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武水 一部萬古常新的史詩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2年06月08日 09:21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2年06月08日 09:21

  一

  遠古武水蘊涵博愛,上善若水,慈母般孕育著湘西兒女,生生不息。

  穿越浩瀚歷史長河,20萬年前,湘西先民捷足先登在武溪建造家園開啟“㵲水文化”,多元文化接踵而至在此交融,多彩文脈在此激蕩,如史詩般風生水起,歷久彌堅,淵深厚重,浸透血脈,融入靈魂,催生古老智慧。

  古往今來,勤勞淳樸、勇敢智慧的湘西人開山劈石,就地取材,依山傍水,修筑起一座又一座城堡、邊墻、古寨等古建筑、古遺址、古遺存,沉淀厚積交織成一條浩蕩的文脈。

  二

  武水,20萬年前湘西先祖的家園樂園。

  這里有史前文化遺址為證。史前文化遺址從出口到源頭都有分布。武水流入沅水口的武溪鎮(原上堡鄉白沙村臺地)6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點,先后發掘出砍斫器、刮削器、石錘等各類打制石器100余件。其中,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袁家榮主持武溪鎮田溪口、巖坪、灰窯等發掘工作后,將其定位為舊石器“㵲水文化群”,距今約20萬年。文物普查發現遺址上還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不言而喻,湘西先民遠古就扎根武水開辟鴻蒙、繁衍生息。

  漢代,武溪鎮境域為武陽鄉。唐武德二年(619年),始建盧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辰州為辰州盧溪郡,盧溪縣治所遷往洗溪口,清順治六年(1649年)改盧溪縣為瀘溪縣。自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縣治所遷至沅水武水交匯處的武溪鎮楠木洲,直至修建五強溪水電站縣城才搬遷。

  武溪逆水而上,新石器時代遺跡點分布達8處,其中,瀘溪洗溪(4處)、潭溪、吉首河溪、肖家坪(吉首大田灣汽車城)、乾州古城(萬溶江乾州火車站)、鳳凰官莊等。

  瀘溪下灣遺址屬于沅水流域距今78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高廟文化,除發掘出土三根穿孔魚刺針外,還有貝類外殼(以田螺、蚌類為多,又稱螺殼堆積層)文化堆積層等標志,一般厚度5米以上,最厚達7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新石器時代遺物。其中陶器具有圖像化裝飾等顯著特征,以“太陽”、“神獸”、“神鳥”甚至“神像”等為主,圖像大多比較抽象,圖案具有等分、對稱等特點。除了新石器時代遺存外,還發現商代、戰國至兩漢時期以及宋至明清時期等遺存。這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湘西先民走在前的史證案例。7800年前湘西先民已揖別草昧,進入群居集體生產生活時代,把田螺作主食。吉首河溪、鳳凰官莊都發現有高廟文化遺址(下灣遺址)螺殼堆積層遺存,說明河溪、官莊遺址時代與高廟文化同期,潭溪、洗溪、乾州遺跡未見類似螺殼堆積層,專家推測比高廟文化要晚。

  吉首河溪教場遺址文化層堆積厚,文化序列延續長,自新石器時代、漢代至明清時代連續堆積,晚期文化疊壓早期文化遺址,歷時5000-7000多年,整個武陵山區少見。與沅水酉水流域里耶、窯頭山、浦市下灣、四方城等遺址一樣具有不同時期文化延續疊加特征。保靖四方城遺址涵蓋見證了酉水流域古代文明全過程,始建于戰國,歷經秦漢兩晉、唐朝,至于宋朝,歷時1600多年,一個完整的封建時代城市考古標本。沅陵窯頭山遺址延續至漢代,古城遺址位于沅陵鎮黔中郡村(原窯頭村),始建于戰國,廢棄于西漢,歷時500年左右,有大規模戰國古墓群,200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對窯頭古城古墓群進行科學勘探,發現其磨盤山古墓比長沙馬王堆規模要大。換句話說,自古以來河溪都是宜居宜業風水寶地,從未被世人遺棄。

