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內容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多元文化和諧共生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發布時間:2022年11月17日 15:20
中新網湖南 高文化
2022年11月17日 15:20

  公園里人文歷史遺產和地質遺跡一樣豐富多樣,歷久彌堅,淵深厚重。

  古遺址,古建筑,古遺存、古遺風,星羅棋布,俯拾皆是。一段段苗疆邊墻、一座座古城古鎮、一片片古村落古苗寨、一枚枚秦簡、一處處出土文物、一縷縷馥郁書香布滿山水間。

  歷史文化的時空長度和廣度、內涵深度和厚度、資源稟賦豐度,其知名度顯示度亨譽國內外。

  20萬年前,湘西先民捷足先登開啟“㵲水文化”,多元文化接踵而至疊加交融,多彩文脈在此激蕩,風生水起如史詩。

  這些靜默深藏于山水之間的珍稀遺存,用無聲勝有聲的“肢體語言”傳述著湘西身世,彰顯著古韻悠悠的歷史根脈和人文精神。

  20萬年前湘西先民開啟家園建設。

  舊石器遺址訴說著湘西先民原始社會聚集群居故事。距今約250—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從猿進化為人的洪荒歲月,以遠古人類生活使用人工打制石器為標志。

  公園里酉水武水先后發掘17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點:瀘溪武溪鎮、花垣茶峒藥王洞、茶峒邊貿大街、龍山里耶溪口、沙坪、洗車河、保靖龍馬嘴、四方城、清水坪中學、官山堡、拔茅鄉、東洛村、龍溪鄉沙坪。其中,武溪鎮(上堡鄉白沙村臺地)遺址,發掘出土砍斫器、刮削器、石錘等各類打制石器100余件。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袁家榮主持武溪鎮田溪口、巖坪、灰窯等發掘后,將其定位舊石器“㵲水文化群”,距今約20萬年。

  2008、2011、2015年三次對花垣藥王洞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發現2號、3號溶洞和擋土墻遺跡1處,出土砍斫器、尖凸刃砍斫器、刮削器、石錘等打制舊石器61件,磨制石器1件以及熊、牛等動物骨骼化石。大量石錘和長身側刃砍斫器有別于湘西同期遺址出土石器?;悄z蛋白質提取分析,骨樣距今3.9萬年。湘西先民在洞穴臺地過著狩獵聚集生活。炭末及燒土重大發現,見證已普遍用火。

  茶峒盆地還發現新石器、商周時期和漢代至明清陶、瓷殘件等文物。

  湘西先民走在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第一方陣。

  根據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K.Jaspers)“軸心時代說”,人類文明進步的“軸心時代”同步在東方中國、印度和(西方)希臘四大文明古國開啟。

  新石器文化是舊石器發展延續,人類文明進步重要階段,距今1萬—5000年,諸如,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高廟文化等。

  英國歷史學家韋爾斯在《世界史綱》中稱:“他們捕食紅鹿、獐子、野牛和野豬……他們把谷粒烘干,用石磨碎,保存在土罐里,需要時拿來吃……他們穿的主要是獸皮……”。

  新石器遺跡達16處,花垣茶峒、瀘溪浦市下灣、洗溪、潭溪、吉首河溪、龍山里耶溪口、洗車河、苗市壩嘴、保靖東洛、押馬坪、渴洞、永順王村、吉首肖家坪(大田灣)、乾州古城(火車站)、鳳凰官莊等。出土石網墜、石斧、石錛、石鑿等重要遺物。

  瀘溪浦市下灣遺址屬于距今7800年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高廟文化,除出土三根穿孔魚刺針外,還有貝殼(以田螺、蚌類為主,又稱螺殼堆積層)文化堆積層,厚度5米以上,最厚達7米,出土大量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蚌器及玉器等遺物。陶器具有圖像、象形文字等裝飾,以“太陽”、“神獸”、“神鳥”、“龍鳳”等神像為主,比較抽象,圖案呈等分、對稱特點。7800年前湘西先民已揖別草昧,進入群居集體生產生活時代,把田螺作主食。

  吉首河溪教場遺址文化層堆積厚,文化序列延續長,晚期文化疊壓早期文化遺址,自新石器、漢代至明清連續堆積,歷時5000-7000多年,武陵山區少見。與里耶、下灣、四方城等遺址一樣具有不同時期文化延續疊加特征。換句話說,河溪自古以來都是宜居宜業風水寶地,從未被世人遺棄??脊懦鐾聊ブ剖?、石刀、石球等石器,獸骨制作針、鑿、錐等生活器具,尚有釜、盤、罐、缽、支座等陶瓷。田螺殼文化堆積層與下灣遺址、鳳凰官莊處于同期。推斷當時湘西處于典型亞熱帶氣候,魚類、田螺、貝類等水生生物豐富,繁殖迅速,山中犀、鹿、野豬、野山羊等野生動物時常出沒,先民過著狩獵捕漁、砍伐采摘群居生活,把田螺及野生動物等當主食煮熟食用。

