈影組地層,局部距今1.45—0.66億年白堊系石門組。板溪群馬底驛組為紫紅色灰綠色薄層砂質板巖、紫色厚層粉砂巖。高峰大溪小溪鐵礦主要賦存于該層底部灰巖之上的含鐵綠泥石板巖中。五強溪組為淺灰色石英砂礫巖夾紫紅色砂質板巖、灰白淺灰色巨厚中粒石英礫巖。前寒武紀震旦系南沱砂巖組為灰黃綠色厚層石英長石砂巖、砂礫巖。大塘坡組為黑色頁巖(含錳巖系),湘西花垣、鳳凰、古丈爛泥田、龍家寨、貴州松桃錳礦床均產于此地層。南沱冰漬巖組為灰綠色含礫粉砂巖、塊狀層,不具層理,古丈縣域分布廣,厚度變化大,40—200米左右。陡山沱組為薄層狀炭質板狀頁巖、黑灰色硅質磷塊巖、炭質頁巖,屬滯流靜水沉積。古丈磷礦床、石煤及硫鐵礦床均產于此地層。燈影組(留茶坡組)為薄層、中厚層灰黑色淺灰色致密堅硬硅質巖,屬氣候干燥環境潮滯帶沉積。白堊系下統石門組為紫紅色薄至中厚層鈣泥質砂巖、粉砂巖紅層沉積,高峰一帶地層紋理紋層發育,切割呈年輪、木紋等曲線圖案,可加工成木紋石等建材。

  湘西距今10—8億年新元古界板溪群淺變質巖、距今8—6.85億年震旦系南沱組冰磧巖層和陡山沱組含磷礦巖層以及距今5.4—4.85億年寒武系古老地層,富含硒、磷、鉀、鋅等數十種已知和未知微量元素。南沱組冰磧巖層,冰封地球留下的“傷痕胎記”,由其風化而成土壤具有豐富神奇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蘊涵著“冰真”氣息和遠古密碼?!氨虼笫录毙纬傻哪香M冰磧巖層和陡山沱組富含磷巖層風化而成的土壤,猶如東北“黑土地”,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天生優質“基因密碼”之一。

  巖排溪,神秘山水,奇美梯田,傳統村落,人文歷史原生態傳承,湘西大山深處秘境勝地。

  古風古韻的歷史根脈和人文地標符號歷歷在目,一棟棟古民居、一層層古梯田、一條條古水渠,一處處古金礦洞,一聲聲原生態佤鄉語,一曲曲儺言腔,一縷縷馥郁書香……

  走進這一方充滿負氧離子的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民族團結大家庭氛圍濃郁,時代和美氣質鮮活。奇特的自然地理地質遺跡,漫山遍野蒼翠,層層疊疊古梯田,滿滿視角盛宴。佇立凝望,對話石頭大山,或許每一縷清風拂面而過的時候,就是大山、石頭講述著遠古傳奇故事。

  這里傳統文化原生態,良田糧倉名副其實,佤鄉風情濃烈神秘,森林梯田風光無限,還有稻花魚、樅菌、野山蜂蛹、湘西臘肉等美食原材料豐富,鄉村休閑養生好去處。

  面對這一方先民傳世杰作和文化傳承守望者,古樸神韻,沒有身份沒有標簽,隨遇而安,回歸自然,陶冶情操,慎獨思考,超越自我,知足常樂。

  新時代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品牌不斷擦亮,新征程上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巖排溪充滿期待。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