  遺址位于河溪鎮東北峒河(武水)與沱江(武水支流)交匯處兩岸??脊虐l現出土磨制石斧、石刀、石球等石器,還有獸骨制作針、鑿、錐等生活器具,尚有釜、盤、罐、缽、支座等各種陶瓷。發現田螺殼文化堆積層,判斷與瀘溪浦市下灣遺址(高廟文化)處于同期。推斷當時武水處于典型亞熱帶生態,魚類、田螺、貝類等水生軟體生物豐富,繁殖迅速,兩岸山中犀、鹿、野豬、野山羊、竹鼠、山雞等野生動物時常出沒,先民過著狩獵捕漁、砍伐采摘群居生活,并把田螺及野生動物等作為主食煮熟食用??傊?,河溪史前先民生產生活文明進步與下灣一樣是走在前的。

  戰國古墓群呈多點分布,僅鳳凰筸子坪一帶就有10多處戰國漢代遺址和古墓群,張吉懷高鐵線為此而改線??脊虐l掘瀘溪、鳳凰等地戰國古墓,出土大量虎鈕錞于等楚文化文物?!短接[》卷171引《十道志》:“故老相傳,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龍京沙老師根據沅水酉水數千座戰國古墓出土東漢兩面圖紋磚文物分布情況得出一個判斷:戰國兩漢時期文化影響范圍沅水上至浦市、酉水上至里耶,再向上游考古未發現戰國兩漢時期文物。

  吉首商代遺址沿峒河和萬溶江分布,即向陽坪(州電力局)、肖家坪(大田灣區汽車城),亂巖灘(矮寨鎮加油站)等遺址,主要出土大方格紋、篦麻紋等陶瓷文物。

  武水,沅水中上游高廟文化的核心地帶,南方文明進步的一方熱土,歷史上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蠻大遷徙的目的地或中轉站。苗文化、楚文化、濮文化、秦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雜糅,潛移默化融入當地土著高廟文化傳承發展形成湘西文化。其中苗族文化是不斷遷徙傳承的文化,自戰國至秦漢時期,苗族祖先從洞庭湖沿沅水武水酉水遷徙到湘西定居至今。湘西苗族《古老話》:“沿著峒溪,理著峒河;出自瀘溪,起從辰溪;上來河溪,來到潭溪;沿河上到乾州,沿江上到吉首”。湘西文化包容兼蓄、厚重雄渾,是中華文化地域活標本。這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好的歷史詮釋,更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漢族等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發展典范。

  三

  古遺址遺跡見證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行政體制變革。

  歷史上永順、保靖土司、長官司政權和風凰長官司政權在湘西留下許多遺存。所謂土司制度,始于唐朝“羈縻制度”,成于宋朝,盛于明朝,潰于清朝代,終于20世紀初。途中,元朝又將土司改作長官司,全稱為“蠻夷長官司”。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和溪州銅柱見證了刺史、土司、長官司及改土歸流等制度。湘西境內設有永順、保靖、風凰五寨等長官司。

  元明時期建置五寨長官司,在鳳凰古城夯筑土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陽鎮筸參將進駐五寨,始建磚城,筑建城防工程。明、清沿元舊稱,為土官世襲地方政權。五代十國、宋朝,湘西地區沿襲土司制度。所謂五代十國(907—979年)是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合稱,一段國家大分裂歷史時期。史學家將中原地區之外的前蜀、后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稱之十國??低踮w構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1279年爆發崖山海戰,南宋朝廷終結。

  歷史上,宋朝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但地方行政管理體制多變,湘西南宋時期歷史文化遺存可為佐證。南宋時期,中央朝廷對地方行政管理體制進行大變革,在湘西設置過常豐、盧陽、招諭、渭陽等四縣,后改“渭陽縣”為“招諭縣”?!罢兄I縣”是遵照皇帝諭旨而建的,我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空前絕后,但歷史資料匱乏。唐朝招諭縣歷時55年,宋代置招諭縣93年,唐宋兩代設招諭縣時間加起來不過153年之久(還有張吉長《麻陽之由來》云“招諭縣”歷時三百二十九年之說)?!短茣さ乩碇尽份d:“招諭縣,屬錦州,垂拱三年(687)置?!薄杜f唐書》卷四十:“唐天寶元年(742)改錦州為盧陽郡(治所在麻陽郭公坪鄉杜莊村),治盧陽縣(麻陽)、領盧陽、招諭、渭陽、常豐四縣,垂拱三年與錦州同置。唐乾元元年(758)復錦州?!薄而P凰縣民族志》:“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改渭陽縣(鳳凰縣)為招諭縣?!薄端问贰肪戆耸耍骸疤脚d國七年,置招諭縣(隸辰州),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p>