  考古專家龍京沙認為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湘西人類活動沒有間斷過。龍山里耶溪口遺址出土磨制石斧、刮削器、磨石棒以及細柄豆、麻面紋鼎足等器物。洗車河古碼頭出土舊、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文化遺物,1961年出土虎鈕鏢錞于、編鐘、等古代青銅文物。

  湘渝考古專家對6000年前湘西土著文化與大溪文化就已融合形成共識。瀘溪下灣、洪江高廟2處遺址出土中國最古老的鳳鳥、獸面、八面星等神像圖案裝飾的陶器及白陶制品,為早在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共同體雛形提供考證。

  商周土著濮文化遺存猶在。

  劉伯莊《史記地名》載:“濮在楚西南……由之西南入江,東至岳州,南入湘沅”??脊艑<蚁群蟀l掘龍山三元、石羔、洗車河、鏵口丘、里耶劉家堡(烽火臺)、里耶下碼頭、苗兒灘壩嘴、永順不二門、花垣茶峒、吉首矮寨亂巖灘、向陽坪、肖家坪(大田灣)等商周遺址,出土大方格紋、篦麻紋等陶瓷文物。鏵口丘遺址為3000年前東周文化,以古建筑文化遺存為特征,與湘西“干欄式”吊腳樓建筑風格完全兩碼事,或許與“百濮”、“百越”土著先民生產生活相關聯。

  不二門洞穴商周文化遺址最具重要意義。本土濮文化,一大族群土著濮人,以不二門為中心,活動范圍廣泛,從不二門及其周邊發掘出土大量狩獵用銅箭鏃,打漁用網墜,織網用骨針,骨管,卜甲,骨錐,尖狀器,鹿角等。骨管為早期吹管樂器,與新石器時代骨哨一脈相承,土家族“咚咚喹”開山鼻祖。卜甲表明濮人己開展祭祀活動,追求精神文化信仰。出土大量手工制作夾砂陶鼎、甗、鬲、豆、缽等炊具及食器,部分劍、斧、鑿、鉞、鏃、魚標等銅器殘片。寬格短劍與楚式、巴式劍有別,專家認為具有濮文化元素。另外,出土唯不二門遺址特色的鬲、簋、甗,其釜形鬲扭制榫頭套粘入釜身做法、水波紋和幾何刻劃紋。

  戰國諸侯爭霸戰爭遺跡眾多。

  《史記·蘇秦列傳》曰:“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

  酉水古屬楚黔中郡,與川東、黔東、鄂西接壤,通荊楚而連巴蜀的重要軍事要道和黃金水道,諸侯將相爭先恐后搶奪的“肥肉”,血腥風雨的“動感地帶”??刂朴纤畵碛兄苿僦鲃訖?,能掌控重要軍事物資裝備(戰車戰船),管控制作青銅兵器的重要原料錫等來源。

  春秋濮、楚、巴、蜀、楊越、夜郎紛爭不斷,戰事烽火連天覆水,但最終都沒能取代割據,始終蠻首、土司自治天下。無論遷陵縣故城、青銅冶煉、魏家寨、龍山里耶、大板、灣塘等戰國遺址,還是古丈會溪坪下溪州故城、羅依溪(落印溪)、白鶴灣、沙灣、永順王村、保靖四方城、清水坪、龍山里耶麥茶等眾多戰國古墓群,輝煌考古成果還原戰國諸侯爭霸歷史。其中,龍山里耶戰國古城、大板漢代古城與保靖魏家寨古城隔河相望,呈“品”字形相互照應,說明里耶、清水坪一帶是秦王朝控制西南的軍事重鎮和要塞門戶,戰國漢代時期重要軍事中心,楚國應戰巴蜀、夜郎及西越橋頭堡,楚、巴、濮、越、漢、土著等民族經濟文化交融滲透發展的商貿中心。

