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湘西苗醫藥文化遠古傳奇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3年02月20日 16:14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2月20日 16:14

  苗族稱苗醫為“匠嘎”,苗藥為“嘎雄”。

  苗族醫藥學為苗族祖祖輩輩治病防病抗疫實踐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源自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經后裔傳承發展而成為獨具特色的民族醫學,我國傳統中醫藥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薄吧贁得褡遽t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辭?!めt學科學卷》對苗醫釋義:“苗醫是“苗族醫藥學”的簡稱,中國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苗族人民醫療經驗和知識的總結,其生靈學是研究生命靈感生成和演變原理的學說?!?/p>

  湘西苗族醫藥與中華中醫藥一脈相承,同根同源。

  苗族史源于六七千年前的炎黃時代。

  苗族五次大遷徙,古漢文文獻、苗族民間口碑資料都有記載,《苗族古歌》、湘西苗族《修相修瑪》古史長歌以及周邊貴州、廣西、重慶苗族史歌傳說都有相近記憶。

  比如稱之為史詩的《苗族古歌》,一部記載演繹著湘西苗族先民樂觀向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波瀾壯闊的史詩。受文字限制,口傳所誤,口音所惑,地域所困,不同地域苗族版本存在細節差異,但主體脈絡基本相同,涵蓋宇宙萬物誕生、盤古開天地、大遷徙經歷、苗族姓氏淵源、祭祀治病等,對研究苗族史和古中原文化及苗醫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遷徙過程中融合著不同聚居地多元文化印記。

  其中《跋山涉水》篇述說祖先從“居住在東方,挨近海邊邊,天水緊相連,波浪滾滾翻,眼望不到邊”,“翻過水山頭,來到風雪坳”,渡過“河水黃泱泱”、“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西進“經歷萬般苦,迀行徏來西方,尋找好生活”等南渡三條大河和西進歷程。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地區曾經是苗族第二次遷徒聚居地。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14種醫書,特別是《五十二病方》,文字多達9910個字,約有三分之一藥名病名只能通過苗語才能翻譯,佐證了苗族遷徙史事。

  苗族先民第三次遷徙通過沅水澧水酉水武水進入湘西聚居,其中一部分在此安營扎寨,永久定居,繁衍生息,成為當今中國三大苗族居住區,即以湘西為中心的苗族東部文化圈。湘西苗醫藥文獻與中國古代中醫藥文獻淵源流長,許多古醫書中一些病名、藥名、癥候等可通過苗語傳釋。諸如,春秋戰國《靈樞經》有關“發燒”記載:“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苗語一直視發燒體征為“格”?!蹲髠鬟x》記載公元前547年齊景公患瘧疾:“齊候疥,遂痁,期而不瘳”。瘧疾苗語苗義為“痁”。魏·吳普著《吳普本草》將草烏稱之“耿子”,與苗語苗義相同。

  根據鳳凰苗醫歐志安考證古醫書上病名,稱天花病為“魯瘡”,苗語則稱天花為“卜弩”,“魯”與“弩”近意同義。

  苗族原始醫藥文化與中華神話傳說、傳統古醫藥文化密不可分,我國傳統中醫學開山鼻祖伏羲、神農、祝融等,亦是苗族醫藥學始創人,諸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內經》,祝融“按摩強身術”。

  苗族與神農氏歷史淵源深厚。

  苗族遷徙聚居地與神農活動地域相近,炎帝神農氏早年在五溪、洞庭湖、湘東活動,此乃苗族遷徙之地。神農,史上稱炎帝,陵寢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相傳炎帝神農氏“耕耘植五谷,訓禽,嘗百草,療民疾”,開創中華民族農耕、醫藥、交換(商貿)等文明。

  神農氏,別稱“烈山氏”,《漢書·律歷志》:“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绷猩郊戳疑?,放火燒山之意,旨在原始刀耕火種。古典籍稱其為遠古“三皇之一”?!洞呵镞\斗樞》曰:“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蔽覈裨捴械难椎蹫闃O慈愛大神,《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或許神農如千年農耕文化中牛一樣,對人類文明進步功不可沒。

  炎帝集太陽神、農耕神、醫藥神于一身。傳說神農“嘗百草”,辨百藥,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嘗藥療疾,救死之傷,創立醫學,發現茶葉。傳說神農氏有一條名叫“赫鞭”神鞭,專門用來識藥,用赫鞭抽打就能識別藥物毒性、寒熱性等賦性。嘗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之,最后嘗到劇毒斷腸草而亡。

