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九龍苗寨 有故事 且精彩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5年07月14日 09:34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5年07月14日 09:34

九龍苗寨 有故事 且精彩

高文化

  九龍,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古丈默戎鎮(zhèn)一個純苗山寨,多年來美好遇見念想繾綣于心,熟悉又陌生,親切而神秘,鄉(xiāng)愁亦情愫。

  建筑民俗古樸,人文歷史濃郁,溶洞懸崖發(fā)育,傳說因“九個山洞曾住九條龍”而故名,2016年入選國家傳統(tǒng)村落名錄。

  青山綠水,天生藩籬,四周被刀削般峽谷絕壁環(huán)繞,又似銅墻鐵壁。龍鼻河(巖槽河)將近乎閉環(huán)峽谷南北斷開,天生進出通道,如同龍行繞寨一個大大S灣奔騰而過。

  登高俯瞰,豁然開朗,村寨默然坐落于九龍洞下臺地,一棟挨著一棟清一色桐油刷就傳統(tǒng)黛瓦木屋、吊腳樓依山傍水就勢而建,屋連著屋,層層疊疊,緊密相連,錯落有致,彼此護佑,渾然一體,整體如同由民居搭建的“金字塔”,山水寨交相輝映,蘊涵最本真生存處世智慧。

  張吉懷高鐵穿越大山腹中于此冒泡露真容,給這塊風水寶地帶來脈動靈氣。

  500年黃梨和金彈子古樹,古寨風水地標

  黃梨古樹,挺拔巍峨,樹冠茂密直插云天,遮天蔽日百余平米,與遮蔭咫尺之外“炙烤桑拿”截然兩重天,山風習習,天生歇涼休閑集會場所。夏日村民不約而同相聚樹下納涼下棋,閑坐閑聊,神態(tài)悠閑,恬淡適意。

  金彈子古樹,曾遭遇雷擊傾倒,根部頑強橫向發(fā)展,生出新根不斷向地下深扎,盤根錯節(jié),伸出兩米多后藝術性昂首向天空伸展,厚積薄發(fā),虬枝盤旋,努力拓展空間,用枝繁葉茂、油油鮮綠訴說生命精彩。秋冬季節(jié)紅紅金彈子掛滿枝頭,似繁星點點,又如張燈結彩,泰然自若招搖喜慶吉祥和鮮艷華美。

九龍苗寨 圖片來自網絡
九龍苗寨 圖片來自網絡

  兩株古樹在村口并立相依相伴500年,宛如錚錚鐵骨衛(wèi)士魏然屹立,靜謐守望,最具人氣和魅力,旁有翠竹簇擁和村民供奉香火祈福求祥的簡易土地廟。以無限生命張力演繹著生命傳奇,看云卷云舒,賞風清月白,見證苗寨驚心動魄傳奇,聆聽土地廟前善男信女,懷揣希望訴說生活艱辛和遭遇苦痛,目睹一代又一代“趕邊邊場”青年男女甜言蜜語,海誓山盟。

  苗族自古保持自由浪漫婚戀傳統(tǒng),通過“趕邊邊場”延續(xù)自主擇偶習俗。青年男女‌‌借助趕集或傳統(tǒng)節(jié)日人群聚集,利用墟場邊、路途等半公開場景相遇相見,雙方以輕拉衣袖、假意碰撞等含蓄試探,如同古代拋繡球,雙方都來電就通過“討糖”等隱喻行為傳遞表達情感,然后相互邀約好友閨蜜三五結伴,在古樹森林下或河灘庫塘邊席地而坐,說古道今,引吭對歌,談情說愛,傾訴衷腸。