  “遷陵侯印”、銅虎鈕“陳過之印”及“陳農信印”、“張君稚印”等印章出土,訴說著漢代酉水風云,特別是“遷陵侯印”,小小遷陵古城守令,能被朝廷封賜為“侯”,足以佐證酉水經濟軍事文化之重要??脊虐l掘諸多兵器、琉璃器等珍貴文物,大量鬲、盂、罐、鼎、敦、壺、豆等陶瓷隨葬品。龍山灣塘(古黚陽縣址)出土青銅器和陶器等。青銅兵器不僅深埋地下,還流落民間,當地村民在河岸谷溝、田間地頭發現商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兵器、青銅炊具等屢見不鮮。諸如,上個世紀保靖拔茅鄉村民上交戰國時代柳葉形青銅劍,里耶村民上交戰國青銅戈。

  穿越時空回到距今2500多年冷兵器時代,湘西先民、巴人、楚人、蜀人、濮人等為各自利益和生存,手持矛戈,乘著戰船,列著兵陣,兵戈相見,短兵相接。巴人蜀人與楚人濮人先后發生白鶴灣之戰、保靖之戰,濮黎之戰,朝秦暮楚之戰,魏吳赤沙灣之戰,楚濮之戰……?!蹲髠鳌ふ压拍辍酚涗浌?23年“楚為舟師以伐濮”。一幕幕戰事演繹著一場場血腥風雨。

  會溪坪早在戰國漢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扼守楚蜀要津古戰場。在其秦漢酉陽縣城遺址,出土西漢銅弩機等兵器遺物。上個世紀70年代周邊64座戰國古墓和一座東漢墓,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青銅兵器具有重要價值,上游不遠處箭潭口考古發現水上射箭訓練場遺址。

  三次考古發掘白鶴灣戰國西漢墓群100余座,出土陶器500余件,以楚文化為主,土著文化為輔,還發掘戰國生產工具鐵斧、凹字形侈口鐵鋤各1件。1984年發掘兵器38件(包括扁莖柳葉形劍、扁莖折肩劍)、銅戈8件(銘文戈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制印4件、四山紋銅鏡、磬、砝碼、水晶環、帶鉤等。

  保靖縣城魏竹路洞庭村古墓群,與四方古城遺址隔河相望,2020年考古發掘出土漢代武陵郡及所轄7縣官印(沅陵丞印、遷陵丞印、辰陽長印、鐔城長印等)。保靖清水坪考古發掘戰國漢代古墓300余座,出土漢代青銅禮器和流通貨幣2700余件。

  眾多戰國漢代古遺址古墓群見證著一場場慘烈悲壯戰爭,屈原《九歌·國殤》還原著戰場血腥殘酷。

  完整封建時代城市考古標本。

  保靖四方城遺址見證湘西古文明全過程,始建于戰國,歷經秦漢兩晉、唐朝,至于宋朝,歷時1600多年,考古發掘古墓95座、戰國糧窯1處、東周遺址1處、春秋時期溝1條、漢代青銅冶煉遺址1處,出土戰國短劍、戈、山字銅鏡、漢代銅盆銅器、元代瓷器等,最具唐代文化的金鐲、銀簪、雙手臂銀箍、銀梳、瓷枕、開元通寶等,工藝精湛、制作精細。該遺址被稱“開啟湘西古文明的金鑰匙”。

  大型青銅冶煉場遺址見證經濟繁榮發達,冶煉青銅原材料錫等靠外地供應。林河先生鑒定鎦金銅飾為猛獸吃牛圖案,泊來品,西方經典產物。東西方文化表現王權時,東方選擇神權神仙,西方選擇猛獸。保靖鎦金銅飾、里耶琉璃器、白鶴灣水晶環等出土“洋貨”文物,說明酉水黃金水道開放性。

  湘西土家族人心中圣物--溪州銅柱。

  1961年國務院確認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故宮、長城、韶山沖毛主席舊居等同批,彰顯著其重大歷史價值。讀慬溪州銅柱就讀懂湘西,湘西文化根、魂、源所在。

  1000年多前溪州刺史、首領彭士愁與楚王馬希范多年交戰媾和、締結明約、劃彊而治開啟土司時代。據《資治通鑒》:“公元939年9月,黔南巡內溪州刺史彭士愁發動溪州之戰,與楚王馬希范交戰半年,最終彭士愁“束子攜印請降”,雙方盟誓為約立銅柱”。北宋時期,溪州銅柱首次豎立于土司都城會溪坪野雞坨(古黔安),后來輾轉迀徒,但一直未離開湘西,如“定海神針”浩然立于湘西大地,呵護著湘西兒女?!端问贰ばU夷傳》:“總二十州皆置刺史,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隸并置寨于茶灘南岸…賜新城名會溪”。

