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建設“茶葉江山”需要厚植“家國情懷”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2年08月17日 08:56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2年08月17日 08:56

  茶,國飲,綠色黃金,天意厚重,天生巧工,人之所愛,中國五千年文明特色物種之一,承載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

  老祖宗勞苦功高,國人引以為傲。祖宗先輩識茶飲茶種茶,神農嘗百草,陸羽推而廣之,李時珍寫進《本草綱目》。朝廷諸侯視茶為貢品稅賦,文人騷客心中詩與遠方,學者專家眼中大學問,百姓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

  中國,茶的故鄉,茶葉原產地和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產茶飲茶國,沒有之一。全球茶葉樹“老祖宗”在中國,世界茶葉都有中國血統,即中國茶DNA遺傳基因密碼,都是“華裔”后代,中國茶的“徒子徒孫”。

  茶里有江山、有歷史、有文化、有禮儀、有人生、有詩意、有禪韻、有故事。

  新中國偉人和領導人率先垂范,愛茶代言茶發展茶,不斷開創中國茶新的輝煌,為發展茶葉大國強國厚植“家國情懷”樹立了典范。

  茶起源有藥物和食物兩種之說,但茶神茶祖多元。

  中國先民從發現茶到利用茶、種植茶、制作茶來謀取生計,摘山之利,惠及人類健康和文明,稱之“第五大發明”受之無愧。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標志之一,種茶飲茶茶文化最晚自西漢從西南發源沿長江流域向東傳播開來,唐朝風靡全國,明朝飲茶平民化,傳播世界各地,影響全人類至今。

  藥物起源說,相傳華夏文明始祖炎帝——神農氏為掌握中草藥特性,親自上山遍嘗百草,一天內競中毒72次,最后偶然嘗到茶葉得以解毒,神農氏將茶當藥來解毒。食物起源說,先祖視茶為苦菜,稱之“荼”,將鮮葉與雜糧一起煮成糊狀食物,用以充饑解渴。

  茶神茶祖,中華傳統文化“圖騰”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注釋。因民族、地域、社會、行業等價值取向不同而具有地域性、多元性、時代性、文化性。茶神,茶農信仰,除精神崇拜外,伴隨著地方獨特茶禮茶俗。但九九歸一,眾多茶神茶祖都歸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唐代茶圣陸羽稱之:“精行儉德”,并在《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俞,當作渝。巴渝也)間,以為比屋之飲?!?/p>

  中國茶祖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多元多項選擇。要么依據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經濟、社會等價值取向,要么憑借影響力、貢獻率,全國各地茶神茶祖中不乏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及地方名流賢士等。諸如,湖南視神農為茶祖,江浙視陸羽為茶祖,成都視吳理真為茶祖,云南版納和普洱視諸葛亮為茶祖,當代茶葉界視吳覺農為“當代茶圣”。福建安溪崇拜茶神為“謝枋得”,他和文天祥同榜進士,同朝為官,后隱姓埋名來到安溪,鼓勵民眾種植茶葉。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鐵觀音烏龍茶名揚天下,安溪百姓將功歸于謝枋得,尊其為“茶神”,于明成化年間立集福堂供奉。云南布朗族視叭巖冷為茶神,傳說布朗族祖先叭巖冷率眾與其他民族激戰,轉戰到景邁茶山,因水土不服,將士受感染而潰不成軍,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眾人中有人無意中摘下樹上葉子放在口中咀嚼,出乎意料,歪打正著,一下子就緩解了疲憊和病情,這樹葉即為救命解藥,叭巖冷號召布朗族尊茶為神。叭巖冷臨終囑咐:“給你們留下一片古茶園和這些茶樹,讓子孫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們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它,決不能讓它遺失”。布朗族后人奉叭巖冷為“茶神”。

  茶,發源于中國,但屬于全世界。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所說:“茶,中國給世界的禮物?!?/p>

  茶葉樹原產我國西南,茶與生俱來不是飲料,飲茶習慣最晚始于西漢巴蜀地區。古人云:“茶性淫,易于染著,無論腥穢及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辈?,古今中外別稱最多。人類認識茶從其具備藥屬性開始,老祖宗創造茶方塊漢字,最早有荼、檟、蔎、茗、荈等,首先強調其藥效。長沙馬王堆漢墓隨葬品中有稱茶為“槚”的簡文和帛書。漢代《爾雅》和《說文解字》等辭書都有茶的釋文釋意。從“荼”演繹成“茶”經歷了時間和實踐積累沉淀,直到唐代陸羽寫下《茶經》,將“荼”字減去一橫,才終修正果誕生“茶”字,開啟茶學。陸羽在《茶經》:“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從草木并。(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荼?!瘲顖剃疲骸裎髂先酥^荼曰蔎?!朕r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

