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大峽谷——騰龍洞 驚世地質(zhì)傳奇
高文化
一
恩施,遺世秘境。
億萬年地球造山運動天崩地裂鑄就其體魄,大峽谷—騰龍洞增添其龍盤虎踞貴氣,清江賦予其固若金湯生氣,全球意義地質(zhì)遺跡景觀,美學辨識度極高,絢麗多姿,中國山水典型代表,倍受國內(nèi)外游人青睞,在湖北享有“小西藏”“香格里拉”美譽,被美國CNN評為“中國最美仙境”。
百聞不如一見,本人有幸隨恩施州地質(zhì)公園管理局譚志雄局長、利川市自然保護地服務中心朱啟學主任等前往現(xiàn)場考察學習,感同身受,感嘆大自然特別恩賜眷戀恩施。
游山、觀水、康養(yǎng)、悠氧、避暑、休閑、探險、騎行、徒步、自駕、農(nóng)旅、科考、研學好去處。
“世界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人與生物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世界影響力旗艦品牌。
今年3月2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第219次會議正式批準恩施大峽谷—騰龍洞地質(zhì)公園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意味著其地質(zhì)遺跡具有全球?qū)Ρ纫饬x和景觀價值。
恩施山因水而靈,水因山而美,山如聲樂,粗獷豪放,水似野性,放蕩不羈,交響變奏,雄渾高亢,強勁脈動,浪漫沉醉。這里山石水用特有形體語言傳遞神秘地質(zhì)文化信息,演繹山水之歌,記述人文地質(zhì)故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蟄伏武陵山腹地深處,行邁靡靡,驟然風起,姍姍來遲,終于掀起神秘蓋頭驚艷世界。
武陵山、巫山、齊躍山(七曜山)在這片神秘土地上演“三國演義”,階梯狀巖溶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局地斷陷多級夷面與峽谷斷陷盆地相間,形成“川湘凹陷”型地質(zhì)構(gòu)造。
整體地形山勢北部、西北部及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部傾斜降低。群山巍峨,峰凝疊翠,溝壑縱橫,青流環(huán)山,溪河順山勢呈幅射狀奔向四面八方,天然屏障與關隘四塞共生,歷為楚蜀屏障、軍事重地。
碳酸鹽巖地層(石灰?guī)r、白云巖)出露占全州總面積54.4%,其中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巖地層岀露范圍最廣,產(chǎn)狀整體平緩,山脈走勢與大規(guī)模古褶皺走向一致,致使4個不同海撥水平巖溶洞穴強烈發(fā)育。巖溶發(fā)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峰叢、洼地等比比皆是。
大峽谷、騰龍洞、云龍河地縫、團堡天坑群、梭布埡石林、龍船水鄉(xiāng)、伏流等地質(zhì)景觀單元,如同一顆顆寶石鑲嵌于綠色海洋。
這些全球罕見重要地質(zhì)遺跡比較完整生動記錄距今8億年前元古宙震旦紀(埃迪卡拉紀)以來海、陸相沉積作用、環(huán)境變遷、造山運動過程,尤其是青藏高原隆升以來,武陵山區(qū)喀斯特地貌和水文地質(zhì)多期完整演化序列,具有國際地學價值和全球?qū)Ρ纫饬x。地質(zhì)科研、科普、研學旅游的天然課堂,喀斯特地質(zhì)地貌研究和環(huán)境教育天然實驗室。
二
恩施這部萬卷遠古地質(zhì)“無字天書”,穿越8億年時光隧道,非同凡響。
著名地質(zhì)學家萊伊爾說解開“現(xiàn)在”的謎題,要使用“過去”做鑰匙。
46億年地球漫長演化歷史,波瀾壯闊,滄海桑田,蘊含諸多動人心魄、鮮為人知的地質(zhì)傳奇,耐人尋味、津津樂道的壯麗史詩。
這些天知、地知、巖石知、化石知故事,驚天動地超乎想象,有著恐懼驚悚似災難大片,無數(shù)遠古密碼秘境,太多未解之謎和奧秘……
億萬年地球史沉淀于地層巖石,這里任何一塊石頭化石都飽受億年滄桑,有著各自不同身世命運。石頭化石雖不能直接發(fā)聲,但如同錄音帶和光碟一樣能保存地球遠古運動足跡和光陰。
塵封在這片地層中遠古巖性、礦物礦床、斷裂褶皺、峽谷地縫,洞穴暗河、天坑漏斗、洼地盆地、巖柱峰叢、石林石筍、鐘乳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zhì)遺跡,成為天書“象形文字”和遠古信使,向世人默默述說著遠古過往。
這些地質(zhì)遺跡就是一部恩施8億年地質(zhì)演化教科書,其系統(tǒng)性、典型性、優(yōu)美性、完整性、科學性具全球?qū)Ρ刃。如同建始直立人,巴東楠木園、唐崖土司城、里耶秦簡等文化遺址遺存一樣,忠實記錄著億萬年地理氣候與古生物演變歷史,見證遭遇板塊漂移和造山構(gòu)造運動“魔鬼”般煉獄折騰,粉碎性“骨折”,石崩地裂,衍生礦產(chǎn)資源稟賦,水以柔克石巖溶“魔力”以及夷平面、剝蝕、沖蝕等風化自然力交叉侵蝕。還原這片鑿刻涅槃、延宕而出“骨感”“厚重感”十足的峽谷、石林、絕壁、瀑布、地縫等“美麗傷痕”,以及獨具“美感”“神秘感”的洞穴山峰宮廳、石筍鐘乳石、伏流陰河、天坑洼地等地質(zhì)遺跡成因過程。