  會溪坪(九龍廳),又稱下溪州、會溪城、誓大州,溪州刺史彭瑊大本營,后成首位土司彭士愁都城,湘西二十州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歷時200多年。古城東門建有峨嵯賨祠,土司彭師裕葬于城外。沈從文在《湘行散記 湘西》:“土司制度為中國邊遠各省統治制度之一種,五代時馬希范與土司夷長立約的銅柱,現今還矗于酉水中部河岸邊,地臨近青魚潭”。

  溪州銅柱上圓下“八方形”,柱高2.98米,銘文約2619字,銘文表達著戰爭雙方俱傷與得失。中國歷史上9根銅柱中銘文字最多,且唯一遺存。

  土家族最古老精神家園遺跡--首八峒。

  八部大王首領涅殼賴故鄉,又稱八部大王廟遺址,土家族最古老宗教祭禮圣地。位于黔山腳下酉水北岸保靖縣碗米坡鎮(原撥茅鄉)水壩村,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前(公元1737年),廟后為涅殼賴墓地。

  《酉水考略》記載:八部首領曾帶領土著先民捍衛八蠻峒口——土家族的發源地,從茹毛飲血蠻荒時代進入定居農業時代。殘缺截石碑上陰刻文字:“首八峒歷漢、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為楚南上游…故名為八部者,蓋以威我鎮八峒,一峒為一部落…峒者…”。八部大王如同齊天大圣孫悟空,土家族人心目中英雄蓋世,毛古斯里“毛人”形象。傳說涅殼賴能鉆山入海、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帶領部落戰河妖、守山寨。土家族史詩《擺手歌》、《梯瑪神歌》描述八部大神:“嘴巴像水瓢,鼻孔像灶孔,腳桿柱頭粗,滿身都是毛,頭戴芭茅草,捭腳捭手走,嘰嘰咔咔笑”,“古樹連根拔,捉虎像捉貓,上天抓鷹鷂,下水擒龍蛟,四處降魔妖,殺敵如割草”。祭祀八部大神是土家族最隆重民俗,大年初一初二舉行大型血祭活動。

  八部大神涅殼賴傳說有一母生8個、9個、10個兄妹和1個等版本,后由龍乳鳳蔭成頂天立地英雄。其中,8個說源自首八峒八部大王廟清朝碑文和里耶著落湖八部大神廟對聯,9個說源自土家《擺手舞》中《雍尼補所》,10個說源自土家族古歌謠《洛蒙厝托》,1個說源自八部與土家族語“巴普(祖先)”偕音及神堂神像及《梯瑪神歌》等。八部大神疑為女性,神堂和里耶婆婆廟供奉之神只有一尊,后者為老太婆塑像,與屈原《楚辭·離騷》“山鬼”對上了眼。

  《梯瑪神歌》將八部大神素描成粗壯雄偉、本領高強、茹毛飲血的原始形象。梯瑪神圖“起兵堂”右門儺神為“吞口”,嘴大面兇,似人非人,似鬼非鬼,似獸非獸。傳說“吞口”為土家族人保護神,比漢族神話鐘馗、孫拐李、濟公、包公等本領高,除降妖伏魔外,還吞食天地乃至兇山惡水在內的一切邪惡。

  “吞口”源自首八峒,大王廟遺址一對雌雄紅巖石雕怪獸“朝天孔”,長長鼻子和一對大眼長在頭頂,張著大嘴,雌獸已吞吃上,雄獸還在尋找,意為“吞盡邪惡、保主平安”,外形像虎而非虎,像獅而非獅,像麒麟而非麒麟。

  中原王朝軍事城堡老衛城遺址。

  又稱夜郎坪,中原王朝管控土司、長官司之軍事城堡,湘西保存較好、面積最大土城之一,具有較高科考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夜郎坪設崇山衛。永順老司城是湘西土著居民自治土司治所,老衛城則為中原王朝控制土司和苗民之軍事設施。始建于南宋,廢棄于明代早期。

  老衛城位于花垣縣吉衛鎮,依地勢建筑土城,取土夯筑城墻。古城近長方形,面積55萬平方米,依地勢開東(磚門樓)、西(木門樓)、南(不詳)、北(磚門樓)四門,門樓均毀。設居住區、衙署區和墓葬區,建有“洗馬池”、“跑馬場”、“荷花池”。

  附近新寨村有一座明代早期古窯址,窯床順山勢向西傾斜,專門燒造生活器皿青花瓷的作坊與窯場。發現碗、缽、盤、壺、罐、杯等器形700余件,器形多飾卷草、山水、動物圖案。明代龍窯發現填補湘西州燒制青花瓷空白。