  茶葉發展史上,唐朝具有劃時代意義,有“茶興于唐或盛于唐”之說。朝廷開征茶稅,對外開放茶葉貿易,種茶制茶飲茶茶稅茶貿易成為當時經濟社會生活中新時尚。國外也是首先從了解茶藥性開始的,比如,日本“吃茶養生說”,英國視茶為“包治百病”仙草,法國一直稱之“神奇的本草”。1640年,茶葉第一次走出國門被荷蘭商人帶到阿姆斯特丹,不久傳到英國歐洲等地。史學家認為中國英文“china”源自西方人對“茶”的音澤。據權威專家考證,現在世界各國現代語中的“茶”字,均源于中國“茶”的粵語音(ch’a)和閩南語音(t’e)。廣東話把“茶”讀“Cha”,許多國家一直稱中國茶為“Cha”。藏語對應漢語中對茶另一種古老叫法“槚”,稱茶為“jia”。法國路易十四執政期間(公元1661—1715年)聽信中國人和日本人常年飲茶不患心臟病,把中國“東方樹葉”當保健藥物來喝,久而久之,路易十四嗜茶上癮。西洋貿易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沿海大量收購茶葉“Cha”,回國將茶(“Cha”)稱“TEY”?!安琛庇⒄Z叫“tea”,源自英國人從拗口閩南語里“偷學”走的。福建閩南泉州、廈門一帶閩南語“茶”諧音為“TEY”,茶葉英文借用諧音“梯”稱之“TEA”。專家考證“TEA”是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那時E和A兩字母連寫,作為“雙元音”,讀音為EY(類似漢語中后腔音“唉”),“TEA”發音為“TEY”。歐洲受英語語系影響都稱“tea”。北方陸地絲綢之路上,北方漢語發音稱茶為“cha”,茶葉傳播到俄羅斯、中亞、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俄羅斯稱茶為“Chai”,阿拉伯稱“cha”,土耳其稱“Chay”,斯里蘭卡稱“Thay”,法國稱“The”,意大利、西班牙、丹麥、匈牙利、挪威、瑞典、馬來西亞等稱“Te”,荷蘭植物學研究曾走在世界前列,引進中國茶早于英國,因此稱中國茶為“Thee”。

  茶,中國古代三大對外貿易拳頭產品之一。

  英國國會最早英文文獻稱茶為“Bohea”,“Bohea”源自武夷山茶。茶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沿海廈門等地做茶葉生意,發現了一種很適合英國人口味的新式紅茶,喜出望外,如獲至寶。1689年(即康熙二十八年),立即在廈門設立采購茶葉中心,后來發現中國茶品種多樣,比如,紅茶、綠茶、鐵觀音烏龍茶等。茶商向懂英語的當地人詢問烏龍茶名字,當地人回答稱 “olong dei”。閩南語“黑”發音為“o”,“o”即烏,“dei”為茶。后來英國人統一按閩南語音稱茶為“Tea”。

  英國本土沒有茶葉,公元16世紀茶傳入英國,17世紀末進口不到6噸,到18世紀末進口達2萬噸,18-19世紀英國商船在中國貿易貨物總值90%是茶葉。這種來自東方中國的樹葉,對提神、解乏、解酒、消化等有立竿見影效果。英國人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曾經鐘愛咖啡的英國人改弦易轍,上流社會飲茶一馬當先,如“星星之火”迸發燎原之勢,迅速波及到乞丐、車夫、干苦力的工人平民。一片小小葉子征服了英國人舌尖,改變了英國人生活方式,英國人樂此不疲地重復著“以茶開始每一天,以茶結束每一天”的茶來茶去生活。喝下午茶成為英國生活習俗,與茶為伴成為一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樣一來,英國人對中國茶情有獨鐘,耿耿于懷,愛恨交加,恨不得將中國茶全部據為己有。本土種茶失敗后,開始在其殖民地種茶,選派“植物獵人”到中國千方百計偷竊茶苗茶種子,拓展貿易獲得更多茶葉,不擇手段通過輸入鴉片換取中國茶葉,甚至混淆視聽,否認中國茶葉原產地,丑化打壓中國茶葉。

