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我的茶旅人生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2年08月10日 09:15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2年08月10日 09:15

  本與茶緣淺,茶啟蒙于孩提時代,始于母親從茶葉樹上采摘下來的茶果籽熬煮成的紅紅茶湯,學生時代因物資匱乏,對茶認知依然停留在母親紅茶湯里。到古丈工作才真正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從此走進茶世界。二十多年耳聞目染,滿滿醇厚茶香揮之不去忘之不卻,耳熟能詳,古丈茶寫實了我的人生。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在茶鄉生活,就感受不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關聯度,不主政茶鄉,就難以把握茶葉對縣域經濟及民生的重要性。

  一年四季聞著茶香,吃著茶食,滿目山水林茶,出門便是茶店茶市茶街,所有遇見都與茶千絲萬縷,想的說的干的都離不開茶,喝茶聊天也離不開茶人茶事,甚至連睡覺做夢也不例外。

  直到離開茶鄉到州工作,已是道地茶人,茶鄉一分子,說話做事茶鄉人風格,尤其茶,無論怎樣難以釋懷。

  茶已是我的“良師益友”,深深融入血脈,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片茶葉,成葉之強者離不開四個“伯樂”。

  “貴人”獨具相中其超凡價值能量。茶葉解渴和藥用功效具有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意義。帝王將相,名人大家,專家商家,特別是新中國領導人“慧眼識茶”,始終堅信其潛能無限,率先垂范把茶當大事來發展。

  “茶農”視其為己出,當掌上明珠種養,任其與大自然的陽光大地、百獸千蟲、風雨雷電共生共鳴,吸天地之靈氣,吐山水之芬芳。

  “制茶師”視其為寶物,讓“休克”鮮葉生命在篩分、攤青中發生同化、異化作用而延續,通過機械或手工高溫殺青、揉捻、理條、提毫,萬般磨難、烈火煉獄、淬煉超度,高強度對其充電賦能增色提質,超凡脫俗,涅槃終修正果--“雀舌”、“綠色黃金”(綠茶)、心靈“祭品”。

  “茶藝師”視其為生靈,將茶投入煮沸的清清泉水懷抱復活,不斷吸著吐著旋著舞著,傾其所有釋放著兒茶素、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葉綠素、微量元素等精氣元氣,向世人綻放獨特的舞美茗韻茶香,給識茶愛茶品茶人演繹“回光返照”般的“曇花”美顏,釋放清香美滋詩意禪韻,傳遞人文密碼,奉獻滿滿眼福、口福、心福,將茶葉生命延續在人的健康中,完勝其生命輪回。

  茶葉,綠色金礦,老祖宗“第五大發明”,國飲,影響全人類。茶葉,關乎民生、產業、健康、生態、社會、藝術、文化、科學等,關乎種茶制茶賣茶人的生計,關乎識茶愛茶品茶飲茶人的生活。

  大產業,產業鏈拓展極具彈性,市場、品牌、科技、文化、旅游、健康融合發展空間潛力大,經濟、社會、生態、品牌等綜合效益明顯,值得用心用情用功用力去追求,值得一代又一代去傳承。大學問,茶葉科學似海無涯,茶學包涵茶科學和茶文化學。既是歷史厚重和特色鮮明的傳統學科,又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現代學科。茶葉科研院所及科技服務推廣體系全國范圍普及,科研技術人才濟濟,為茶葉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千年古丈毛尖,風情萬種,味覺主宰,健康使者。以“條索美、色澤綠、馥郁香、滋味醇”獨具一格,“回味甘甜、耐泡醇厚”的非凡品質保持著旺盛生命力。茶園茶山與森林交相輝映,綠水青山、翠碧蔥蘢、山巒疊嶂、云屯霧集,與周圍山水林田草寨渾然一體,茶山茶田茶坡茶林茶寨天衣無縫的生命共同體,充滿著森林氣息。除了天生天成的山水林田土資源,還有天賜獨有的小葉古茶樹種質資源,千年名茶神秘“密碼”,古丈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芯片”。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茶鄉浸潤著綠色、有機、文化、生態等山水精神、森林味道、茶葉清香。茶文化價值取向成為主流,茶已融入百姓生產生活,浸染到血脈。