  苗族的農、醫源自神農,《神農本草經》不僅是中國醫藥學之始,也是苗醫藥學之初。

  苗族宗教信仰不是祭祀至高無上的黃帝,而是隆重祭祀神農及其后裔蚩尤、歡兜。

  2000多年前里耶秦簡“祠先農”就記載湘西舉行祭祀神農氏活動,說明湘西為農耕神語故事發源地。

  蚩尤,苗族共同崇敬的人文始祖。

  世代相傳蚩尤“傳神藥”醫治百病,湘西花垣古苗河保存著蚩尤洞和蚩尤像遺存。

  相傳蚩尤從小聰明伶俐,9歲離家到黃河邊深山老林向生翁爺爺拜年學藝9年,練就了超凡本領,“懂得一百二十種禮規,能應變天下大事;掌握一百二十種藥,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神醫;精通十二道神符,成為能呼風喚雨、明陰曉陽的大神”。成家立業生養9個兒子,兒子長大后都學會蚩尤本領,每個兒子管理9個寨,蚩尤就成為81個寨首領。

  傳說苗族先祖仡夔與王姬(黃帝)、豆萊(炎帝)交戰得勝后,雙方議和時,封索戎索夔為醫官,其職責體現在苗族古老話:“要讓世人吃得潔凈,要讓百姓吃得清爽,雞屎別沾萊上,鼠類莫混米中,菜希新鮮可口,飯里沒有異味。管住病痛,管住瘟疫,趕走病魔,送走瘟神。凡人真心照辦,世人身體力行,保他手上有勁,護他腳上有力?!?/p>

  祝融,為黎民百姓傳鉆石取火開啟熟食生活,授按摩強身健體之術。

  《山海經·海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炎帝乃神農氏玄孫,主管南方大神,職務為火正,負責觀象授時,即觀測大火星與鶉火星位置來確定農時。小名叫“黎”,從小就喜歡觀火、玩火。古時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但不會保存和利用火。傳說火到他手里就能長期保存,祝融氏后來發明鉆石取火,他的黎民百姓開始點火熏煙,驅逐野曽、蚊蟲及瘴氣,用火取暖,改吃熟食。

  根據太上老君開天經傳說,先師廣壽子將《按摩通精經》九十卷傳給祝融氏,祝融又將其傳授給黎民百姓,普度眾生,從此黎民百姓將防病強身養生按摩術傳承創新發展,減少病痛,祛病健體。

  《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稱炎帝為南方和夏季的帝,祝融為南方和夏季的神。

  驩兜,又稱歡兜,上古時代,與蚩尤一樣,種植水稻族群的苗民首領。

  苗族先祖,尤其是苗家石姓人視驩兜為正宗先祖。苗族聚居地花垣縣排料鄉(今吉衛鎮)芷耳村,苗語叫“吉瓜”或“仡驩”,意為石姓人居住之地,周邊貴州、重慶等苗族石姓共同認定的發源地。

  崇山,驩兜古老部落,諸多苗族后裔視崇山為尋根問宗之始祖山。吉衛鎮崇山,被湘西石姓苗族視為先祖之山?!肚輳d鄉土志稿》:崇山在乾城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頂瀑布聲聞若雷。湘西《古老話》:“驩兜驩柔是它的強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我國有6座山冠名為“崇山”,其中4座與苗族有關。一座為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時“崇”、“嵩”相通,與古苗族首領“祝融”相關。一座在貴州梵凈山,另兩座在湘西花垣縣和張家界市永定區,與古苗族首領驩兜相關。瀘溪武溪鎮和花垣吉衛都有驩兜墓傳說。

  史料稱“歡兜尚赤”,《山海經·西山經》:“灌水出焉,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赫,以涂牛馬無病”。禺水,歡兜起源地,當地黎民百姓喜歡朱紅,故又稱之歡朱國,用赤土涂臉,跳雙人舞蹈祭神,用以消除疾病瘟疫。赫,即丹砂(辰砂)。

  共工,湘西苗族又稱“仡戎”、“濮戎(龍公)”,漢史記載“共工”為我國神話傳說中降夔降龍第一人?!稘h書后案》:“湖南辰州,實古濮地”,即濮人之地。

  五帝后期堯(公元前2188-2067年),古唐國人,故稱“唐堯”,當時為部落聯盟體,還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堯一直視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部落聯盟為心腹之患。所謂三苗部落聯盟指南蠻部落、帝堯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

  讙兜又稱驩兜,堯的臣子,丁零人祖先。堯按照“禪讓制”將王位傳給舜(約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后改革部落聯盟為國家制度,著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聯盟,即“分北三苗”?!渡袝に吹洹罚骸?舜)放驩兜于崇山”?!睹献印とf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毕惹亍渡胶=洝ご蠡谋苯洝罚骸拔鞅焙M庥泻谒?,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p>