  茶,一片小小綠葉,天生尤物,不僅征服味蕾,還能擾動世界。國人眼里就是一片能飲的普通葉子而已,而在外國人眼里卻是一葉難尋寶貝。

  一片小小茶葉成為戰爭導火索屢見不鮮。不僅古代諸侯之間因茶大動干戈,而且國外也不例外。比如,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范因茶稅發生“溪州之戰”。中英鴉片戰爭就是一場茶葉戰爭,1830年清朝政府“以茶制夷”觸動了英國人奶酪和神經,英國擔心與中國貿易受困失利,從印度輸出鴉片換取中國茶葉、絲綢、陶瓷。美國獨立戰爭因波士頓傾茶事件而引發。

  法國對中國茶處心積慮、費盡心機。云南原十二版納的猛烏、烏得一帶物產豐富,“地產鹽茶,為滇省邊民養命之源”。1895年,中法簽定不平等的《續議商務專條附章》和《續議界務專條附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茶鹽,不僅攫取了滇越鐵路修筑權,還將原本屬于云南十二版納的猛烏、烏得及化幫、哈當賀、聯盟、猛地(包括茶山茶園,磨丁、磨別、磨杏三處鹽井)近3000平方公里劃給了法屬越南,最終成為今天老撾的一部分。法國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子就將中國茶山茶園據為己有。如今在中國地圖上老撾豐沙省特別扎眼,猶如一個鍥子使中國版土人為凹陷,大大刺痛國人神經。1897年,通過談判得寸進尺在云南思茅(今普洱)、蒙自設立法國領事館開埠通商,直接為茶葉出口開辟通商口岸。

  西方列強掠奪中國茶數英國最貪最毒。英國動用了各種強盜邏輯手段來對付中國這只懦弱、任人宰割的“羊”。英國本土無法種植茶樹,但其印度等殖民地可以種茶。1792年,英國政府派喬治·馬戛爾尼伯爵帶領馬戛爾尼使團(Macartney Embassy)出使中國,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建議注意茶葉,馬戛爾尼使團從江西帶回茶樹供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進行研究。1834年清朝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貿易后,英國成立專門茶葉委員會,專司調查引進中國茶樹茶葉,積極開展實驗性種植和引進中國種制茶工人。當時清朝政府禁止中國茶樹出口,茶樹只能靠偷運引種。1836年茶葉委員會印度負責人戈登在廣州招聘到種茶制茶中國工人,還將8萬顆茶種子偷運到印度加爾各答進行育種苗,然后將茶葉苗分送到印度各地進行生長觀察,篩分確認茶樹生長環境,最后確認印度阿薩姆種茶環境最佳。3年后,1839年采制12箱茶葉發回英國作試探性銷售,結果一炮走紅。英國資本聞風而動,紛紛投資印度建設茶園。就在林則徐赴任廣東禁煙途中,1839年2月12日英國印度阿薩姆茶葉公司成立,公司LOGO標志為1棵茶樹和1只大象。阿薩姆公司派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前往中國盜竊茶種茶苗,偷學種茶技術,繼續雇用中國茶工。1839—1860年,羅伯特·福瓊先后4次到中國,將自己頭發剃掉化裝成中國人,聘請本地人當向導,潛入清朝政府劃定的外國人禁區開展秘密盜竊。僅1851年2月一次,通過海運偷運2000株茶葉苗,1.7萬顆發芽種子,挖走8名中國制茶師到印度加爾各答,給印度及斯里蘭卡茶葉產業發展“輸血”增添新生力量。1848年,福瓊向英屬印度總督寫信表功:“我已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我希望能將其完好地送到您手中”。福瓊,在英國人眼里是一位為國做出杰出貢獻的植物學家,在中國人眼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超級盜賊。除了干偷竊活外,還將其在中國經歷寫成4本書:《漫游華北三年》、《在茶葉的故鄉——中國的旅游》、《居住在中國人之間》、《益都和北京》。這恰恰是盜竊行徑鐵證,更是茶葉故鄉反證。自印度引種茶成功后,我國茶葉出口每況愈下,短短幾十年,就被擠出國際茶葉市場,1866年,英國人消費茶葉,只有4%來自印度,95%以上均來自中國,但到1903年,來自印度茶達59%。