通過對話地層石頭找尋地球歷史,解密遠古從南半球赤道附近海洋歷經(jīng)數(shù)億年板塊萬里漂移來到北半球北緯30°位置和“美麗傷痕”脫胎蛻變涅槃“真相”,演繹億萬年清江地質(zhì)傳奇,一窺恩施遠古前世今生。
恩施處于距今2.5億年中生代以來形成的新華夏系巨型多字型構(gòu)造,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中觀位于揚子準臺地(華南板塊)之揚子褶皺帶東側(cè),即武陵陷褶朿,云貴高原東北邊緣第二臺階。
板塊飄移與地球構(gòu)造運動研究分析,古揚子準臺地自距今8億年前寒武紀震旦世至三疊紀中期都處于穩(wěn)定地臺區(qū)海相沉積環(huán)境,直至距今2.37億年中三疊世末期被抬升陸地。武陵山所在揚子準地臺擁有億萬年“移民流浪”板塊飄移史,漂移中地臺自身先后發(fā)生武陵(距今11—10億年)、加里東(距今5.7—4億年)、印支(距今2.5億年)、燕山(距今1.3—0.7億年)、喜馬拉雅(距今6500萬年年)等多次構(gòu)造旋回運動,同時伴隨逆時針旋轉(zhuǎn),由海相地槽漸變古揚子準臺地(江南古陸)。
板塊漂移和火山活動建造下,武陵山區(qū)持續(xù)遭受深海優(yōu)地槽和冒地槽沉積。研究發(fā)現(xiàn)距今5.4—4.1億年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華南板塊(古揚子準臺地)處于同一構(gòu)造沉積演化階段,恩施位于板塊邊緣斷陷盆地,且彼時在南半球赤道附近。距今1.3—0.7億年燕山造山運動致使強烈褶皺斷裂,尤其是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俯沖歐亞板塊致使云貴高原再次快速隆升,造成大規(guī)模褶皺、隆起、斷裂、巖漿侵入等。距今6000萬年古近紀初,地殼運動相對穩(wěn)定,地表形成高大巖溶丘陵臺地與溶蝕洼地槽谷等,并遭遇風化剝蝕溶蝕,形成集溶蝕盆地、槽谷河道、峽谷高山于一地地貌景觀。
三
清江,出神入化巖溶地質(zhì)地貌傳奇始作俑者。
清江,古稱“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而故名“清江”。長江湖北段笫二大支流,恩施母親河,源自利川齊躍山(七曜山),流經(jīng)7縣市,于宜都陸城匯入長江。
自古以來,滋潤養(yǎng)育千千萬萬恩施兒女,成就文人墨客的詩與遠方。
素有“八百里清江畫廊”之稱,“三明三暗”景觀唯清江獨有,即3次進入地下伏流,3次出露奔流。具體從騰龍洞落水洞入口變成地下伏流,直至觀彩峽處變成地表河流,流徑觀彩峽又繼續(xù)潛入地下變伏流,直到黑洞奔流而出,涌出地表,完成地下潛伏使命,成為江波翻滾、雪浪飛濺明流奔向長江。
清江億萬年來情定騰龍洞,用洪荒之力采用明暗手法,大刀闊斧、巧奪天工對其河流河道“三易其稿”終修正果,“臥龍吞江”乃其神來之筆。
先后經(jīng)過古河床、旱洞主流時代,最終選擇落水洞重新變伏流,地下深處潛流16.8公里,直到觀彩峽、黑洞冒頭變明河。
距今200—180萬年第四紀早中期,地表水與地下水聯(lián)結(jié)聯(lián)通形成清江等流域水系,騰龍洞溶洞系統(tǒng)雛形期地下水通道形成,河流最初沿著今天騰龍洞停車場—長槽—張家峽古河道路線走向。
距今50—30萬年,隨著地殼運動大范圍間歇性抬升,清江流域降雨量變小,水位下降,河流不得不下移選擇穿越旱洞,憑著強大水流沖擊力,將洞穴全線貫通。
大約30萬年前,又遭遇一次較大地質(zhì)運動,旱洞河道巖壁受巖層節(jié)理裂隙和水溶蝕作用影響,巖柱逐漸與巖璧巖體分離,重力及水流沖刷持續(xù)作用,崩塌、塌頂接二連三,大面積塌方堆積如山,如洞內(nèi)妖霧山,局部崩陷崩頂形成天坑,支洞岔洞連成嶂谷或穿洞(三道龍門),固若金湯的旱洞伏流系統(tǒng)開始搖搖欲墜。
據(jù)地質(zhì)考證,大約22.9萬年前,清江河不得不再次改道,從地勢更低落水洞另辟蹊徑,沖擊穿山地下深處形成伏流,即今天清江河道走向。
利川何端鏞猜想,或許清江流經(jīng)長槽古河道河床與流經(jīng)旱洞屬同一時期2條支流,且匯合于張家峽。
筆者還有一種大膽推測,或許古河道河床、旱洞及伏流屬同一時期3條支流,隨著地殼不斷抬升,水位下降,最終歸于伏流。
大峽谷石柱式峰林、云龍河地縫、團堡天坑群、梭布埡石林等都是其大手筆杰作。
恩施,還是湘西母親河酉水發(fā)源地之一,水同源,山同脈,同屬武陵山區(qū)。酉水,沅水最大一級支流,發(fā)源地有南北二源。北源為主干流,發(fā)源大靈山脈西北側(cè)宣恩沙道溝鎮(zhèn)酉源山,往南蜿蜒迂回于宣恩、來鳳,湘西龍山、重慶酉陽、秀山,至秀山石堤鎮(zhèn)與南源秀山河匯合,其中56公里為湘、鄂、渝省交界線。南北二源匯合后,經(jīng)保靖清水坪鎮(zhèn)大橋村進入湘西境內(nèi),流經(jīng)龍山、保靖、古丈、永順,從鳳灘水庫大壩出州,于懷化沅陵張飛廟注入沅水。
四
恩施大峽谷,大自然宏偉創(chuàng)造之一,最具核心競爭力地標。
八百里清江畫廊最壯麗精美峽谷段,西南巖溶地區(qū)最具代表性地貌單元縮影,專家稱其景觀顏值、多樣性、稀缺性、密集性與美國科羅拉多峽谷難分伯仲。
峽谷河流、斷崖絕壁、峰叢洼地、石林石柱、溶洞陰河、滑坡崩塌、飛瀑流泉等地質(zhì)景觀類型一應俱全。因絕壁、獨峰、地縫雄奇壯美而著稱,萬米絕壁畫廊,千丈飛瀑直瀉,百座獨峰矗立,十里深壑地縫幽絕,“地球最美麗的裂縫”之云龍河地縫(嶂谷),古樸清幽“世外桃源”鹿苑坪峽谷,“人類與災害共存”的沐撫、馬者大斜坡、大滑坡地質(zhì)災害群,不同海拔巖溶臺地臺面隨處可見峰叢洼地,有如神跡,仿佛沈從文所言“別一個國度”,猶如懸圃世界,云中桃花源,天上人間。