  慶幸與茶結緣,無怨無悔,幸福美好。從結緣到識茶、知茶、愛茶、戀茶、種茶、培管茶、制茶、品茶、評茶、賣茶,從門外漢到當學徒入門、學茶、制茶、鉆茶、謀茶、干茶事,一步一個腳印,專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鉆一行謀一行,邊干邊學。向書本學,出差在外,都會光顧書店抱回一大堆茶書茶資料。經常拜專家學者為師,虛心求教,樂不思蜀。與茶農、茶葉大戶交流心得,手把手跟制茶師炒茶,津津樂道,不恥下問,不知不覺成了茶迷茶癡。鉆研一些關鍵茶葉工藝技術問題時常保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摸索總結出一些技巧,現炒現賣指導茶農。

  二十多年下來,拐個彎上個坡,那里有茶園就像瞎子吃湯圓那樣心中有數,那一塊茶園有特殊滋味了如指掌,那口泉水泡茶好喝如數家珍,那個大戶制作的茶我一目了然、八九不離十,聽到開辦新茶園建設新廠創新品牌消息,我會興高采烈,如癡如醉,為其祝?!?。

  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古丈人、千千萬萬古丈人家“以身許茶”,把茶葉當職業、當事業、當家業、當技藝、當愛好,以茶為生、以茶為業、以茶為榮,靠茶吃茶,創業就業,發家發達,立人立業。

  茶鄉,主角主題是茶,既是生活又是生產生態,既是經濟又是民生,既是形象又是文化。

  廣播電視里常年播放著何紀光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后來又有了宋祖英的《小背簍》、《古丈茶歌》等,手機電話鈴聲都是何紀光、宋祖英歌聲。無論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還是走村串戶,隨處可見采茶制茶收茶賣茶喝茶的人影、門店及場景。大家在一起八卦擺龍門陣“三句話不離茶”,扯來扯去都與茶相關。

  一年四季,不可一日不喝茶。千家萬戶臘肉可能會缺失,唯獨茶葉家家戶戶從未斷過供。茶鄉百姓生活開門7件事順序有別,即“茶米油鹽醬醋柴”。茶藝茶俗茶文化氣息濃郁,婚喪嫁娶紅白事離不開茶葉。四月八、儺戲、跳馬、茅古斯等傳統習俗中有著諸多茶元素。

  走進茶鄉,能感知山之峻熙,水之清心,茶之神韻。千年茶葉飄香,不斷給這片土地增色添彩?!案栉柚l”美名遠揚,好山好水好毛尖,喝著毛尖長大的古丈人,人人天生金嗓子,尤其青年男女富有磁性和原生態。如果通過專業訓練,就會涌現更多像何紀光、宋祖英那樣的歌唱家歌手。民間尚有“美人窩”之說,山山水水養人,生態環境優越、負氧離子高、天然氧吧,毛尖養顏提神,返老還童,姑娘個個水靈靈的,水色氣質俱佳,靚女帥哥一撥一撥的。正如茶葉院士劉仲華:“不是你容顏易老,是你茶喝得太少”。

  古丈毛尖,古色天香,人品人贊,飲過上癮。

  自古古丈毛尖別具一格、獨樹一幟,蘊涵著數千年茶葉風云故事,閃爍著與眾不一樣的魅力,令人牽腸掛肚。人見人愛,古人喜歡,名人賞識,大家點贊,百姓說好。帝王將相念念不忘,諸侯土司愛不釋手,偉人領導關切關愛,院士專家力捧代言,新老茶客神不守魄,又愛又恨,念茲在茲。諸如,清朝慈禧太后,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都與古丈毛尖有故事。楚王馬希范與土司彭士愁因為茶葉稅發動溪州之戰,并立溪州銅柱媾和,締結明約,劃彊而治開啟800年土司時代。土司獨具慧眼,以茶建城,將土司王城治所依山傍水建在古丈毛尖發源地和貢茶主產區下溪州會溪坪。沈從文、何紀光、宋祖英等名人墨客代言贊美,著名畫家黃永玉、袁隆平院士親自為古丈毛尖題詞。茶葉院士陳宗懋,親臨古丈參加首屆古丈毛尖高峰論壇,點贊古丈毛尖為全國最好的針形茶。茶葉院士劉仲華幾十年如一日情系古丈茶葉發展,時刻為古丈毛尖鼓與呼。