  縱觀茶葉發展史,茶運與國運關聯度高,茶運是國運晴雨表。

  中國茶葉史見證著一個國家民族興衰。唐朝茶葉是外國孜孜以求的稀缺戰略資源,宋朝茶稅占國家稅收一成,明朝茶葉是重要軍事戰略物資,清朝因茶而戰、國弱茶衰。只有國強人民才能站起來強起來,資源財富才會保護起來,國弱人民就會遭殃,資源財富難逃洗劫掠奪。

  清朝茶葉史,一段恥辱難消揪心的歷史,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讓茶蒙受割讓、污名、偷竊、戰爭等命運。清朝政府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科技落后,茶葉發展一落千丈,規模品質市場不斷被超越替代,茶葉大國變成茶葉弱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和故鄉,鐵板釘釘的史事,朝廷無能,還曾被西方列強采用偷竊、顛倒黑白等手段混淆視聽,鬧出一段“歷史洋笑話”。

  如果沒有“當代茶圣”吳覺農之輩挺身而出正本清源,茶葉原產地和發源地就會被西方、日本等顛倒黑白篡改“國藉”。1922年,吳覺農留學日本,了解到日本視達摩祖師為茶神,誤傳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因長時間打坐眼皮時常撐不開,為追求無上覺悟自己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不久達摩丟棄眼皮的地方,長出一蔸葉子翠綠矮樹,樹葉狀如眼睛,鋸齒葉邊像睫毛,達摩弟子打坐撐不開眼睛時,就摘一片又綠又亮葉子咀嚼提神。這樣,茶葉就成“達摩的眼皮”變的,達摩就是茶神。這一誤傳還得到部分國人迎合。吳覺農旗幟鮮明、理直氣壯用史事反駁:達摩公元519年(梁武帝天監十八年)來到中國,而此時大量史料已有飲茶記載,飲茶早已盛及中國各地。

  自從英國人把茶葉引種到印度后,直接稱印度茶為“our tea”,對中國茶“China tea”橫加丑化,英國教科書里把中國茶列為劣質茶,宣稱印度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企圖改變茶葉樹的祖藉國藉。英國人“幺蛾子”伎倆,不僅引發國人憤憤不平,還遭遇具有正義感外國人反對,聲援支持茶葉原產地在中國。1935年,同期美國人烏克斯編著《茶葉全書》,堅持并強調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吳覺農花大氣力組織人員將《茶葉全書》翻譯成中文。在日本寫下《茶樹原產地考》,從飲茶史視角陳述中國茶飲用消費情況,從植物學追溯其意義,率先對“世界茶樹原產地在印度”進行有力反駁。1979年吳覺農又從地質學、植物學等層面對各學術派別觀點梳理評價,再次發表《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

  1987年出版《吳覺農選集》時,將《茶樹原產地考》作為選集首篇,編輯按語強調:“在舊中國,盡管我國是世界茶葉祖國,但很少有人研究茶樹原產地的問題……一個衰敗了的國家,什么都會被人掠奪!而掠奪之甚,無過于生乎吾國長乎吾地的植物也會被無端地改變國籍”。其實世界上具有正義的茶葉專家遠不止美國烏克斯一人。諸如,1892年美國人瓦爾希的《茶的歷史及奧秘》,1893年法國人金奈的《植物自然分類》,1960年前蘇聯人杰莫哈節的《論野生茶樹進化因奈》等。2005年3月20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舉辦“中日茶起源研討會”,曾到過古丈的日本茶業界學者松下智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云南南部,斷然否定印度阿薩姆的薩地亞(Sadiya)是茶樹原產地說法,認為印度茶是由云南景頗族帶到阿薩姆地區去的。

  歐洲一幅現存最早的茶葉版畫,證明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波蘭人卜彌格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和馬可·波羅研究專家,向西方介紹傳播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成果的歐州第一人,先后2次到過我國海南、廣西及云南一帶考察。卜彌格從歐州羅馬出發,經過3年航行于1645年抵達中國,正趕上中國明亡清立改朝換代,在海南一帶轉了一圈就返回羅馬。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卜彌格抵達暹羅(今泰國),又從泰國入廣西、云南騰沖一帶進行考察。1667年,梵蒂岡博物館創建人、羅馬天主教廷首席博物學家阿塔納修斯·基歇爾(Athanasius Kircher)(公元1602—1680年),根據包括波蘭人卜彌格(Michel Boym)(公元1612—1659年)出版《中國植物志》等有關介紹中國的西方書籍,在意大利羅馬出版“中國百科全書”《中國圖說》。其中,采用了卜彌格有關圖文,其中包括一幅精美版畫,內容為云南特有大葉種茶樹,版面下有“cha”文字標識。