  厘與九黎的“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首領為蚩尤,曾組成東夷部落聯盟,與炎黃爭戰。

  辰砂乃湘西苗族民俗中不可或缺之物。

  苗族先民用丹砂涂于皮膚,防螞蟻、蚊蟲叮咬,避邪避瘟疫,墓葬時棺材內撒辰砂粉防腐防蟲,起新房下基腳時撒朱砂粉避邪避癉。

  辰砂,又稱朱砂、丹砂,《庚辛玉冊》:“丹砂石以五溪山峒中產者,得正南之氣為上?!?/p>

  李時珍《本草綱目》石部第九卷:“生白石床上,十二枚為一座,色如未開蓮花,光明耀日。亦有九枚為一座。七枚、五枚者次之?!?/p>

  史料記載辰砂產于漢代辰陽、后來辰州而得名,而當時辰州包括湘西鳳凰、瀘溪、吉首,懷化麻陽、辰溪等縣,其實朱砂主要盛產于鳳凰茶田及毗鄰貴州銅仁邊區。

  《宋史·蠻夷列傳》:“咸平元年,古州刺史向通展以芙蓉朱砂二器,馬十匹,水銀千兩來獻?!?/p>

  自唐代以來,辰砂一直成為武陵蠻進獻朝廷貢品。

  首領歡兜、共工成為史上最早發現、開采、使用朱砂和提煉水銀之人,苗族成為世界上最早開采辰砂提煉水銀之民族,并將其作為古苗醫藥。

  湘西苗醫藥源自“神巫藥兼融”的遠古原生態中華傳統文化。

  苗藥與藏藥、蒙藥并稱我國三大民族醫藥。

  苗醫藥文獻記載可追溯至秦漢。

  苗醫藥源自遠古神話,漢族文獻所記載的苗父為苗族神話傳說中“藥王爺”,一個周身透明、狀如玻璃、有翼能飛的神人,不畏艱險,披星戴月為民眾尋找藥方(苗語“岔銳岔嘎”)。苗父傳說與苗族遷徙歷史、征戰有關。

  千萬年來,苗家人世世代代在長江以南溫帶、亞熱帶氣候濕潤山區生存,住在萬山叢中,自然植被繁茂,資源豐富,藥物種類繁多,但交通閉塞,氣候潮濕,蚊蟲猖獗,瘴癘流行,加之苗族先民頻繁顛沛戰爭和遷徙,為了生存、健康、繁衍,對醫藥研究歷經識藥、采藥、加工、治療等漫長實踐過程,逐漸練就苗家獨特的識藥、制藥、治療疾病等醫術。

  苗醫藥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有利于苗族人民生命健康,整個發展史驚艷又奇葩。

  蘊涵中華傳統醫藥文明因子的苗族原始醫藥,從中原遷徙開始,特別是經歷九黎、蚩尤、荊蠻、歡兜不同時期,從蚩尤、祝融、歡兜、苗父、藥王等神話故事中演繹而生,不斷在生產生活中探索積累、傳衍創新,通過口口相傳,獨具特色、自成一家,形成了苗族“神巫藥兼融”的遠古原生態醫藥文化。

  湘西苗醫藥神話傳說除了中華傳統神話,還有本民族傳說。諸如,苗藥祖師為苗父,苗醫始祖為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的“各奶嘎”,漢語叫“母藥王”,父系氏族社會時代“藥王爺”、白鶴立、阿抔濮僮、阿抔仡僂羋等。

  苗父,苗藥祖師,與神農氏相近。

  傳說“苗父”嘗藥識藥,醫治百病,修煉道術,通過“神氣”、“法水”為苗民治病,開創了以實物入藥的苗族醫藥先河,苗族醫藥史上記載“藥到病除,神傳疾解”第一人。

  西漢劉向《說苑·辨物》:“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p>

  《中國通史簡編》:“劉向《說苑》說上古有人名苗父……這個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師(巫醫),巫師治病主要是祈禱禁咒術,但也逐漸用些酒、草等藥物”。