  四

  黃絲橋古城,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城堡之一。

  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1335歲。古為屯兵之所,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

  古城堡為青石結構建筑,城墻高5.6米,厚2.9米,寬2.4米,占地2900平方米,石材采用500公斤至1噸重的石灰巖青光石,砌筑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砌漿灌縫,致使百米城墻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堡設計建設“和育門”、“實成門”、“日光門”三個城門,每座城門都是高十余米的清式風格歇山式城樓。鳳凰黃絲橋古城與唐朝武則天有淵源,武則天被選中進京之時曾在此歇腳過,古城堡里的御花園,據說是武則天當年下令所建。

  五

  鳳凰木江坪塘沖團上宋代古遺址重啟揭秘“招諭”之問。

  根據今年龍京沙老師帶領鳳凰文物團隊進行調查勘探發掘情況,初步認定團上遺址始建于宋代,廢于明末清初,與宋代“招諭”古城有較深淵源。已發現出土完整城墻斷垣400多米,南門、北門遺跡,遺址面積3萬多平方米,城堡外還發現古墓群。出土的大量板瓦碎片(官方造)及楔形磚,宋代最多,器具有碗、罐、盤、杯、執壺、雷缽等,明代可修復器較少。宋代陶瓷碗碗底內底為葵紋、蓮花紋模壓,碗內為卷草紋、蜻蜓紋圖案。經考證部分瓷器為懷化會同高椅民窯燒制。出土的陶瓷碗內底燒制“太”字代表何意有待考證。陶瓷上燒制的字一般為朝代年份、工號或窯號,比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有唐代邛窯瓷碗底“太”字瓷器。古城墻遺址還發現拱形城門“楔形火土磚”,“楔形磚”發現對古城堡具有重要意義。遺址還出土銅手鐲、銅珠以及大量動物骨骼(牛、鹿、羊、野豬等)。

  團上附近柏林村有一個自古以來就叫“招諭”的自然寨。遺址與古官道相連,附近古官道下連瀘溪浦市,上通官莊、鳳凰古城、黃絲橋古城。沈從文曾從沱江水路和古官道往返鳳凰。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在團上曾建有別墅,陳渠珍曾于此駐軍,寨中至今尚有陳渠珍種植的古茶樹古茶園。團上遺址沱江對岸屯坳井寨,近期發現明代板瓦等文物。如果進一步考證認定其為“招諭”古城遺址,可填補宋代歷史建制縣治所遺址空白。

  六

  南方長城,古代中央王朝統治南方邊遠少數民族的歷史印記。

  南方長城(South-Great Wall),又稱苗疆邊墻,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懊缃背霈F于明清時期,泛指湘黔邊區以“三山”(臘爾山、雷公山、月亮山)為中心的苗族聚居區。

  鳳凰縣苗疆邊墻構成的區域性防御體系是中國南方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齊全的明清時期軍事遺存?!懊缃厜Α蹦献曾P凰縣阿拉營鎮亭子關,貫穿鳳凰全境,北至保靖印山臺,延綿 190 余公里。苗疆邊墻各類相關遺存達1100余處,呈環狀分布于鳳凰、吉首、瀘溪、古丈、保靖、花垣六縣市,主要由邊墻、鎮城、營汛、屯堡、碉樓、古道、哨卡等構成。據文旅部門不完全統計,湘西境內現存墻體88 段,營汛遺址60 處,屯堡26處,關卡20 處,碉樓335 處, 古道19 條,古堡寨9 處,古城址2 處,城堡2 處,石碑5 通,題刻1 處,龍窯3 處。