  古往今來,古丈毛尖“人氣”經久不衰,想茶、愛茶、種茶、做茶、買茶、賣茶、藏茶、飲茶、斗茶之人,層出不窮,成群結隊,浩浩蕩蕩。

  千年古茶,數以千計復種累計指數,數以萬噸計的歷史累計產量,數以億計消費者青睞,數千年人文和古法工藝傳承發展,猶如千年陳釀老酒,綿醇魅惑,令人心醉。喝古丈毛尖,就能穿越時空感知厚重人文歷史,品味文化大餐。喝古丈毛尖,就能領悟充滿森林生態氣息的凈土芬芳,分亨茶鄉人民智慧和勞動成果。富硒,高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含量,生態、有機、綠色、無污染,古丈茶最鮮明特色。喝古丈毛尖就是喝健康,接受善良古丈人民和大自然祈福賜福。

  古丈茶傳奇故事因奮斗而精彩。

  常言道:“是金子總會發光”。新時代茶賦予新動能,“小葉子大產業”,鄉村振興最好門路,健康生活首選,茶農“夢想”,念好茶經定能興業富民強縣。

  古丈把握住了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歷史機遇,開創了一片茶葉新天地。如今成為名符其實的茶鄉,離不開黨委政府精心組織和精準扶貧政策支持,離不開科技、人才、金融、品牌、文化等投入和創新,更離不開實體經濟及企業家擔當和支撐。歷屆黨委政府常念茶經,打茶葉牌,謀茶業路,信守釘釘子精神,咬定發展茶葉不放松,堅持走“以茶興縣立縣強縣”之路,堅守“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責任和擔當,牢牢把握做大做強古丈毛尖這個“牛鼻子”,用心用情,攻堅克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接著一屆干,大做茶文章,全力以赴抓茶產業規模、質量、品牌和效益上水平。始終堅持把發展茶葉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來抓,持續對科技、基地、茶園、加工、培訓、市場、茶文化及基礎設施加大投入,走標準化、良種化、生態化、規?;?、專業化發展道路。目前全縣綠色生態茶園達19.5萬畝,面積居湘西州八縣市之首,人均茶園1.3畝,人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綠色有機茶面積4.8萬畝。14家企業通過有機茶認證,其中英妹子公司、古陽河公司、有機茶公司、春秋有機茶業公司等4家公司獲得雙標(歐盟色瑞斯、中農質量)有機認證,38家企業正處于有機茶認證轉換期,基地綠色有機化率達26%,位居全國前列。已建立古丈紅、綠茶地方標準體系,完成“古丈毛尖”SC質量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歐盟有機茶認證,其中,SC質量認證28家,綠色食品認證8家。引進湖南省茶葉總公司、隆平高科、中糧集團、天下武陵、福建正山堂、北京金豪瑞等入駐加盟,全縣規模茶葉加工企業達14余家,建成標準化綠茶、紅茶、黑茶等生產線17條、年規模生產能力2萬噸以上,茶葉專業合作社147家,小作坊加工廠600余家。2021年,全縣茶葉總產量11.38萬噸,實現產值14.32億元。

  山頭到山坡山腳遍野茶山茶園已成茶農綠色銀行,曾經荒山荒坡變成金山銀山,縣城茶城茶街茶市當道,村寨隨處可見茶葉加工廠、茶葉合作社。茶園茶山茶廠已成農民生產生活的“靠山”、“綠色金飯碗”、“改變命運金鑰匙”、“致富法寶”。全縣7個鄉鎮均為茶葉專業鄉鎮,90%村寨種植茶葉,其中茶葉專業村65個,全縣70%左右農業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產業,農業收入80%來自茶葉。諸如,彭小燕成立三道和茶葉有限公司帶動夫妻雙方家族親友從事茶業就業。茶王張遠忠祖孫三代以茶為業,其兄弟姐妹、親戚六眷、左鄰右舍終身從事種茶制茶賣葉。