  有學者認為“苗父”泛指對苗醫藥貢獻大的一類古代著名苗醫先祖統稱,包括“公藥王”、“藥王爺”、“巫彭”、“十巫”等。

  我國歷史上稱醫生醫師為郎中、大夫等,醫師、醫生,泊來語,苗語也沒有醫師稱謂,但苗藥師有稱謂,稱藥師為“江嘎”或“姜嗄”,“姜”或“江”為師傅,“嗄”為藥。

  各奶嘎,又叫“喔登嘎”,均為苗語,漢語意為“母藥王”或“藥王母”,苗醫始祖。

  傳說“各奶嘎”為遠古母系氏族社會人,一生研創苗醫苗藥,專為苗人治病療傷,先后拯救了10萬8千個代熊代夷(苗族子孫),功高蓋世,后人稱之“母藥王”,還會畫水治病,據說后漢名醫華佗繼承了她的“開刀水”。

  花垣苗醫大師龍玉六將其描繪成皮膚有毛,上體裸露,下穿樹葉,垂乳,赤腳,手持醫醫的遠古女人。出生于中球,生活在湖廣保太山,活了700歲,因誤食馬桑泡中毒死于臜水巖坎上,變成了一種像胡蘿卜葉子的藥,苗語稱之“個尤粘”。后人發現母藥王變成的“個尤粘”具有神奇藥效,此種草藥搗爛擦在身上,最能清火退燒,敗惡毒,后人屢驗后廣泛使用,老百姓為了紀念她,將此草藥起名為“各奶嘎”,漢話意為“娘藥”或“藥母草”。

  各巴嘎,又叫“喔巴嘎”,均為苗語,漢語意為“公藥王”或“藥王爺”。

  傳說遠古父系氏族社會的苗醫苗藥祖先,與神農氏、《說文》記載“巫彭”、《說菀》記載“苗父”等傳說相似。

  花垣苗醫大師龍玉六認為“公藥王(喔巴嘎)”和“母藥王(喔登嘎)”頭上無角,身披樹葉,鳳凰歐志安《湘西苗醫初考》認為“藥王爺”頭上長角,苗族民間眾說紛紜。

  出生于中球,常年住在天臺山,死于西球虎山。繼承“母藥王”衣缽,為民治病有功,被炎帝神農氏封為“藥王”,苗族后人稱之“苗藥王”。

  民間流傳苗藥始祖藥王嘗藥味、測效用、審病情、配方劑,醫治百病的,造益后代,與岐黃論醫而創制《內經》一樣萬古流芳,同為中華傳統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湘黔邊區苗族民間歌謠:“一個藥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風宿露,尋找藥方”,“三千苗藥,八百單方”。歷代苗醫苗藥師信奉苗藥和藥方由“藥王爺”發明傳承而來。

  苗藥王發現兩種能治百病神藥:“惹愛董”(漢語稱“光函草”)和“色雜桂”(漢語稱“肚辛辣”),顏色鮮艷奪目,香氣熏人,夜間發光發亮,具有酸、甜、苦、辣、麻、饣央、香、咬等多種藥用質征,能治百病,藥到病除。但兩種藥物資源有限,愈用愈少,滿足不了治病需要。于是就開始嘗百草,摸索各種藥物氣味,驗證其功能,將適合病情的某些藥物進行組合搭配,配成治病藥方,用以替代“惹愛董”和“色雜桂”,廣泛用于治病救人。

  “藥王”認為藥氣串至人體某個部位就能治療某個部位疾病,為了尋找藥方(苗語“岔銳岔嘎”),爬山涉水,不辭勞苦,每找到一味藥,都要親口嘗嘗,讓藥氣先在自己體內或周身串行。傳說嘗了一味蝶形蘭花之草根,滿口頓生麻辣味,急用水吞飲,不一會兒,大腦麻木昏迷,失去知覺,醒后發現自己全身不再透明。藥王將此草藥取名“草烏”(苗語為“比耿”)。

  苗藥王主張以水果為食,吃水果不易生疾病,神農氏堅持水果資源有限,人多不夠吃,主張以五谷為食。苗藥王說,吃五谷會生百病,神農氏仍然堅持以五谷為食,從此人吃五谷,疾病增多,體質不強,難以長命百歲?!懊缢幫酢鄙夭『?,吃盡山珍野果,久治不愈,歷經3年6個月,受盡72個彎、82個扭、92個仆折磨,爬到西球虎山,懇請仡索給不死之果救命。仡索說:“仙桃是不死之果,爾無福氣,死所難免?!泵缢幫跻云缴尾【热松醵喽鴮λ啦环?,仡索承諾:“凡后人治療疾病,必須以香紙酒肉等尊祭于你,封你享受凡人煙火一千年?!泵缢幫鯚o言以對,安祥閉目而去。所以就有了苗巫醫看病治病都要祭祀“潛規則”:先請藥王再看病,治好病后還要送藥王,請有請詞,送有送語,還要以香米利食、刀頭酒鯉作祭品。這種習俗在苗族某些地區一直延續至新中國成立。