七星寨石柱式峰林,海拔1618米,3平方公里,初步統(tǒng)計石灰?guī)r石峰石柱百余座,直徑7—195米,高20—285米,整體地貌類似世界地質(zhì)公園、世界自然遺產(chǎn)張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巖峰林。不同之處,張家界峰林地層為距今4.2—3.6億年泥盆系紅色砂巖地層,而七星寨為距今2.5—2億年三疊系嘉陵江組薄至中厚層灰?guī)r,厚度數(shù)十厘米至1米不等,產(chǎn)狀平緩,近似水平,猶如一塊塊巖石堆疊起千層狀石柱。
世界著名巖溶地貌學家巴拉斯考察恩施大峽谷后,比較分析判斷:石柱式峰林,全球唯恩施獨有喀斯特地貌類型。
其中大小龍門石柱峰林,絕壁(前山、馬寨)、一線天、一炷香等景觀密布。沐撫大小龍門獨峰達百余座,其中高200米以上獨峰30余座,可謂鬼斧神工,舉世無雙,嘆為觀止。
一炷香,大峽谷最吸眼球地標,網(wǎng)紅打卡地。一根巨石柱傲立群峰間,形似一炷香,接天連地。近距離凝望,感受空間一股神秘力量彌漫涌動。那怕只是匆匆一瞥,也會令人折服攝魂。巨型石柱與百余座群峰、絕壁懸崖交相輝映,還有原始次生林共同構(gòu)成一幅幅壯美畫卷。
云龍河地縫(嶂谷),又稱“十里百丈絕璧”。身臨其境,猶如走進水天地相接幽藍秘境,接地氣,感受地球呼吸,窺天象,體悟陽光雨露,聽水聲,領悟大地傳情。
平面“之”字形展布,立體橫截面,近乎垂直大斷崖絕壁,上下如刀切書頁垂直、“U”字形斷面,較常規(guī)“V”字形斷面更具稀缺性、獨特性。全長7.5km,平均落差深達75m,最窄12m,最寬150m。自谷底向上至谷坡、谷頂出露距今3—2.5億年二疊紀碎屑巖、碳酸鹽巖(灰?guī)r)和距今2.5—2億年三疊紀碳酸鹽巖。地縫最早形成于距今7000—300萬年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由地表山地抬升導致X型共軛節(jié)理、追蹤張開裂隙發(fā)育,后期風化、溶蝕、沖蝕、坍塌不斷加劇,形成巖溶洞穴、暗河、天窗、漏斗,最后全面坍塌形成今天模樣。換句話說,地縫前身就是洞穴、暗河系統(tǒng)。
瀑布密集分布于大峽谷左岸懸崖絕壁上,地縫頂部三疊紀灰?guī)r巖溶裂隙水及地表水下滲過程中被二疊紀含煤地層(隔水層)阻隔而沿崖璧溢出所致,諸如,沐撫、云龍、黃龍、彩虹等大瀑布。滔滔瀑布飛流直下,彩虹變幻莫測,潺潺流水清澈見底,一道道靚麗風景。
鹿苑坪峽谷,海拔1700米以上,重直落差500多米,位于大峽谷沐撫段上游中間河流域一處臺地上。谷中尚有切割極深嶂谷、隘谷(又稱玄鹿地縫),懸崖陡壁與奇特山峰組合地貌單元,縫中峽,峽中縫,水體景觀強烈發(fā)育,眾多瀑布水潭迭生相連,濺玉飛雪,瀑聲回蕩。
龍橋暗河,又叫板橋地下河,發(fā)育于下三疊系灰?guī)r地層中。目前我國已探明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超大地下河系統(tǒng)之一,世界最長暗河,長達50公里。暗河始于重慶奉節(jié),自北向南而下,沿途穿越長江與清江分水嶺山脈,流入大峽谷板橋段,形成清江支流云龍河。流徑地域天坑、豎井等巖溶水文地質(zhì)地貌單元發(fā)育,與近在咫尺重慶奉節(jié)地縫水文巖溶系統(tǒng)淵源流長。
五
地質(zhì)奇觀騰龍洞,清江扛鼎之作。
每一處地質(zhì)遺跡都有清江匠心獨運,每一個景觀細節(jié)都是清江鬼斧神工,恰到好處。
溫柔嫵媚、奔騰不息的清江不斷侵蝕沖刷巖層形成巨大巖溶洞穴系統(tǒng)。洞壁深深線狀水蝕波紋,一層又一層,強大動能伏流持續(xù)沖蝕留痕,宛如“象形文字”,記載滄海桑田變遷中一次次渡劫,顯示“巨龍”清江落筆沖石洪荒之力。有學者認為遠古時期清江流域降水量徑流量超乎想象,遠比當今大得多,完全具備創(chuàng)造騰龍洞潛能。
騰龍洞,我國已探明最大溶洞,世界已探明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容積總量居世界第一,中國旅游洞穴之極品,世界特級洞穴之一,享有“中國最美洞穴”“亞洲第一洞”“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等諸多光環(huán)。古稱干洞,硝洞。清光緒《利川縣志》記載:“干洞有硝。光緒十年(1884年),有采硝者十余人,秉燭而入數(shù)十里,懼而返”。
洞穴群系統(tǒng)由旱洞、水洞洞穴系統(tǒng)及古河道河床組成,龐大復雜,地處清江發(fā)源地,集山、水、洞、林于一體,以雄、險、奇、幽、秀而馳名中外。研究大型巖溶洞穴形成機理、河流及伏流發(fā)育演化史的天然實驗室,其中巨大廊道為研究地殼變動速率、巖溶水文系統(tǒng)變化及相互關系最佳基地。
騰龍洞最突出特色就是“高大”,洞穴廊道空間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洞穴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其中,巨大洞口,世界罕見,位居世界第三。河流落水洞和穿洞群聯(lián)體組合地質(zhì)地貌單元,世界級地質(zhì)旅游資源,全球絕無僅有。洞穴群上下五層,龐大雄奇,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水洞旱洞相通,支洞岔洞相連,猶如城市地下管網(wǎng)系統(tǒng),局地出現(xiàn)“倒虹吸”現(xiàn)象。大小支洞岔洞300余個,其中主支洞27條,以毛家峽洞巖溶嶂谷、白玉石林最為經(jīng)典。