  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國茶葉發展史就是鮮活教材。中國雖是茶葉發源地,但不代表茶葉科技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茶葉發展如果躺平在“發源地”上,終究會被淘汰出局,拱手相讓。如今日本有許多人認為綠茶發源于日本,紅茶發源于印度和斯里蘭卡,只將茉莉花茶、烏龍茶視為發源于中國。

  毛澤東主席嗜茶代言,宣傳飲茶,倡導種茶。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天天都離不開茶。據毛澤東衛士李銀橋回憶,1947年8月沙家店戰役期間,毛澤東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運籌帷幄、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時??堪裁咚幉诺靡孕菹?。碰巧安眠藥剛好吃完,無奈之下,李銀橋便用酒來替代。就這樣,從8月18日至20日,毛澤東就靠幾包煙、無數杯濃茶及酒,成功指揮西北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36師6000余人。李銀橋在其著作《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中寫道:“我拿來白蘭地,放在地圖旁。酒瓶旁邊放著一盒煙一盒火柴,酒瓶另一邊順序擺開油燈和蠟燭……戰役打響后,毛澤東便守在電話機旁……腦子疲勞了,就呷點白蘭地刺激刺激,煙是一支接一支地吸,茶水更是不斷……”

  毛主席蘭花白瓷“茶缸子”猶如“貼身警衛”,走到那里就帶到那里。每日睡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看報紙。他愛好喝綠茶,且要濃要熱,尤喜西湖龍井。喝完茶用手指把茶葉掏出放到嘴全吃掉。他以為茶葉和蔬菜一樣有營養,把茶葉當蔬菜吃理所當然。他說:“茶葉是個寶,多吃有好處。茶葉可以治病,幫助消化、清涼,可以提精神?!?/p>

  不僅喝茶吃茶,而且時常自掏腰包買茶。韶山毛澤東遺物館收藏展示的生活賬遺物中就有毛澤東(包括江青)1968年3月至5月購買6斤茶葉票據。毛主席日理萬機、夙夜在公,精力充沛可能與喝茶有關。毛澤東曾對保健醫生說:“我的生活有四味藥:吃飯、睡覺、喝茶、大小便”。在《七律·和柳亞子先生》:“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訪問蘇聯參觀茶葉加工廠,對將進口中國紅茶綠茶混合粉碎制成袋泡茶不認同,在回國列車上對汪東興說:“真可惜呀,把那么好的龍井茶、毛尖茶與一般茶葉一起粉碎,不分良莠嘛!”。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持制訂《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農作物發展要求,對發展畜牧業、林業、水產養殖業及多種經營作出全面規劃部署,重點強調發展糧、棉、油、麻、絲、茶等十二項農業生產,茶葉生產從此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議事日程。

  1958年9月,毛澤東到安徽舒城縣舒城人民公社視察展覽室和茶葉初制廠時,手指周圍山巒作出指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當時那個年代,毛主席講話指示極具權威和影響力,雖然指示只有12個字,但極大鼓舞和調動了南方山區廣大茶農種植茶葉積極性。直到1976年,歷時18年,全國茶葉發展至1500萬畝左右,進一步夯實奠定茶葉大國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情系茶葉,當代茶葉導師。

  30多年來先后14次視察茶葉,14次為茶指點宣傳代言。

  1990年5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在福安市畬族貧困鄉坂中下基層品嘗坦洋工夫茶時說:“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p>

  2003年4月9日,主政浙江時,在安吉調研聽取黃杜村白茶基地建設發展情況匯報后,稱贊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p>

  2005年8月15日,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4年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座談會時指出:“像貴州這種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的地方,可以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能出好茶”。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蘭考縣縣委常委擴大會上,將喝茶與修身養性、黨風廉政相提并論,指出:“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

  2014年4月1日,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提出著名“茶酒論”:“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p>

  2017年1月12日,總書記與應邀訪華的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暢談中越共通的茶文化,拆解茶字意涵:“‘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p>

  2017年5月18日,總書記向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致賀信:“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希望你們弘揚中國茶文化,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把國際茶博會打造成中國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共同推進世界茶業發展,譜寫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新篇章?!?/p>

  2020年3月31日,考察浙江時,對西湖龍井制茶師樊生華說:“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科技還是無法取代的?!?/p>

  2020年4月21日,視察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蔣家坪村茶園種植情況時,總書記與現場茶農親切交流:“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能夠在這里脫貧奔小康,做好這些事情,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p>

  2020年5月21日,致信祝賀首個“國際茶日”:“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愿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2020年10月12日,廣東潮汕考察時說:“我在福建17年半,都是喝工夫茶為主!”