  白鶴立,乃軒轅氏時代的苗族人,出生于白鶴洞。

  砍柴時跌下懸崖“嗡打送”(漢語為“散血蓮”)上,暈死三天三夜,醒來時遍身疼痛不已,腹中饑餓不堪,順手嚼食“嗡打送”葉,并用其外擦傷痛處,不一會全身疼痛消失。白鶴立就把“嗡打送”作為最好治傷痛草藥傳教給苗家后代。

  阿抔濮僮,“百濮”首領,上古時代人,歿于湖南花垣縣吉索補抽寨。

  青年時期東方學藝,杭州拜野人為師。為人善良正直,平生算命卜卦相當靈驗,與后世姜子牙相當。

  繼承母藥王、藥王爺及野人先生等醫術真傳,自己創新醫藥,善用毒蛇、大蜈蚣、癩蛤蟆、鹽老鼠、水螞蟥、千腳蟲、雷公蜂等劇毒動物做藥,以毒攻毒,專門治療奇難沉疴。

  一次他捕捉一條大白蛇時,白蛇將其拖進懸巖陡壁上的活龍口洞中,與白蛇搏斗數日,終因體力不支而死于洞中,螞蟻含土堆墳將其就地埋葬在洞中,享年150歲。后人為紀念他,將此洞起名“阿抔濮僮嘎蘿戎”,漢語意為“阿抔濮僮活龍口”,如今在花垣縣吉索補抽寨還能看見洞中螞蟻墳墓遺存。

  阿抔濮僮有九納、洗納、戈必、苗喜、告告、不代、理坐、大垛、理伊、理告10個兒子。后來告告、不代遷居雅酉,理伊、理告遷居排料,其余6子一直居住在花垣縣吉索補抽寨。換句話說,補抽寨苗民都是阿抔濮僮子孫后代。

  阿抔仡龍羋,上古時期龍姓(羋姓)苗族人敬奉的“羽民國”首領。

  法名叫“仡羋法高”,苗醫和巴代(苗老司、巫師)結合的創始人,生于江北,后遷至湘西花垣縣吉索補抽(今補抽鄉)排納寨,居住在補抽鄉排羅大介察,活了180歲,歿于黔地。

  阿抔濮僮為其曾祖父。少時隨曾祖父學醫,25歲開始研究脈學,創新發明“鹿馬脈”診病醫術。55歲時又創立苗老司方術,采用敬神、攆鬼等幫助苗族民眾驅妖除邪、消災免難,以臻脫禍求福,結合醫藥治病療傷,以藥養壇,以壇保醫。66歲時學會做銀匠,發明耳環、手圈、頸圈、雅圈等銀器手飾,供苗族婦女打扮佩戴。仡龍羋77歲才娶妻,生了14男4女,與12姓結親戚。兒女分散在花垣縣吉衛、排吾、貓兒、補抽、湖南麻陽縣及貴州松桃縣等地居住。后來龍姓成為苗族人口眾多姓氏家族之一。其技藝以師徒制或祖傳方式,一代又一代世襲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苗族文化、藝術、醫藥等。

  湘西苗醫藥豐富發展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

  史料文獻對古代苗醫藥文化主要在藥物、臨床治療、預防保健和巫醫療法等方面記載。

  鳳凰苗醫歐志安對《神農本草經》記載的365種藥物,通過苗語東部方言標準語來進行研究辨識,發現有120余種兼用苗語記錄,約占記載藥物三分之一,用現代苗語還能聽清弄懂,說明古代苗族藥物已在中華大地廣泛認同使用。

  西漢時期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共收載藥物247種。書中有用苗語記載的藥名,諸如,“答”為苗語中豆科植物?!段迨》健贩Q寒熱為主的疾病為“痁”,與苗語“茄”同音同義。

  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古代中醫治病抗疫經典之作?!秱s病論》記載針刺療法,與苗醫在治療感冒時所用噴穴療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2000多年前湘西里耶秦簡第8層簡牘中的“醫方簡”,改寫了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為中國最早古醫方之說。

  2002年發掘的38000余枚里耶秦簡,為秦朝洞庭郡遷陵縣衙署的檔案遺存,內容豐富,涉及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法律、文化、職官、醫藥、郵傳、地理等諸多領域。迄今為止,已公開發布2700余枚簡牘(仍有35300余枚簡牘沒有發布),其中77枚簡牘涉及秦朝洞庭郡遷陵縣衙署設立醫官、百姓疾病、醫政管理、處方、服用方法、中藥材種植等記載,湘西古醫藥的歷史印記。