旱洞,世界上已知最大洞穴通道之一。初步探明長達59.8公里,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容積總量4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中型水庫庫容)。洞口規(guī)模宏大,撼人心魄,洞頂石林密布,巖燕紛飛,洞口高74米,寬64米,20多輛卡車可并排駛進,直升飛機可自由盤旋在洞口,洞內(nèi)地勢較平緩,洞腔空間高大,最高處達237米(相當于70多層樓),最寬處174米。三岔口、妖霧山、白龍、白峰、花果山5座山峰藏于洞穴,其中妖霧山山體最大,高達125米。迎賓、望龍、教場、白沙、三元、五洞等10余處大廳、150余個洞廳分布于洞內(nèi)。巖溶鐘乳石次生化學沉淀遺跡發(fā)育,其中象形石140余種,諸如,金字塔、魔芋石、龍爪石、珍珠灘、流石壩、滄海桑田、錦繡騰龍、五谷豐登、石柱、石筍、石幔、石乳、石花、石蛋等鐘乳異石,千奇百怪,琳瑯滿目,奇峰絕壁,洞中飛瀑,美不勝收。旱洞與水洞洞口相距近百米,處于上下兩層,上層旱洞,下層水洞(落水洞)。
水洞,我國最長、落差最大地下伏統(tǒng)系統(tǒng),八百里清江流徑此處,猛然跌落30多米,浩浩蕩蕩奔騰進洞,沖擊摔打兩岸激起雪白浪花,氣勢磅礴,神秘莫測,瀑布水聲震九淵。謎一般伏流穿越地心16.8公里,落差163米,如同神秘“百慕大三角”一樣的禁區(qū)秘境,目前技術手段難以探測其真實面貌,一段未知世界,充滿敬畏、誘惑,給人無限想象空間。從遠處眺望,黑魆魆洞口宛若臥龍張開大嘴,一口狂吸濤濤清江,大自然在此寫就“臥龍吞江”奇觀。
袁道先院士在其主編《巖溶學詞典》定義“伏流”時將清江騰龍洞伏流作為范例,稱其“世界上難得一見的洞穴系統(tǒng)的典型代表”。
古河床,十里畫廊,遠古神秘,清江千萬年來奔騰流淌留下足跡。天坑與洼地共生,地縫與暗河相連,山峰與穿洞互望,旱溝與河流互通,峽谷與土家寨相傍,一線天、張家峽、三道龍門、觀彩峽、獨家寨、黑洞等巖溶風光奇特,地質(zhì)遺跡彌足珍貴,探險、徒步、休閑、研學精品線路,戶外徒步愛好者心中的“麥加”,網(wǎng)紅打卡地,驢友們稱之“中國最美的戶外徒步線路”。
騰龍洞神秘源自千百年來一直是無人敢涉足的禁區(qū)。直到上個世紀,一個15歲滿懷好奇心利川少年,孤身一人舉著火把,歷時一整天走完旱洞,從此開啟探秘探測探險篇章。
1985年6月,利川縣人武部組織探險隊帶著火把和干糧進入洞中,前行至一座高大亂石堆前,忽然一陣濃霧撲面而來,恍若妖怪,探險隊員趕緊掏槍準備反擊,轉(zhuǎn)眼霧開氣散,虛驚一場,后來將此山命名為“妖霧山”,鑒于山高石險,探險隊臨時中止探險。隨后接連組織多隊人馬,歷時一個月完成旱洞整體穿越。
1988年,中國和比利時25名中外洞穴專家,組成聯(lián)合考察隊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勘測總長52.8公里,中國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
2006年,由英國、愛爾蘭、匈牙利、澳大利亞等國15名洞穴專家,與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巖溶研究所專家,組成中外聯(lián)合科考探險隊再次對騰龍洞及清江利川段進行科學考察,進一步從理論上探索清江巖溶發(fā)育演化歷史,探測結(jié)果改寫總長度為59.8公里。科考隊首次發(fā)現(xiàn)第四紀中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化石,且首次發(fā)現(xiàn)第四紀靈長類動物化石,為尋找古人類化石提供重要線索。經(jīng)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教授鑒定,主要為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蘇門羚,還有熊科、鹿科、?频葎游锘,初步確定其地質(zhì)年代至少20萬年前。
2008年,國際洞穴協(xié)會原主席Derek Ford教授考察后評價“騰龍洞是我見到的世界上最壯觀的地下河洞穴之一,其地下河入口景觀可與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斯洛文尼亞的斯科契揚洞媲美”。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中國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騰龍洞”。2015年入選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游新景觀之一。
神奇激光秀,視覺盛宴,借助激光、球幕、噴泉、火焰、霧凇、電腦燈、音響等高科技“書寫”手段,穿越遠古時期,配以精心編排歌舞,融合土家等多元文化,虛與實融合,呈現(xiàn)出一幅幅美輪美奐、如夢如幻畫面,將廩君、鹽水女神神話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無比沉醉。