  古丈茶葉產業發展見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茶農收入高,茶老板有地位,茶專家受歡迎,金茶王銀茶王制茶師受人追捧,茶業已變成令人羨慕體面職業行業。大戶、專業戶、企業家隊伍初具規模,茶葉產業化鏈條不斷拓展,茶葉產品系列化、品牌化、家族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作為曾經參與者、建設者、管理者,為之深感欣慰,滿滿的成就感自豪感。

  茶鄉兒女“不忘家鄉根,傾情古丈茶”桑梓純情令我肅然起敬。

  “誰不說俺家鄉好”,古丈毛尖永遠是他們心中的驕傲。茶鄉兒女家鄉茶情深深埋在骨子血脈里,刻骨銘心。熱愛宣傳古丈茶是“鄉愁”寄托,無論天涯海角都會為茶站臺。

  1953年14歲苗族少年何紀光走出茶鄉大山步入藝術殿堂,1957年,在第二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唱兩首湘韻醇濃的高腔山歌《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轟動歌壇,一嗚驚人,唱響祖國大江南北,風靡全國,古丈毛尖從此聲譽天下。

  無獨有偶,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宋祖英一首《小背簍》令全國億萬觀眾如癡如醉,通過其甜美歌聲把茶鄉風韻風彩唱響。1999年又回家鄉拍攝MTV《古丈茶歌》,并與著名作家彭學明聯合拍攝電視散文《古丈茶賦》,讓全國越來越多的人認知追捧古丈毛尖。正是茶鄉無數個何紀光、宋祖英們,用籮筐和小背簍挑著背著古丈毛尖走出大山,走向市場,走向世界,讓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同青睞古丈毛尖。

  古丈籍散文學家蕭離一生義務宣傳家鄉茶。自己喝了一輩子古丈毛尖,走到哪里都不忘宣傳推介家鄉茶。先后寫下《見茶豆,起鄉思》、《古丈茶和黃苗子》等美文宣傳?!耙粋久離家鄉的湘西老作家,曾把手邊所余不多的古丈茶裝了一點,送給他一位半師半友的老教授。那位老教授閑暇時只是隔著玻璃瓶欣賞里面雀舌般的珍品,非得等到良朋摯友而且懂得品茶的同好到來,否則他是舍不得輕易待客的。茶泡出來之后,先自不飲,而是交口稱贊那逐漸展開的一旗一槍,然后觀察茶湯的變化,直到變成清亮的淡綠色,有時上面還漂幾點若有若無的油花,這才舉杯對飲。先微苦后轉甘,最后滿口香醇,經久不去,飲客們這時已經為茶“醉倒”了。這種古丈茶有時也被三兩五兩寄往萬里迢迢的異國,遠離祖國的親朋……,外國朋友們連忙翻開地圖,在密密麻麻的方塊字里認真尋找,直到驚呼出生疏而又生硬的地名:‘古丈!古丈!’然后共同為古丈干杯!”。借助沈從文等名家大師將古丈茶送給親戚朋友及外國友人進行品飲,效果遠超廣告效應。在《古丈茶和黃苗子》:“遠在唐代,酉水邊上羅依溪、古丈坪(即今縣城所在地)一帶就曾盛產茶葉,在所謂‘溪貨’或貢品中茶葉就已經占有相當的位置……”?!肮耪刹柚凶詈玫囊獢怠髑啊亦l俗稱‘頭道茶”……書法家黃苗子曾有機會品嘗過,嘆為極品,念念不忘”。黃苗子飲古丈茶賦詩:“看罷奇梁看雅拉,鳳凰風物盡堪夸。留真惠我留詩謝,更盼先生古丈茶”。文章中字字句句飽包著游子對家鄉茶的熱愛。

  古丈毛尖,古法妙香,禪茶一味。

  綠茶與普洱茶彰顯著兩種禪意。綠茶詮釋著禪韻,鮮葉通過高溫殺青,使鮮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葉綠素等有機成分短時間休克凝固而喪失活性,終止有機成分酶化過程,鮮葉失去水分涅槃成美茗,美茗投入杯子向水而生,吸允水分復活復綠。而普洱稱之有生命的活性茶,即長時間低溫炒青和曬青,鮮葉中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葉綠素等有機化合物始終保持著活性,發酵過程中酶化氧化鈍化作用不止。制作而成的“生洱”,在貯藏陳放過程中發酵、酶化氧化鈍化作用處于“進行時”,直到泡入杯中才終結。