  明清幾次大的苗民起義助推了苗疆邊墻拓展。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以臘爾山為中心爆發湖貴川(湘黔川)三省邊區苗民起義,持續長達14年,起義后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但引起明王朝對苗疆高度重視,增設三藩總督和12哨,駐兵萬人戍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筑邊墻70里,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墻300多里,天啟三年(1622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筑土墻60余里。清亁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苗民吳八月、石柳鄧、石三保、吳天半“合款”率眾發起湘西、黔東北苗民起義,參與民眾30余萬人,持續12年,此次起義促使朝廷對苗疆軍事管控升級,修復邊墻(南方長城)150余里,碉堡、哨卡1100余座,挑習屯練8000余人。

  南方長城,中國歷史上浩大的古建筑工程之一。大大小小的汛堡、碉樓、屯卡、哨臺、炮臺、關門等建筑體約1300余座,其中鳳凰縣境內800余座,主要用于屯兵、防御。特別是拉毫古堡寨,明洪武年間的軍事屯堡,中國古代軍隊屯墾制度的活標本。當時駐兵4000-5000人,最多達7000人左右。

  南方長城,國家意志的象征,明清王朝對南方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歷史印記,代表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等價值和意義。綿延曲折的“苗疆邊墻”,串起了鳳凰諸多歷史遺跡,諸如,始建于唐垂拱三年至今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唐代渭陽縣)和招諭縣遺址,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舒家塘古堡寨,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鳳凰古城,始建于明宣德年間的新茶田古軍事貿易遺址等。

  七

  乾州古城,我國古城建筑藝術瑰寶中的地標。源遠流長,古屬五溪蠻地,現為湘西州府城中城。

  古城萬溶江、天星河二水繞洲,三陸橫陳,狀如乾卦,此乃“乾州”由來。1938年,沈從文在《湘西·記乾城》:“乾城雖不大,小小石頭城卻很整齊干凈,且出了幾個近三十年來歷史上有名姓的人物?!?/p>

  古城附近新舊石器時期和夏商時期遺址,見證數千年前湘西先祖就在此過著原始社會集體群居狩獵生活。后來楚人、秦人、濮人、巴人、苗蠻大遷徙與土著先民融合,外來多元文化疊加,經濟社會活躍,水上通道驛道激活,秦漢時期成為重要碼頭和驛站。唐宋元明清時期,乾州古城因水利舟楫之便逐漸成為苗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人稱千里苗疆巨鎮?!叭煈?,八百兵房?!鼻葑鳛榍Ю锩缃?、南方長城上的重要節點,曾被視為全楚西南保障,其軍事文化功能鮮明。

  乾州古城建筑設計與黃絲橋古城、南方長城如出一轍,由青石、糯米、石灰砌筑而成。正如:“青石四角修方正,糯米石灰用秤稱。碼口搭接線縫好,千秋永固乾州城”。也有“拱極門”、“迎恩門”、“通濟門”三座城門。北城門稱拱極門,高22米,寬40.2米,整體雄偉堅固、氣勢恢宏,東門名迎恩門,南門叫通濟門。南門外還有一座月城(耳城),耳城一面臨水、三面開門,東門西門,北門與古城南門合二為一,“品”字形分布,百姓俗稱“三門開”。獨具匠心的“三門開”設計,布局科學,風格奇特,造型壯觀。用材講究,工藝精湛,建筑堅固。居民生活、商貿交通、軍事防御的功能與特定地形和諧共建共生的建筑典范,我國古城建筑中的藝術瑰寶,極具觀賞價值。正如《苗竹枝詞》:“壘石成城雉堞低,背依山嶺面二潕溪。溪山盡讓乾州好,攬轡登臨路欲迷”。

  乾州文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占地4887平方米,由明倫堂、文昌宮、大成殿、大成門、狀元橋、欞星門、崇圣詞等建筑組成,湘西古建筑群佼佼者。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人侵略中國,東北淪陷,大量難民流入湘西,國立八中遷入乾州,女部分校就在此處,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夫人勞安女士曾在女部分校就學。

  八

  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鳳凰古屬五溪楚地,地處苗疆腹地。歷史上南方邊陲和民族融合地區的軍事重鎮。

  鳳凰古城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于縣治所建設。沈從文在《鳳凰》描述:“一個好事的人,若從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一定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筸”的小點。那里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有一個小小城市”,但在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眼里卻是中國最美麗小縣城。