  簡牘記載一個關于靜醫士(醫官)的故事:靜醫官受命在縣衙暑坐診行醫,將看病就醫人數、生病病情和治療等進行記錄統計,以文書呈報。 此外還有官府求樂令、地方獻藥文書。如簡牘12-1324:“瑯邪獻昆陯五杏藥秋鰝及它”。

  2017年龍山縣邀請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省考古所及里耶秦簡博物館等專家組成調研團隊,共同對涉及中醫藥的77枚秦簡簡牘進行學術研討,一致認為秦簡中關于秦始皇求仙藥詔令、地方獻藥、疾病及療效、醫政制度、檔案、養生理念等記載,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填補秦朝醫藥實踐空白,彰顯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原創醫學科學,包含著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認識論。

  秦簡中與古代醫方相關的簡牘達11枚,包括中藥材、藥膳方、藥方(令金傷無廣瘢方等)、藥炮制及服用方法等醫方內容,諸如,簡牘8-1223:“七└病暴心痛灼:者冶之析蓂(下從泉)實冶二枯橿└菌。桂冶各一凡三物并和取三指冣到節:溫醇酒”。簡牘7-108:“卅五年遷陵醫靜所治黔。率亍之一人得六十八筭”。簡牘13-378:“治之可十日已:靜問冣病冣告靜”。簡牘13-379:“?。阂眩翰粡桶l至今不智它:如書”。簡牘13-380:“四日令靜治:之:可十日已它如前”。簡牘10-249:“卅三年八月己亥朔辛酉啟陵鄉守□敢告尉主:傳月診史氣。病書已到敢告主”。

  上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漢墓出土《養生方》、《天下至道談》等醫藥和養生的簡帛文獻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自此以來,湖南考古發現里耶秦簡、沅陵虎溪山西漢簡、張家界古人堤東漢簡等出土有醫方和食方。

  沅陵虎溪山西漢沅陵侯吳陽墓出土《美食方》,記錄著各種食材和香料佐料及詳細的加工方法及流程。

  張家界古人堤東漢簡中古藥方“治赤散方”等。

  經考古學家根據字體特征和用字特點推測,里耶秦簡牘時代為公元前208年,馬王堆墓為西漢時代,秦簡中古醫方簡牘成文時間,比后者早整整40年,中國發現最早古醫方在湘西里耶秦簡。秦簡醫方簡與天回醫簡、北大醫簡和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等出土醫方有許多相同之處,據此推斷后者沿襲秦朝“官定處方集”(類似于今日的成方藥典)。

  與《五十二病方》相比,里耶秦簡中“醫方簡”文字不多。但涉及疾病名稱、所用藥材、藥物炮制、用藥方法、用藥禁忌等諸多內容,表明秦人對醫方研究水平已相當高,也見證當時衙門官府高度重視中醫,讓中醫在衙門坐診行醫,并納入官府日常公務公文管理。

  秦簡中醫藥解讀對湘西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這些“醫方簡”,只是秦簡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足可窺見秦朝早期醫學文獻之豐富。大量里耶秦簡處于封存狀態,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醫方簡”等待解密。

  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涉及醫學領域非常廣泛,僅在5張帛書和200支竹木簡上。而里耶秦簡多達38000余枚,按公開發布簡牘涉醫藥占比2.6%推算,約有980余枚中醫藥簡牘。秦簡中醫藥文獻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見證湘西中醫藥發源地。

  目前中醫藥內容讀簡工作只能算管中窺豹,簡牘文字研究解讀還任重道遠,但充滿期待。

  苗醫藥預防疾病和保健養生奇特,成為傳統民俗民風傳承至今。

  《鳳凰廳志·風俗篇》:“驚墊先一晚,各家用石灰畫弓矢于門,復撒灰于階,以驅除毒蟲……端午懸蒲艾,謂之辟疫往來”。

  苗疆苗寨夏秋習慣將河柳葉、辣蓼葉、草烏葉等切碎投入糞池,用以殺蟲消毒,防止蚊蠅孳生,用黃荊芥、艾葉煙熏驅蚊蟲,用八角楓、地風藤等煎水洗澡防生皰瘡,用雄黃泡酒兌蒜內服防瘟疫,用天青地白、老虎麻根、強盜九桿子等與甜酒(苗語“久漿”)煎水內服,預防腹瀉及紅白痢疾,用“沃有及打”、“對口蕈”等苗藥煎水內服,預防產婦新生兒臍風。