  巖槽河兩岸竹筒水車群,夏日靚麗風景

  湘西峽谷溪河蜿蜒密布,勤勞智慧先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溪吃溪,通過砌坎壘堤墾荒造田,選取水流稍急地段,臨時用石頭和木樁攔溪筑滾水壩,壩與河岸形成上寬下窄的倒八字形喇叭導水渠,如同微型都江堰,在導水渠最窄水流最急處架起一個或多個竹筒車,水車被急流沖刷吱吱嘎嘎轉動,綁在筒車上竹筒急流中取水,隨筒車轉動至頂后,又將取水傾瀉,就這樣周而復始,將低處溪水提升岸上農田或水溝進行灌溉。水車聲、取倒水聲、流水聲及河風聲共同演奏著天籟田園之歌,聲聲入耳,直抵心田。

  水車,文獻記載,大約東漢時期作為灌溉工具出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水動力發(fā)明的提水抽水機械,農耕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竹筒水車,湘西山區(qū)先民立足田地高于溪河實際,因地制宜借助水動力自制園形竹筒水車取水灌溉。農耕時代,甚至電氣化程度偏低的上個世紀,竹筒水車乃湘西鄉(xiāng)村灌溉抗旱主打水利實施之一。尤其是干旱年景,百姓自主自力抗旱,家家戶戶自制竹筒水車架滿溪河兩岸,日夜旋轉不停,源源不斷提升河水灌溉。

  九龍所在巖槽河仿佛竹筒水車走廊,數以百計水車曾一排排一簇簇布滿兩岸,S型九龍灘兩岸水車三五成群集結集中抗旱保苗,亦是夏日里獨特風景。

  如今鄉(xiāng)村普遍使用電力排灌,竹筒水車漸漸退出舞臺,部分水車已轉場旅游景區(qū),不再灌溉農田,扮演傳統(tǒng)水文化實證,承載滿滿鄉(xiāng)愁記憶,滿足游客獵奇研學體驗。‌‌

  九龍洞巖葬遺存,見證夜郎古國神秘葬俗

  九龍洞,隱秘美麗,離奇?zhèn)魃,傳說有一叫梨翠山女子裊裊婷婷,如花似玉,遠近聞名,眾多神俠君子紛沓而來求親,其中丫角山和呂洞山兩位大神為爭娶梨翠山而結怨,反目成仇。一天,丫角山奪走呂洞山財寶后,被呂追趕至齊天坡上,雙方打斗中,丫刺傷呂后匆忙離開時掉落九顆寶珠形成九個洞,常年流水不斷。

  九個洞中最大者,位于懸崖半山腰200米高處,與地下陰河相通,雨季多級瀑布從洞中飛流而瀉,壯觀美麗。巖石坍塌形成的天然半圓形洞口猶如一張血盆大嘴,又叫“谷壩巴崇”,即“死人住的洞”,與對面山懸崖上“金蛙巖”隔河相望相守!鞍统纭碑數胤窖灾咐先,這里專指死亡老人。當地村民忌諱去山洞,即便上山砍柴打獵都繞道而行,傳說洞內盤踞長達百米妖龍日夜守護著亡靈,每隔120年顯靈一次,顯靈時若有人目睹,必遭不測。

  1985年古丈縣文化局進行保護性考古挖掘,發(fā)現山洞最顯眼處顯露諸多木質棺材,坐西北,朝東南,呈一字排列,非常詭異,既沒深埋又不見碑文,有的顯露,有的埋在土里,有的半埋半露。棺木由百年楠木鑿空而成,長2.1米以上,寬約一米,重達千斤,洞中干燥導致千年木棺保存完好。考古打開其中一口棺木,棺內除了一具骨架,尚有一件古代冷兵器時代陪葬刀,長70厘米,寬約5厘米,推測墓主為習武之人,后來送省檢測分析系800年前遺存。我國諸多少數民族信奉人類祖先都是從山洞中走出來的,把死人葬到祖先居住過的洞穴即可再生,又能緬懷穴居時代祖先。