大型實景劇《夷水麗川》,將土家族神話傳說、遠古生活、世俗風情、土家歌舞融會貫通,通過優(yōu)雅曼妙舞美、艷麗多彩服飾和變幻萬千燈光,演繹展示肉連響、毛古斯、西蘭卡普、哭嫁、女兒會、六口茶等經(jīng)典土家文化,一場不可不看文化大餐。
六
南方亞熱帶巖溶喀斯特演化故事重要模式地。
恩施,全球最典型“巖溶學博物館”名副其實,除了大峽谷、騰龍洞,尚有許多巖溶地質(zhì)遺跡景觀出類拔萃。
團堡天坑群,湖北省之最,包括大翁、多老河及響水洞等天坑,教科書式典型巖溶地貌組合,與峽谷洞穴、峰叢洼地、地下陰河構(gòu)成地表地下巖溶地貌及水文水動力聯(lián)通三維立體演繹天然模型,罕見地質(zhì)遺跡和獨特地下巖溶風景。大翁天坑,四周懸崖絕壁,宛如巨大石甕,坑深108—267米,坑底分布巴祖、鹽神、白虎、玄武4個大型天然洞穴及數(shù)處小洞。還是一處巴人先祖居住過古部落遺址,記錄著巴人足跡。
梭布埡石林,喀斯特地貌,位于恩施市太陽河鄉(xiāng)境內(nèi),總面積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多米。中山大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現(xiàn)場考察,石林為距今4.6億年前奧陶紀沉積灰?guī)r地層!八蟛肌,土家語意為“三個”,梭布埡即三個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被良好,動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色迷人,被譽為“戴冠石林”“清涼王國”“天然氧吧”。
與湘西世界地質(zhì)公園紅石林同屬奧陶系地層,前者屬于黑色或灰色石林,后者為紅色或褐色石林,即奧陶系下統(tǒng)大灣組紫紅色夾灰綠色中厚層瘤狀泥晶泥質(zhì)富鐵灰?guī)r地層,臺地相陸源碎屑與碳酸鹽巖混合沉積。兩地石林角石、牙形刺等化石豐富。湘西紅石林為全球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巖地層中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最好的紅色石林景觀。據(jù)湘西2018年9月正式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zhì)公園申請書》:“園區(qū)在中奧陶統(tǒng)大灣組沉積了一套臺地淺灘相紫紅色瘤狀泥灰?guī)r、泥質(zhì)灰?guī)r、泥灰?guī)r,展示了其特殊罕見的氧化沉積環(huán)境,具有極其重要的全球意義……,成為全球碳酸鹽巖石林模式地”。
石林奇觀,婀娜多姿,宛若精美天然盆景,更似絕妙山水畫。整個石林外形如巨大葫蘆,四周翠屏環(huán)繞,群峰競秀。青龍臺、蓮花寨、磨子溝、九龍匯4個景點100余處經(jīng)典景觀,狹縫、峰林、象形石、化石隨處可見,其中“溶紋”“戴冠”景觀獨具特色。走進石林,宛如海底迷宮,圓柱形、圓錐形、橢圓形等巖溶峰林和黑得發(fā)亮或黑中泛灰峰叢密布,一座座石峰或昂首獨立,或相互簇擁。大自然鬼斧神工將峰體身著波紋、鱗紋、網(wǎng)紋狀“外衣”,精雕細琢成各種各樣象形石,象人似物,天外來客,神仙托舉。
登高俯瞰石林,千峰競秀,茫茫蒼蒼,一座座石峰似塔、似浪、似帆,更似奔涌而來步履鏗鏘將士。峰不高,玲瓏剔透,氣象萬千;水不深,清澈見底,波光粼粼;草不密,綠色鋪展,清清爽爽;樹不茂,郁郁蔥蔥,畫龍點睛。飛泉掛瀑,水聲悠然,藤蘿垂絲,鳥語花香,蝶飛蜂舞……山、石、水、樹、草、花,自然天成,粗豪細膩,色彩斑斕。身臨其境,感悟大自然神奇,飽食負氧離子,享受康養(yǎng)體驗。
龍船水鄉(xiāng),尋夢龍船調(diào),探秘洞穴世界,目睹巖燕紛飛,享受納涼避暑,飽心福眼福體福。其中水蓮洞,國內(nèi)第一大水洞,寧靜謐然,奇特詭譎,富麗堂皇,惟妙惟肖,冬暖夏涼,人間仙境。洞長20公里,已開發(fā)5公里,錯落有致分布5洞4橋3廳1宮,鐘乳石等次生化學沉淀遺跡發(fā)育,造型多樣,或晶瑩剔透,或燦爛如金,或粗如浮屠,恰似天生藝術宮殿。乘船邊欣賞水洞石柱、石筍、石花、石幔奇異景觀,邊和著導游船工演唱龍船調(diào),好不愜意,妙趣橫生。
龍鱗宮,俗稱“出水洞”,雄奇神秀,水陸兼?zhèn),洞長2300多米,由水洞、干洞及迷津洞組成,其中,“小三峽”水洞500多米,干洞和迷津洞長1800多米。溶洞巖溶鐘乳石發(fā)育,多達200余處,如,一壇、二府、三峽、九龍、十三廳和二十八珍奇等。
地心谷,嶂谷地質(zhì)遺跡,形成于2.5億年前二疊紀地層,被譽為“人類第一起源地”。深入地心谷,仿佛來到神秘地底世界。峽谷幽深,天坑地縫玄妙,地心暗河深邃,茶馬古道,遠古驚奇。
上述地質(zhì)遺跡造化歸功于水,億萬年水與山石對抗摩擦親熱,巖石一而再三包容謙讓,水得寸進尺,無孔不入,沿著地表裂隙和巖石裂紋侵入,猶如傷疤上撒鹽,讓地表巖層傷口發(fā)炎,底線失守,山崩石解。日復一日,久久為功,巖石不斷融入水中流失,如同水煮青蛙,被水沖刷成孔、管、洞,升級變成漏斗、天坑、陰河,最后徹底擊穿山腹,磨垮山巔,沖破山粱,天坑變峽谷,水浸變水線,細流變溪河。
七
古生物化石和地質(zhì)地層分界線剖面,探索地球上重大生物滅絕和地質(zhì)事件實地實物。