  苗家飲食習慣預防保健意識強。諸如,苗家酸湯,苗語“務叭消”,苗家一年四季缺一不可的美味佳肴,性寒、味酸,有開胃、健脾、降火、防暑、止瀉、收斂等功效。苗家自釀苞谷酒或甜酒,苗語“久漿”,幾乎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離不開,視其為頤養天年之養生酒,驅寒保暖,舒筋活血。苗族信奉夏季吃羊膽羊肝清熱瀉火,冬天吃狗肉補虛御寒,溫腎壯陽,強精益骨。

  苗族還有“隔病”傳統習俗,通過“掛紅”、“躲擺子(瘧疾)”、“擋路箭(碑)”等方式來隔阻流行傳染病傳播。

  苗族人出遠門都習慣隨身攜帶家鄉鹽、大蒜、生姜、茶葉、薄荷、百味蓮(止痛)等防止水土不服生病。

  湘西苗醫藥文化與巫儺文化積厚流光。

  苗醫藥萌芽于神話,以神為象征,巫儺祭祀中的咒語、卜辭、疏表、儺歌、儺戲等與醫藥、治病關聯度高。

  祭祀,苗族傳統文化重要元素。苗族沒有文字,主要通過巫師(把對熊)、理老、歌師、巴代舉行祭祀活動世代相傳。苗巫師,苗語稱“把對熊”,苗族信奉龍和神,巫師如同佛教和尚、天主教神父一般,主持治病、降神祭祀,兼用苗藥。

  巫儺文化作為人類文明進步“活化石”,跨越文明進步不同歷史時期,處于兩個時空世界,一部分仍停留在原始思維、巫音、巫舞中,至今尚有諸多未解之謎,另一部分已邁進新時代現代生活和藝術殿堂。

  最有名的算“相告”,稱其為“相先婁,把告養”祖師。

  苗族巫醫術有“化水”、“畫符”(平安符、祛邪符)”、“氣功”、“捷乃術(與催眠術相似)”、“還儺愿”、“放患術(害人術即黑巫術)”、“延巫祈禱”等。

  苗巫醫念咒畫符時,將符水給患者服用或外噴患處,同時輔助推拿正骨按摩或苗藥,確?;颊咴缛湛祻?,其實就是一種心理(精神)治療與藥物治療結合治療方法。

  《保靖縣志》:“遇病不求醫,延巫求禱,即許“錐?!?,即病愈殺牛酬神之謂?!?/p>

  歷史上,湘西交通閉塞,科技文化落后,缺醫少藥,當地人生老病死、求醫求雨、節慶活動都借助巫師舉行吃牛(苗語:濃尼)、吃豬(苗語:弄罷)、還儺愿(苗語:沖努)、追魂(苗語:了鬼)等祭祀活動。

  主持祭祀儀式祭司(又稱祭師)叫巴代,祭司分“巴代雄”和“巴代扎”兩譜系。

  祭祀時用苗語演唱頌詞為“巴代雄”,稱之苗老司,操辦吃牛、吃豬、驅晝魔、驅夜魔等大型祭祀以及五谷咒、覓魂、召集祖先等喪葬儀式,表演趕尸特技祭祀時用漢語演唱頌詞為“巴代扎”,稱之客老司,操辦還儺愿、安龍、謝土、驅天狗、驅猖鬼、清凈齋、趕鬼邪、架橋、祭土地等活動,表演撈油鍋、踩鏵口和上刀梯。

  祭祀演繹著崇拜自然與先祖,儀式有祭祖(祭蚩尤、祭家先等)、祭神(山神、雷神、谷神、土地神等),祭節慶(春節、清明、吃新、重陽等)、椎牛、椎豬、接龍、還儺愿、寶東齋(又叫洗屋)、跳香等。

  祭祀穿插表演上刀梯、踩火犁、銜紅鐵、下油鍋、吐紅火、吃竹簽、秤桿提米壇、神力定雞等巫儺絕技。

  巫文化是楚國文化奇葩。

  戰國時代楚國,苗族已遷徙至境內,苗族先民屬于蠻夷中人,苗醫藥和巫師已盛行楚國大地。

  歷史學家郭沫若和范文瀾筆下的楚國,被稱為“苗族的楚國”。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屈原不僅是偉大愛國詩人,當之無愧的楚辭開山鼻祖,而且還是大巫師。

  2000多年前晩年屈原流放沅湘長達近十年,深入湘西酉水、武水大山深處,與湘西先民朝夕相處,耳聞目睹,被湘西山水、草本植物、民風民俗、人文地理、巫儺文化等所感染熏陶,湘西巫風令屈原刻骨銘心,潛移默化將巫覡文化融入詩文,不時觸動其靈感和遠方,筆耕不止,在他筆下洋洋灑灑變成不朽浪漫主義詩篇。