  這里棺木葬法奇特,既非本土傳統(tǒng)土葬,洞里本無土都是巖石,顯然棺材上埋土是從外運進的;亦不屬于湘西及西南地區(qū)濱臨江河古崖葬(懸棺葬)。后來經多方考證為貴州仡佬族、廣西古代駱民族(壯族先驅)等少數民族巖洞葬。九龍洞神秘墓主為仡佬族先民,一群夜郎國后人。所謂巖洞葬,選擇寨邊最高處天然巖洞、巖廈或人工鑿就壁洞作墓地, 放置離世老人棺木但不封閉洞口,讓逝人靈魂守望護佑子孫后代,彰顯仡佬族先祖尊崇生命智慧。巖洞葬與懸棺葬類似,但最大不同棺材上需覆蓋一層薄土,且注重血緣關系,同姓家族群葬地,常常安葬多具棺木。

  專家實地走訪,九龍寨祖祖輩輩從沒傳承把棺木葬于山洞習俗,苗家也沒有前往山洞祭祀遺訓,至今沒人去祭拜過,說明苗族先輩安營扎寨前這些棺木就已存在。由此推斷800年前,甚至更早,這里曾生活過另一支神秘民族,后來因某種不為人知突發(fā)事件神秘消失,或許這支夜郎國后人與后來遷徙過來苗族通婚融合,風俗習慣漸漸被苗族同化,或許全族滅絕,或許遷徙。

  仡佬族擁有過輝煌歷史,古代夜郎國主體民族,稱之“僚人”。目前全國仡佬族達70多萬人,主要聚居貴州等地。神秘夜郎古國首次出現于戰(zhàn)國時期史料,夏商時期屬百濮地,西漢以前,史料對夜郎國幾乎沒有只言片語記載。“楚鼢冒始啟濮(《國語·鄭語》)”“濮在楚西南(《史記正義》)”!度A陽國志·南中志》記載楚襄王(公元前298~262年)派兵征討“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公元前122年,漢武帝使者來到夜郎國,夜郎國君問了句自負自大話“漢孰與我大”而千古留名,由此那個喻指狂妄無知成語應運而生。公元前110年(開封元年),西漢平定南越,漢武帝封夜郎侯為夜郎王。現在看來夜郎王還真有點“背鍋”,其疆域領地范圍并不小,當時橫跨今湖南湘西、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比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要大。夜郎先民不僅與仡佬族密切相關,還與彝族、越南、柬埔寨等源遠流長。夜郎滅亡后,部分族群就近向周邊分散遷徙,部分族群遠遷中南半島越南、柬埔寨等地。

九龍精武館表演苗家“八合拳”
九龍精武館表演苗家“八合拳”

  湘西屬于就近分散遷徙目的地之一,花垣吉衛(wèi)鎮(zhèn)夜郎坪村流傳夜郎傳說,原苗語稱“臘乙”坪,漢語意譯為“乙臘”,苗、漢語法互為倒裝,“乙臘”與“夜郎”諧音,臘乙坪漢語稱謂“夜郎坪”,國內唯一以夜郎命名古地名,早在隋唐就已存在。2016年臘乙與下水并村時改為“夜郎坪村”,花垣最大純苗寨村。

  李白等文人騷客對夜郎念茲在茲,“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清末民國初期苗族抗捐罷稅首領龍廷久出生地

  一代英豪1866年(清同治5年)出生于古丈西英鄉(xiāng)九龍寨(今默戎鎮(zhèn)九龍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傳說其母在寨后洞中避雨時看見九條金龍翻滾騰躍,不久便生下他。從小喜愛武藝,剛滿6歲就隨父親龍朝用學苗拳,苦練“黃豆樁”,操習“援手”。年少便表現出英勇無畏過人膽識和為人仁愛正直俠義性格,常常伸張正義,打抱不平,熱心幫助村民調處紛爭,與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老少和三班。苗寨百姓都以為是個有出息的好苗子,大家紛紛解囊相助籌集200兩銀子,送其到四川峨眉山拜師學藝。龍不負眾望,潛心研習精通拳術,尤其擅長神鞭和飛刀,練就一身過硬功夫。鞭長一丈二余,粗若小兒手臂,使將起來,虎虎生風,只見鞭影,不見人形,攻敵于丈外,數十壯漢難以近身。