古生物化石,重要地質(zhì)遺跡,我國不可再生的珍貴自然遺產(chǎn),地球歷史見證者,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研究科學依據(jù)。對研究地球地質(zhì)時期古地理氣候環(huán)境演變、板塊造山運動、生物進化滅絕事件等研究具有不可估量價值意義。
人類,地球上最年幼生物,人類史滿打滿算1000萬年,地球面前就是一眨眼擦肩而過功夫。人類與地球上曾出現(xiàn)過古生物相比可忽略不計。三葉蟲生存2.92億年,牙形刺生存于寒武紀至三疊紀2.9億年,恐龍生存1.65億年。
據(jù)有關專家研究,走過46億年的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著海量級古代生物,但歷經(jīng)滄海桑田、新陳代謝,古生物能成化石概率為萬分之一。地層中發(fā)現(xiàn)古生物化石,小概率事件,出現(xiàn)化石富集成群,小小概率事件,多門類生物集結(jié)成化石群生物礁,珍稀罕見。
區(qū)域地層多處發(fā)現(xiàn)古生物及遺跡化石,諸如,宣恩寒武紀地層中三葉蟲,宣恩奧陶紀地層中震旦角石,利川柏楊壩、巴東野三關鎮(zhèn)等二疊紀地層以海綿為主生物礁,寒武紀至三疊紀地層中牙形刺,利川佛寶山侏羅紀地層中雙殼類、魚類及蕨類植物等化石。
距今3—2.5億年二疊紀,地質(zhì)史上重要成礁期,我國地質(zhì)史上第二次造礁繁盛期。利川柏楊壩鎮(zhèn)見天壩生物礁乃我國二疊紀地層保存最完好、發(fā)育最典型的生物礁之一,為晚二疊紀長興組臺地邊緣礁相沉積。生物礁由礁灰?guī)r段和上下部不含海綿的非礁相碳酸鹽巖組成。古生物以鈣質(zhì)海綿為主,多為柱狀,海綿化石達17個屬種,1個屬種水螅,還有腕足類小嘴貝、石燕貝、長身貝、頭足類菊石、甲殼類介形蟲、原生單細胞生物有孔蟲及藻類等古生物群化石。
古生代二疊紀與中生代三疊紀地層分界線(P—T)剖面,距今2.5億年,位于大峽谷左岸沐撫大斜坡,二疊紀頂部薄層碎屑巖及含煤地層,大斜坡后部為殘留三疊紀灰?guī)r陡崖。二疊紀與三疊紀(P—T)之交,見證距今5.4億年寒武紀以來地球上發(fā)生重大地質(zhì)事件,包括最大生物滅絕事件,泛古陸(盤古大陸“Pangea”)解體、大火成巖省巖漿噴發(fā)、晚古生代大冰期冰球事件終結(jié)、極端高溫事件接踵而至、冰水兩個時代降臨,2次生物大滅絕以及遲緩生物復蘇等,可謂驚天動地、滅頂毀滅。地層古生物化石廖廖無幾,唯顯微鏡下觀測的牙形刺化石,成為全球地層對比及生物與環(huán)境協(xié)同演化的標準化石和手段。
八
恩施,生態(tài)高地,森林覆蓋率高,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典型,動植物基因?qū)殠欤鷳B(tài)鏈獨具特色,貨殖硒豐。素有“鄂西林!薄叭A中藥庫”“世界硒都”“世界上唯一現(xiàn)存的水杉原始種群”“古杜鵑群落”“古銀杏群落”之稱。
星斗山、七姊妹山2處國家級及木林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就在其境。與湖南桑植縣八大公山、石門縣壺瓶山、保靖縣白云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毗鄰連為綠色生態(tài)共同體,成為武陵山區(qū)最大的綠色生態(tài)高地,生物多樣性及其重要意義價值舉足輕重,卓越非凡,無可替代。
擁有樹種171科645屬1264種。其中喬大木60科114屬249種;灌木32科89屬228種,約占全國樹種1/7,300余種具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水彬、珙桐、禿彬、巴東木蓮、鐘萼木,光葉珙桐、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等4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樹種,占比全省90%。全州掛牌保護古樹1.37萬棵,一級357株,其中,利川謀道660歲“天下第一水杉王”被評選湖北五大樹王,“湖北楊梅第一鄉(xiāng)”來鳳三胡鄉(xiāng)楊梅古寨。
藥用資源高達2080余種,比《本草綱目》所載還要多,“紫油厚樸”屬國家珍品,“雞爪黃連”(南岸味連)產(chǎn)量居全國前列,“板黨”質(zhì)地優(yōu)良,供出口。黨參、當歸、黃連、天麻、貝母、杜仲、厚樸、黃柏、丹皮、半夏、銀花、百合、舌草等藥材產(chǎn)量及商品成交量居全省前列。中國板黨、湖北貝母、巴東玄參、雞爪黃連(南岸味連)、紫油厚樸、窯歸、天麻、丹皮、首烏、竹節(jié)參、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等數(shù)十種名貴中藥材,量大質(zhì)優(yōu),久負盛名。
發(fā)現(xiàn)75種370余處礦產(chǎn)地,分別占比全國、全省礦種41.7%、51.5%。諸如,煤、鐵、磷、天然氣、硫鐵礦、石膏、石煤、高嶺土、耐火粘土、鋁土礦、硅石、螢石、重晶石、大理石等28種。煤、石煤、天然氣、鐵礦、磷礦、高嶺土、石膏、硒、菊花石、石灰石等儲量居全省第一位。硫鐵礦、硅石儲量分別位居全省二、三位。
恩施,擁有世界上唯一獨立硒礦床,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第一個富硒區(qū),被譽為“世界硒都”。二疊紀地層頂部十余米厚石煤(碳質(zhì)頁巖)為重要富硒礦層,蘊藏量大。土壤中硒元素含量平均值高達0.7mg/kg,為全國土壤背景值0.207mg/kg的3倍多,形成富硒山泉、富硒農(nóng)作物、富硒動植物資源生物圈。