  毛尖傳統古法手工炒茶屬綠茶工藝,技術活充滿著科學范兒、文化味。全過程八道工序,從茶園“采摘”、“攤青”、“頭鍋(高溫殺青)”、“清風初揉”、“二鍋炒二青(焙去水分)”、“攤涼復揉”、“三鍋炒三青(收水、做條、整形)”、“四鍋(提毫)”、到最后“收鍋(提沖香味)”一氣呵成。工藝流程科學合理,充滿哲理,蘊涵“禪韻詩意”。一片鮮葉歷經“九九八十一”磨難,烈火永生,涅槃重生,立地成茶,“轉世”成“雀舌”。即“條索緊細微彎 長短大小勻稱,顏色黃中透青,毛尖頭尾銀毫顯露”。

  一片尚未舒展嫩芽變成好茶,每一道工序都須用心用情用勁,焙制時,須察顏觀色,全靠手工手感、經驗、高超技藝來恰到好處把握火候。制茶師似乎踏著音樂節奏,將一連貫揉、搓、拉、壓等精快手法,行云流水,一氣渾成。一片片綠嫩芽轉眼就成一根根翠綠“毛尖銀針”。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于心”。

  采茶既是生計又是樂趣。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古丈有一句諺語:“三年老不了一個爺,三天老了一園茶”,說得正是清明谷雨季節。采茶要與時間賽跑,茶農要與嫩芽“捉迷藏”。古丈采茶旺季,茶農最忙時,亦是天倫之樂時光。

  茶農全家一年生計就靠清明谷雨茶。特別是上個世紀,家家戶戶起早貪黑、早出晚歸、傾巢而出,天天都是茶園采茶、吊腳樓里炒茶、趕場賣茶三部曲。天剛剛蒙蒙亮,一家老小背著背簍,提著裝有午飯小竹簍,戴著竹斗笠,來到云霧繚繞茶園,齊上陣采摘嫩芽葉,一趟趟用背簍將鮮茶葉及時背回吊腳樓。夜幕降臨回到自家,一家老小圍著炒茶鍋,生火的生火,攤鋪的攤鋪,殺青的殺青,搓條的搓條,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忙得不亦樂乎,盡管很辛苦,但臉上洋溢著燦爛幸福笑容。

  民間流傳“飯后一杯茶,賽過活神仙”,“寧可食無肉,不可喝無茶”,“一日不喝茶,走路打鬧岔”。如果雨天不能上山采茶,左鄰右舍集在一塊,蹲的蹲,站的站,端著茶杯茶缸茶碗,比試誰家茶香茶醇茶甜,交頭接耳聊茶事茶藝,別有一番風趣。真可謂:“古丈云海中,多生毛尖茶,輕嫩如松花,芬芳弗能加,茶香到誰家,誰家顯榮華”。

  雖然離開茶鄉十多年,曾經的茶人茶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茶鄉發展,特別是茶葉新動態,時刻牽動著我的心。深感有幸在古丈與茶結緣,在茶言茶、知茶、愛茶、戀茶、制茶、品茶、說茶、干茶的人生終生難忘。特別珍惜組織和人民信任擔任茶鄉縣長,給我一個“為茶而歌、為茶而戰”平臺,滿滿的成就感幸福感。

  回首曾本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境界,踐行“講好古丈話,做好古丈事,爭作古丈人”莊嚴承諾,身體力行把“以茶興縣,以茶富民,以茶待客”落實在工作中,寫就在山水大地上,著實在念茶經干茶事中豐富了我的茶旅人生。

  如今茶鄉正在華麗蝶變,茶香彌漫山鄉,人文鄉愁薄發,畫卷畫廊彰顯。茶山茶園茶廠變莊園花園樂園,荒山荒坡成綠水青山,如同一座座金山銀山,一道道靚麗風景,一首首感恩前行的時代茶歌,一條條鄉村振興康莊大道。

  茶鄉人民意氣風發,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祝福新茶鄉越來越美好。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