  一代拳師融合峨眉派和武當派拳技精髓獨創(chuàng)“八合拳”,將苗拳發(fā)揚光大。即在苗家“四合拳”基礎上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自成一體“八合拳”,即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四合),以及眼與手合、手與足合、膝與肘合、肩與胯合(外四合)。八合拳講究實戰(zhàn)技巧,注重禮示、花架子、粘功和策手套路,蘊涵“陰陽平衡”古老哲理。禮示即禮節(jié),花架子為公開操習套路,粘功乃基本功,策手在于套路內外合一,運用自如。2012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峨眉山歸來就在九龍開壇授徒,召集周邊苗寨年輕苗民組建武術隊,農閑時集體教授“八合拳”,苗鄉(xiāng)一時刮起尚武之風。加之為人豪爽仗義,其威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聲名鵲起。

  1917年,天下不太平,正值軍閥混戰(zhàn),天災人禍共患,民不聊生,湘西又遭受水旱災,農民大幅度減產減收,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國古丈政府對此熟視無睹,不施行賑災救助,卻草菅人命,變本加厲加征“豬頭稅”“牛頭稅”“田谷捐”“月月捐”等苛重賦稅,甚至連賣個雞蛋也征稅。苛捐雜稅猛于虎,縣署稅吏坐鎮(zhèn)龍鼻嘴墟場征稅(今默戎),欺行霸市,逢集必收,引起趕集苗民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一天,稅官盛氣凌人粗暴收稅引起公憤,桐木寨龍林珠忍無可忍、挺身而出將其暴打一頓,在場民眾無不拍手稱贊,也點燃古丈苗民抗捐罷稅斗爭導火索。消息迅速傳到龍廷久耳中,他立馬趕到現場壯膽助威,并說:“打得好!若有人問罪,就說是我指使的”。隨即當眾宣布:“從今天起,我們苗家拒繳賦稅,再不服古丈管了”。消息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傳十十傳百,迅速擴散到58個苗寨。

  龍廷久揭竿而起,苗民一呼百應,迅速組建“教團子”傳授武藝,訓練苗民隊伍,成立苗堂軍事組織,九龍寨設總團,58個苗寨設分團;另一方面著手制造槍炮,為苗民裝備自制土槍(俗稱“硬槍”)和土炮(別稱“抬炮”),其中土炮口徑如碗口,兩人抬,一次裝鐵砂一撮,架木架射擊,殺傷力不小。

湘西竹筒水車 圖片來自網絡
湘西竹筒水車 圖片來自網絡

  1918年,周邊四縣58寨2萬多苗民齊聚九龍舉行合堂活動,3天3夜,推舉龍為“大師傅”,確立抗捐罷稅和自衛(wèi)反匪宗旨,響亮提出“反過朝廷、硬過衙門”,號召“苗族的事苗族自己管”。為掩人耳目,借機重修九龍洞廟,塑玉皇大帝金身,秘密將武器藏匿于廟頂。合堂當天,盛況空前,龍率眾舉行抬玉皇大帝神像繞寨和踩橋活動,50口大灶煮飯炒菜,表演舞獅耍龍、刀棒拳歌等,熱鬧非凡。事后,龍全面掌控統(tǒng)管58寨日常事務,苗民統(tǒng)一抗捐罷稅,停止繳納賦稅,一浪高過一浪,老百姓大小事不再找縣政府,紛紛找龍?zhí)幚怼R幌伦,九龍成苗族政治文化中心,龍宅門庭若市,宛若“苗王”府。連周邊李家寨、丫角山等漢族寨子也加入苗堂,聲勢日益壯大。

  官府對此大傷腦筋,因兵力不足未進行平叛鎮(zhèn)壓,后來派龍從云前去焚毀九龍洞廟,途中龍突發(fā)疾病病逝,民間流傳是菩薩顯靈,這樣適得其反幫了倒忙,苗民士氣高漲,一段時間,58個苗寨成無人敢管獨立王國。