  作為城池鳳凰縣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城歷史可追溯到唐代修土圍城堡,北宋宋神宗開疆拓土至江南后設置經制五寨。古城堡始建于明朝,俗稱北門城樓。元明時期建置五寨長官司治所,夯筑土城。

  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清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建筑改建為磚城,筑建垣墉高厚、外聳瞻望城墻,建設四座城門城樓。

  清朝先后設置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將磚城改造成石頭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

  鳳凰石頭古城是紅色砂巖,與黃絲橋古城、乾州古城青石不同,但都是千里苗疆邊墻、南方長城堅不可摧的城池。古城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城內200多條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筑彰顯古色古香。其中,萬壽宮始建于明末清初,規模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為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筑群落。清咸豐四年(1854年)江西人楊泗在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年)大門北側建陽樓。

  古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濃烈物華天寶,人才輩出,鐘靈毓秀,名流名人燦若繁星。諸如,田心恕、陳渠珍、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等。

  九

  老衛城遺址,中原王朝管控土司、長官司的軍事城堡。

  永順老司城是湘西土著居民自治的土司治所,老衛城則為中原王朝控制土司和苗民等少數民族設置的軍事設施。始建于南宋時期,廢棄于明代早期。老衛城即崇山衛,位于花垣縣吉衛鎮西1500米處,系土城,依地勢走向筑土城,墻基寬10-14米,頂寬3米,殘高4-10米,城壕系人工挖造,所取土均用以夯筑城墻。古城近長方形,面積55萬平方米,依地勢開東(磚門樓)、西(木門樓)、南(不詳)、北(磚門樓)四門,門樓均毀。古城分設居住區、衙署區和墓葬區,建設有“洗馬池”、“跑馬場”、“荷花池”。

  老衛古城遺址,又稱夜郎坪,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夜郎坪設崇山衛,目前是湘西保存較好、面積最大的土城之一。

  新寨古窯址,一座明代早期窯址,位于老衛城東北約2公里的新寨村,窯床順山勢向西傾斜?,F場勘探與解剖情況分析,初步確定為明代早期專門燒造生活器皿青花瓷的作坊與窯場,發現碗、缽、盤、壺、罐、杯等器形700余件,器形多飾卷草、山水、動物圖案。明代龍窯發現填補了湘西州歷史上生產青花瓷的空白。老衛城遺址和新寨古窯址都是珍貴的歷史遺產,具有較高科考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

  十

  武水蘊藏于武陵山深處的遠古文化基因庫。

  有形遺跡遺存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業態并存,點多面廣,豐富多彩,堆珍疊玉,傳承久遠。湘西州是武陵山區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窗口。據不完全統計,湘西州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44處,其中全國重點14處,省級63處。全州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002處,其中武水流域瀘溪、吉首、鳳凰、花垣、保靖、古丈等縣近700余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近20個,中國傳統村落110余個,8個革命老區縣市,永順、龍山、保靖、瀘溪4縣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總體規劃。湘西州處于全國傳統村落密集分布中心,傳統村落占湖南26%,全國市州排名第四。

  沅水武水酉水古為黃金水道,南方陸地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古驛道棧道與武水相伴相隨相交。瀘溪高山坪古驛道連接沅水浦市古碼頭,直通鳳凰古城和苗疆邊墻,通過軍事要沖麒麟屯古城堡、新茶田古軍事貿易遺址,對接黔東南古驛道。

  十一

  山水傳奇的武水,文化基因遠古多樣,文化底蘊多元厚重,中國文明進步的地標符號星羅棋布。

  森林是武水恒古穿戴的綠衣綠裝,風雨雷電、冰天雪地、飛禽走獸、洪荒天災是武水的“??汀?,人類才是武水樂園的“主人”,萬古遺跡遺存就是見證者。

  自從有了人類,遠古武水生機盎然。一處處不同時代遺址遺存、一座座古城名鎮、一段段苗疆邊墻、一縷縷馥郁書香、一條條古驛道、數以千計傳統古村落古苗寨,這都是湘西先民的杰作,更是古風古韻的歷史根脈和人文精神地標符號。

  武水,最美最具鄉愁記憶的苗族、土家族原鄉群落代名詞。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