硒,人體不可或缺重要微量元素,具防癌抗癌與延緩衰老功效。美國康奈爾大學著名營養(yǎng)專家康姆斯教授對硒評價:“對人類來說,在過去的時間里,最大的悲哀不是缺硒本身,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硒對人類健康的重要”?茖W研究發(fā)現(xiàn)長壽地區(qū)土壤大都富含硒元素,產(chǎn)出富硒農(nóng)作物、畜禽產(chǎn)品、水果蔬菜及相關綠色保健食品,營養(yǎng)價值高。恩施恩施玉露、利川紅、馬爾科小土豆、土家臘肉、來鳳藤茶、利川莼菜、畜禽等特產(chǎn),因富硒而具競爭力,成之國字號名片。
“利川紅”,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楚天好茶,馳名中外。歷史上稱“利川宜紅”,富硒功夫紅茶知名品牌,列入中國傳統(tǒng)功夫紅茶重要序列。2018年4月28日,“利川紅”紅茶在中印首腦武漢非正式會晤中亮相,成之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利川富硒功夫紅茶,沖泡初紅艷明亮,微涼后呈淺褐色或橙色乳酪狀,再加熱湯汁還原紅艷明亮,“冷后渾”別具一格,唯極品紅茶獨有特色現(xiàn)象。
氣候環(huán)境宜居宜業(yè)宜游,天然氧吧,避暑勝地。以利川為代表,避暑休閑百佳縣,“涼城”享譽國內(nèi)外。地理正值神秘北緯30°線上,獨特地勢地貌形成山地小氣候,自然景觀奇特多樣,森林覆蓋率達68.4%,夏季平均氣溫21.6℃,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3℃,室外溫度相當于重慶主城區(qū)室內(nèi)開空調(diào),早晚溫差大,白天最高溫度只及30℃(少有),涼爽宜人,負氧離子富足,“天然氧吧”,地球上最適宜人類生存地區(qū)之一。2018年6月2日,中國氣象學會宣布利川與麗江、六盤水、九寨溝等為“中國涼爽之城”(簡稱“涼城”)。
九
恩施人文歷史多元厚重,淵源流長,與本土天生地質(zhì)地理環(huán)境條件密不可分。
建始直立人、巴東楠木園、巴東舊縣坪、咸豐唐崖土司、鶴峰容美土司等文化遺址,彰顯人文歷史底蘊。
巴土文化發(fā)祥地之一,古老巴風楚韻猶存,多民族聚集,民間不少古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發(fā)展,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盡管與湘西同處武陵山區(qū),山水相連,兩地土家族千百年來守望相助,崇拜天地和自然萬物,民族文化熠熠生輝。但畢竟“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風情各具特色,散落民間流傳土家族文化遺珠,古色古香。
先民民間歌舞文化創(chuàng)造想象力顛覆認知,彰顯熱愛生活、能歌善舞。擺手舞、毛古斯舞、儺戲、利川燈歌、“肉連響”、山歌、小曲、鑼鼓、三棒鼓、地龍燈、《龍船調(diào)》《哭嫁歌》《六口茶》等與大自然山水、涼風、森林等萬物和諧共生,地方曲種,鮮為人知民間流傳小曲,蕩氣回腸。
擺手舞,源自古代巴人“巴渝舞”!度A陽國志·巴志》所載巴渝舞乃酉水先民板楯蠻(又稱賨民)歌舞文化,即土家族擺手舞,素有“東方迪斯科”之稱。有歌必舞,有舞必歌,擺手歌與擺手舞密不可分。擺手歌包括茅古斯、祭祀歌、農(nóng)事歌、古歌等,其農(nóng)事歌如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科全書,將一年四季農(nóng)耕文化表演得淋漓盡致,如旱作文化則有砍火畬、撒小米、種苞谷、薅草、搞小米、背包谷等。
利川燈歌(又名燈調(diào)),俗稱“燈夾戲”,民間傳統(tǒng)音樂,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距今約300年歷史,截止新中國成立時已傳承16代。當?shù)赝良易迦朔昴赀^節(jié),沿街沿村,劃地為臺,借助彩龍船、車車燈為道具進行傳統(tǒng)民間演唱。內(nèi)容多為風俗人情和男女情愛,諸如,上山砍柴、園里種瓜、娃娃拜年等勞作生活情景,語言質(zhì)樸,方言方音襯詞多,襯詞美,趣味盎然。歌詞句式通常以7字句破4字、3字加襯詞(或襯句),亦有5字句(或10字句破5字)加襯詞(或襯句)。徵、羽調(diào)式較多,旋律多下行,多小跳和級進。最典型音調(diào)結(jié)構(gòu)為“三音腔”,襯詞襯句豐富多彩,妙趣橫生。旱地劃船,巴山楚水,龍舟競渡,彩龍飛舞,蹁躚進退,踏歌赴節(jié),打一遍鑼鼓劃一遍船唱一段歌,祥和悅耳。