  1920年,民國古丈知事劉同方請求省政府派兵平叛,省府應允派出一團兵力。傳說龍乃土地菩薩轉世,神出鬼沒,其生日農歷二月初二,正是土地菩薩誕辰日。每年二月初二都大擺宴席慶生,聚會難免會放松警惕,圍剿破防最佳時機。被官府收買的龍廷久河蓬危姓老庚,二月初一帶酒肉提前來慶生,并趁其不備機破壞槍械,次日黎明,老庚乘機潛逃。早晨吃飯時,龍才發(fā)現老庚失蹤,又發(fā)現官兵來襲,急忙敲響廟里大鐘,召集指揮苗民反擊。當日馮少陵團長率領隊伍從三個方向圍攻屠寨,遭遇苗民“抬炮隊”與“神鞭隊”頑強抵抗,傷亡慘重,三小時未攻入苗寨。無奈之下,改用火攻焚燒龍宅及周邊大部分民居,部分苗民忙于救火而分散抵抗,官兵乘機攻入寨內,四處搶奪豬牛、苗布等財物。隨后強迫苗民搬柴焚燒九龍洞廟,引發(fā)廟中藏匿武器火藥爆炸,火光沖天,爆炸聲不止,整個苗寨與廟宇毀于一旦,據說燒了三日三夜。龍攜神鞭和硬槍帶領眾苗民倉促迎戰(zhàn),沖鋒陷陣,揮鞭將一搶奪老婆婆財物官兵擊倒,隨之眾多官兵圍上來,左腿被官兵開槍擊傷,忍痛藏身巖殼邊,因佩槍被損,只能用神鞭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被捕。為防苗民營救,官兵隨之將其押至九龍灘槍殺,并把首級裝于豬籠,懸掛縣城示眾以震懾苗民,享年48歲。

  歷史終成塵煙,這場歷時3年苗民抗捐罷稅斗爭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龍的田產被充公,家人徒弟隱姓埋名,四處逃亡。但植根于苗家血脈中抗爭不屈血性得以張揚,龍廷久率苗民抗拒暴政、維護民族生存與尊嚴的悲壯英雄故事被百姓傳頌,在湘西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一筆。

  九龍精武館自1986年成立以來,將龍廷久所創(chuàng)“八合拳”傳習發(fā)揚,培養(yǎng)了數以千計武術愛好者,經常參加省內外散打、民族武術比賽和大型民族活動,斬獲多項榮譽。八合拳作為傳統(tǒng)武術競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湘西傳承推廣,不斷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和強身健體。

  新時代民族對抗成為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凝聚成踐行中國式現代化強大合力,幸福美好生活成為苗寨現實。

  地質遺跡見證8億年遠古地球傳奇

  穿越億萬年時光隧道,滄海桑田,塵封在九龍古老地層中古生物化石、溶洞斷崖、褶皺構造、臺地峽谷、溪河瀑布等地質遺跡,蘊涵著豐富地球地質運動變化信息,宛若遠古文字密碼,揭示九龍這片土地地質故事。

500年黃梨古樹 圖片來自網絡
500年黃梨古樹 圖片來自網絡

  九龍位于湘西弧形帚狀構造南部,古丈~吉首深大斷裂帶附近,古丈復式背斜軸心轉折拐點端一小背斜東南翼,北東向丫角山~曹家~張家坪斷層延伸至東北部。帚狀構造帶處于新華夏系多字型構造第三隆起帶上,華南板塊(古揚子準臺地)之揚子褶皺帶東側。湘西距今5.42~4.1億年早古生代地層古生物化石組合、巖性結構、沉積礦床及古地理地質環(huán)境分析,古沉積環(huán)境指向熱帶干旱海洋氣候。換句話說,遠古湘西曾處于海洋懷抱,歷經億萬年華南板塊擴張、擠壓、旋轉、抬升、漂移,跨越萬里逐漸隆起成陸地,從南半球赤道附近漂移“移民”到現在北緯29°位置。