  沈從文在《湘西民族的藝術》:“讓我想象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到湘西來所聽到的那些歌聲。照歷史記載,屈原著名《九歌》,原本就是從那種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來的?!?/p>

  《楚辭》、《離騷》等不僅真實描繪戰國盛行“楚風”辭曲,還將湘西用于祭祀神靈和治病避邪的藥用草本植物融入作品。諸如,靈芝草、菖蒲、蘼蕪、澤蘭、申椒、蕙、菌桂、木蘭、桂花、秋菊、荼薺、麋蕪、杜衡、芙蓉、辛夷、白芷、茝、女蘿、三秀、玉英、鹿、牛腱、瓊漿、蜂、蛾、蝮蛇等約170余種苗藥。比如,“申椒”即花椒,“菌桂”即肉桂,“蕙”即佩蘭,“茝”即白芷,“艾”即艾葉,“芰荷”即菱果,“芙蓉”即荷花,“江離”即蘼蕪。

  菖蒲作為苗藥歷史悠久,秦漢文獻上有記載,宋代《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記錄“蠻人”用此藥?!断дb》記述用“申椒”、“木蘭”、“蕙草”配方治療心絞痛,還描述苗醫療法,如,掛藥、煎澈、食療、藥酒、睡藥、嚼食生藥、吞服藥汁等療法,粉散、浴療及治神等醫術。闡述人體惠氣為抗御瘟神能量。苗族民間傳統一直視靈芝草為長壽之藥或“不死之藥”。

  《大司命》將苗醫破均衡和非天命觀等思想寓意于詩中:“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無虧,故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古楚國巫風盛行,蘭草為祭品首選,《九歌》所說湘西所在的沅水盛產蘭草,意味著自古以來蘭草已融入湘西先民日常生產生活,成為千年民風民俗傳,諸如,驅儺、祭祀、巫術、醫藥、愛情等?!毒鸥琛罚骸拔滓愿栉鑺噬?,歌必有辭,因之形成巫覡文化……蕙肴蒸兮蘭籍”,詩中芳香之物蕙和蘭草,招魂祭祀之物。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殉葬品中也有澤蘭、辛夷、花椒、香茅、干姜、高良姜等醫療保健物品,可見防疫保健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流行。

  《楚辭》引用苗語苗聲,如“申椒”就是花椒苗語,“芳椒”即天椒或花椒苗意。

  屈原對蘭草情有獨鐘,視蘭花為知音、朋友,特別欣賞蘭草品行,贊蘭花之美,流放途中,游于江潭,行吟澤畔,滿懷憂憤,明志致遠,許多詩篇都有蘭草,表達詩人向美求善的情懷和憂國憂民孜孜不倦追求的吶喊。

  據不完全統計,《離騷》、《九歌》、《九章》等涉蘭語句高達30處以上。諸如,《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近代湘西苗醫藥與中西醫藥廣泛交融互鑒開啟新篇章。

  秦簡醫方簡見證湘西苗醫藥傳承發展數千年。

  隨著苗族不斷遷徙,多元文化融合滲透,特別是清雍正年間(1722-1735),隨著“改土歸流”,與外界人文交流加強,中醫全方位傳入,當時老百姓稱中醫中藥為官醫官藥。民國15年(1926),基督教傳教士將西藥傳入。

  苗醫藥文化不斷與土家醫、中醫結合傳承發展,神秘神奇苗醫影響力不斷擴大,聲譽鵲起。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人與疾病瘟疫抗爭史,中醫藥經過祖祖輩輩海量數以億計與疾病疫情作斗爭臨床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凝聚著中華民族博大智慧,具有生命科學與人文哲學雙重屬性,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健康養生理念,諸如,“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等中醫文化精粹。

  湘西苗醫藥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苗醫藥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防病治病抗疫史的縮影。

  作為苗醫藥文化發源地,湘西苗醫藥文化意義和價值超群軼類。

  苗醫藥學作為生命科學,蘊藏著豐富哲學智慧和生命智慧,傳承創新發展著苗族健康養生、治病救人理念及實踐經驗。

  隨著民族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又一春天到來,給神秘奇葩苗醫藥文化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新動力,未來可期。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上,傳承創新發展好湘西苗醫精華,守正創新,講好湘西苗醫藥故事,傳播正能量,湘西苗醫藥靚麗新名片一定會越來越響亮。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