  2021年3月22日,視察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時指出:“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2022年4月11日下午,視察海南省五指山市,走進水滿鄉毛納村黎族村民王柏和家手工茶坊參與體驗炒茶制茶,并自己掏錢買了2袋茶葉,并勉勵水滿鄉毛納村民:把茶葉經營好,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情系貧困地區,親自為安吉白茶“白葉一號”牽線搭橋落戶貧困山區助推脫貧致富。2018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寫信給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發展白茶致富情況,表達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意愿。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贊揚他們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時間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確定湖南古丈縣、四川青川縣和貴州普安縣、沿河縣等3省4縣作為安吉白茶“白葉一號”受捐地。如今安吉白茶“白葉一號”已在3省4縣脫貧攻堅主戰場安家生根產茶。由“扶貧茶”變成“致富茶”,造福脫貧群眾。

  孫中山先生曾把發展茶葉納入建國方略。

  孫中山先生,偉大的革命先驅,不折不扣的資深茶人,對我國茶葉有著深刻而獨到見解,對發展茶葉產生積極影響。曾說:“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的人類飲料”。

  嗜茶如命,對西湖龍井、太平猴魁及工夫茶等名茶贊不絕口、愛不釋口,地地道道茶客。品飲過安徽太平猴魁,揮筆就為其賦詩題詞:“飲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無憾”。

  《三民主義·民生主義》中稱:“外國人沒有茶以前,他們都是喝酒,后來得了中國的茶,便喝茶來代酒,以后喝茶成為習慣,茶便成了一種需要品……中國人發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國皆爭用之,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人類不少”。

  在《建國方略》強調:“前此中國曾為以茶葉供給全世界之唯一國家,今則中國茶葉商業已為印度、日本所奪。惟中國茶葉之品質,仍非其他各國所能及。印度茶含有丹寧酸太多,日本茶無中國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

  中國,世界茶樹起源中心,茶文化發祥地。

  英國歷史學家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1941-)在《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中寫道:“只有茶葉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p>

  茶葉從藥用發展到當今世界三大飲料,其價值已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等領域。茶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禪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茶葉不僅代表物質財富,而且代表精神財富,茶葉是世界分布最廣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千年中華文明蘊涵著清幽茶香,中華民族世代愛茶、種茶、制茶、斗茶、飲茶、贊茶、賣茶,不斷傳承發展著識茶為榮,飲茶為樂的茶文化。

  穿越歷史時空,茶一直扮演著中國使者化身,外交史上、“一帶一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以茶為媒,跨越國界,交融互鑒,深受全球各國人民喜愛和關注。

  茶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片茶葉,不可小視,在中國擁有龐大產業鏈和經濟王國,富民興村強縣都是不爭事實。根據茶葉院士劉仲華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國茶葉在世界上銷量僅占10%,主導國際茶葉市場的,依然是印度、日本、英國等國。改革開放以來,茶葉發展創造奇跡,重塑茶葉大國形象。據智研咨詢數據:2021年中國茶葉產量306.4萬噸,居全球之首,占全球茶葉產量近50%。茶葉出口36.94萬噸,位居世界前列,名副其實茶葉大國。

  今天中國茶葉創造的輝煌,得益于祖宗先輩勤勞與智慧,得益于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得益于茶文化長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得益于我國經濟社會與科技進步快速發展。

十一

  回首近代中國茶葉發展史,并非一帆風順,清朝茶葉衰敗萎縮、落后受辱與新中國以來茶葉快速崛起、再創輝煌形成強烈反差,昭示著國興茶興,國強茶盛。

  展望未來,市場經濟全球化,茶葉大國高質量發展成茶葉強國還須攻堅克難、科學發展、創新發展。需要更多胸懷“家國情懷”愛茶人士負重前行,勇立潮頭,奮楫揚帆,以茶富民,以茶興業,以茶強縣,不斷提高茶葉發展現代化水平。讓越來越多的人知茶愛茶飲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