  苗寨及周邊從古到新有序出露石灰?guī)r和紅層地層,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具體出露距今8~6.85億年前寒武紀震旦系南沱組、陡山沱組、燈影組地層。南沱組為灰黃綠色厚層石英長石砂巖、砂礫巖及含礫粉砂巖、塊狀冰漬巖層,不具層理。陡山沱組為滯流靜水環(huán)境下沉積的泥質灰?guī)r、薄層炭質頁巖、黑灰色硅質磷塊巖,富含磷礦、錳礦,花垣錳礦、古丈爛泥田錳礦、古丈磷礦產于此地層。燈影組(留茶坡組)為干燥潮滯帶環(huán)境下沉積的薄、中厚層灰黑、淺灰色致密堅硬硅質巖,底部為灰黑色薄~中層含黃鐵礦石英粉晶白云巖、黑色炭質板巖。

  出露距今5.4~4.85億年寒武系清虛洞組、牛蹄塘組、石牌(杷榔)組地層,屬淺海臺地相沉積。清虛洞組為灰黑色薄至中厚層泥晶含炭質泥質灰?guī)r、白云巖。牛蹄塘組為灰黑色含釩薄層炭質硅質頁巖、局部夾硅結核,伴生鎳、鉬、銀、鈷等金屬礦物質,苗寨境內產釩礦、石煤。石牌組為青灰色、灰綠色薄中層紋理狀、條帶狀頁巖、泥晶灰?guī)r。此外,寒武系地層巖性及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意義非凡;ㄔ疟獭⒐耪珊湎抵猩辖y(tǒng)地層剖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評定為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即“排碧階”和“古丈階”兩個“金釘子”剖面。其中,湘西清虛洞組、牛蹄塘組、石牌(杷榔)組地層中厚層灰?guī)r和白云巖受地下深處巖漿活動影響,成礦賦聚性強,湘西鉛鋅礦、汞礦(辰砂)、重晶石等熱液型礦床均產于上述地層。

  東南部及周邊出露距今1.45~0.66億年白堊系欄垅組、石門組、東井組等紅色地層。

  九龍,靜嫻毓秀,鄉(xiāng)愁家園

  山清水秀,幽雅恬靜,如詩如畫,民俗古樸,宜居宜業(yè)宜游和美。苗王故里,人杰地靈,崇武尚武。奇特巖葬,夜郎古國遺存,玄奧神秘,見證人類遷徙步履不止。8億年遠古地質傳奇成就資源稟賦,滋潤孕育著一代代苗家兒女。

  走進苗寨,美好鄉(xiāng)愁歷歷在目,歲月痕跡和人間煙火刻進一家一戶,一磚一墻,一石一瓦,一草一木。青石板路巷宛若盤根錯節(jié)蜘蛛網,聯通家家戶戶,四通八達。如州文聯主席向午平所述:“村中之路,多鋪有青石板,曲折蜿蜒,從一條主道開始,分叉到這家的門口,又延伸到那一家的階檐,如一張葉片上不規(guī)則的脈管”。除了雞鳴犬叫和空中鳥語外,遠離喧囂,交通便利,云淡風輕,溪河悠悠,森林蔥郁,處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場景。

  置身苗寨,用腳步丈量這片神奇土地,順著石板路,讓心情在七彎八拐“八卦陣”中穿行放飛,東走走,西看看,穿越時空觸摸歲月印記;用情貼近百姓生活,走戶串門嘮嗑,與相遇行人招呼,旁觀習武之人操練,古樹下看下棋,聽村民閑聊,飽覽苗家原生態(tài)民風;用心感悟厚重人文氣息,與古宅古樹對眼,凝視龍廷久祖宅,追尋聆聽過往故事;用眼觀賞山水寨美景,怡然自樂,震撼心靈,眼界大開;不知不覺心靈皈依,心情放飛,心結打開,閑暇愜意,流連忘返。

  往昔已展千重錦,明朝更進百尺竿。

  新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九龍新篇章建設步伐行而不輟,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助推苗寨嬗變提升,綠色發(fā)展擁有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