“肉連響”,獨特肢體語言表演,即肉體碰擊發(fā)出響聲的民族舞蹈,通過手掌擊額、肩、臉、臂肘、腰、腿等身體部位發(fā)出有節(jié)奏響聲而得名。動作與民間傳統(tǒng)舞蹈“打蓮湘”相近,又稱“肉蓮湘”。舞蹈動作詼諧明快,表演難度大,素稱“東方迪斯科”!叭膺B響”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龍船調(diào)》,土家族禮儀歌曲,純樸愛情與生命禮贊對唱民歌。上世紀80年代,龍船調(diào)被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名歌之一,曾在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歌詞通俗洗煉,淺顯質(zhì)樸,朗朗上口,襯詞特多,音樂旋律起伏悠揚,音域?qū)拸V,高亢婉轉(zhuǎn),藝術感染力強!洱埓{(diào)》故鄉(xiāng)在利川,始于清朝,初為燈調(diào),表現(xiàn)土家族人種瓜,故又稱“種瓜調(diào)”,歷經(jīng)多次修改傳承創(chuàng)新,轉(zhuǎn)形升級成龍船調(diào),集中表現(xiàn)土家族人風情萬種愛情,內(nèi)容豐富多彩。
《黃四姐》,中國民歌之奇葩,起源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廣泛流傳土家族民歌經(jīng)典,經(jīng)久不衰。通過明快節(jié)奏喜花鼓演繹青年男女彼此表達愛戀之意、饋贈定情信物情景,贊美生動甜美愛情。
《六口茶》,土苗青年男女向往幸福生活追求愛情的古老民族禮節(jié)歌,如今賦予“親切歡迎,友誼長存”寓意。一口一問,一口一答,濃香釅醇,似嬌音纏綿;香甜不膩,似情人香吻;清爽神怡,似弦歌繞梁;歲月悠然,萬種風情;洗滌昏寐,婀娜搖曳。遠道而來游客一下子就放松興奮起來,喝完六口茶,與客人距離拉近,彼此成新朋友。
《撒葉爾嗬》,又名跳喪鼓,發(fā)源地野三關,土家人祭祀歌舞。土家族把死亡看成登入極樂世界生命觀最為質(zhì)樸,習慣將白喪事當紅喜事來辦,跳喪鼓表達對死者生平勞績追念。唱腔古老獨特,動作粗獷豪放,鼓點明快節(jié)奏感強。
“女兒會”,“土家情人節(jié)”,民間自發(fā)組織以集體擇偶為目的節(jié)日盛會,以歌為媒,自主擇偶,與封建包辦婚姻形成鮮明對立的自由談情說愛方式。
神農(nóng)溪纖夫文化,被譽為“世界纖夫活化石”,神農(nóng)溪纖夫拉纖稱之“大江上的探戈”,演繹著纖夫獨特力與美;碗豆角木扁舟,古老原始交通運輸工具活化石。
此外,利川榮膺“中國歌舞之鄉(xiāng)”“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旅游示范區(qū)”等稱號。宣恩“薅草鑼鼓”“三棒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十
秘境恩施,倚武陵襟抱,枕清江沃沃,猶如一部萬古流傳的厚重史詩,涵蓋靈山秀水、人文歷史、人間煙火、詩與遠方,峽谷、洞穴、煙雨、森林、氧吧、涼爽、清江、土司、民間歌舞等特質(zhì)無限,手不釋卷,百讀不厭。
山川毓秀,群峰巍然,萬壑蒼茫,四季常綠,山水空濛,河谷清幽,煙雨朦朧。清音和雨連青嶂,爽籟隨風曳碧空,和著早春泥土清香,始終以詩一樣激情,畫一樣美景,歌一樣神韻,酒一樣醇香,茶一樣鮮爽,綻放在楚天大地武陵山深處,四處皆春色,無處不風光,爽眼爽口爽身,充滿蓬勃傳奇的生命張力。
蜿蜒流淌清江世世代代養(yǎng)育恩施兒女,滋潤著這一片古老而神奇土地,演繹著大地靈動、柔媚、古樸、清涼、舒爽、詩意傳情,造就著恩施人民踏實、堅定、節(jié)儉、和睦、純樸、血性的精神品格。
走進恩施,健康純凈生態(tài)高地,綠谷氧吧,清涼避暑,亨受大自然兔費“清洗肺”和“森林浴”,飽食負氧離子,品味綠色生態(tài)“國宴”,體驗養(yǎng)生康養(yǎng)之旅。
品讀人文之韻,詩意旅居,接受心靈洗禮。厚重人文歷史,唐崖土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神農(nóng)溪纖夫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巴土蜀楚等多元文化共生融合,古韻悠悠,古城古鎮(zhèn),古村古寨,燈火闌珊,詩與遠方。
感悟自然地質(zhì)之美,奇特壯觀山水畫廊,大峽谷、佛寶山、騰龍洞、黃金洞(唐崖河)、玉龍洞、水蓮洞、龍洞河、梭步埡、水布埡、格子河等峽谷溶洞石林景觀,世界地質(zhì)公園最具核心竟爭力地標。視覺盛宴真實感知8億年地質(zhì)傳奇,探索科學奧秘,享受具有世界意義地質(zhì)文化“大餐”,品味美美地質(zhì)地球科學心靈雞湯。
新征程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恩施建設進行時高歌猛進,勤勞、淳樸、真實、熱情、善良恩施人民,萬眾一心,凝心聚力,厚植生態(tài)底色,加快綠色崛起,“兩山”實踐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建設風生水起,感人肺腑,觸動心靈,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鏗鏘有力,山水風光與人文風情旅游融合發(fā)展新業(yè)態(tài)不斷拓展。
隨著大峽谷—騰龍洞世界地質(zhì)公園品牌聲名鵲起,“頌造化之神奇、謀區(qū)域之常興”發(fā)展理念落地生根,恩施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將不斷攀升,“土硒茶涼綠”地標品牌顯示度更亮更響,“兩山”理念轉(zhuǎn)化實踐不斷迸發(fā)澎湃動能。
堅信恩施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xiàn)代化文旅壯美新篇章,未來可期。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