  苗族祖先驩兜故里吉衛鎮崇山。

  上古時代,驩兜與蚩尤一樣,種植水稻族群的苗民首領,苗族先祖,尤其是苗家石姓人視驩兜為正宗先祖。崇山是驩兜古老部落,許多苗族后裔視崇山為始祖山。先秦《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崩迮c九黎的“黎”音相近,九黎即九夷,首領為蚩尤。

  花垣縣吉衛鎮(原排料鄉)芷耳村,苗語叫“吉瓜”或“仡驩”,意為石姓人居住之地,周邊貴州、重慶等苗族石姓人家共同認定的發源地。吉衛鎮崇山,湘西石姓苗族稱為先祖之山。

  我國有6座山冠名為“崇山”,其中4座與苗族有關。一座為河南登封中岳嵩山,古時“崇”、“嵩”相通,與古苗族首領“祝融”相關。1座在貴州梵凈山,另2座在湘西州花垣縣和張家界市永定區,都與古苗族首領驩兜相關。瀘溪武溪鎮和花垣吉衛都有驩兜墓傳說。

  五帝后期堯(公元前2188-2067年),古唐國人,故稱“唐堯”,只有部落聯盟體,沒有真正意義國家制度,堯一直視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部落聯盟為心腹之患。所謂三苗部落聯盟指南蠻部落、帝堯之子丹朱后裔部落、讙兜部落。讙兜又稱驩兜,堯的臣子,丁零人祖先。堯按“禪讓制”將王位傳給舜(約公元前2128-2025年),舜即位后改革部落聯盟為國家政治制度,著手分化瓦解三苗部落聯盟,即“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渡袝に吹洹罚骸?舜)放驩兜于崇山”。湘西《古老話》:“驩兜驩柔是它的強宗,驩兜驩柔是它的大姓》”。

十一

  古老懸棺葬群增添神秘色彩。

  一處處凌空絕處懸棺有著與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魔咒般千古流傳,給世人留下一串串至今未解懸念謎團,令人產生許多難以言喻遐思,臆想千奇百怪神話故事,感知神秘驚駭千古文化底蘊,驚嘆折服古人先民智慧。正如熊大人在誄文所寫“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根據史料、酉水號子等記載,酉水兩岸懸崖絕壁上曾密布古老懸棺葬群,如今多數被水庫電站淹沒。自保靖乳壽巖、毛溝寨、永順南渭、古丈箭潭口等地都有古崖墓群。保靖龍馬嘴至下游灰甲灘、磨摩巖、大鷂子、小鷂子一帶有漢至元代崖墓19座。1978年鳳灘水庫正式蓄水前,湘西州考古隊清理酉水崖墓懸棺22座。唐朝張鶿《朝野僉事》:“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既終身,不復祀祭”。

  湘西先民迷信祖先靈魂具有保佑子孫后代的神秘力量,生者想借懸棺葬安撫逝者,取悅靈魂,訴求逝者顯靈保護。懸棺瀕水而葬,懸崖絕壁,人跡罕至,野獸難以侵害,逝者靈魂安寧,仍與生活在水邊家人子孫相鄰長相廝守。

  懸棺葬源自古代越族奇特葬習,長江下游“越人”自商周朝溯江而上,經洞庭湖進沅水酉水湘西遷徙定居,不僅帶來水稻種植、冶煉等先進技術,還將懸棺等生活習俗傳承過來,并與來自上下游的“楚人”、“巴人”、“蜀人”及土著人雜居融為一家,久而久之就成了武陵山區“濮人”--湘西原居民,中華民族共同體又一鮮活史證。

  懸棺與湘西民俗風情源遠流長,與盤瓠文化密不可分,盤瓠王與高辛帝三公主成親生下三男一女后,舉家遷居沅水鳳凰山生活。盤瓠王是宿星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盤瓠王死后,其子孫就將其棺材置于河邊懸崖巖洞里。

十二

  苗疆邊墻具有地標意義。

  又稱南方長城,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懊缃背霈F于明清時期,泛指湘黔邊區以“三山”(臘爾山、雷公山、月亮山)為中心的苗族聚居區。

  湘西苗疆邊墻是南方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齊全的明清軍事區域性防御體系遺存。由邊墻、鎮城、營汛、屯堡、碉樓、古道、哨卡等構成?!懊缃厜Α蹦献曾P凰縣阿拉營鎮亭子關,貫穿鳳凰全境,北至保靖印山臺,延綿 190 余公里,覆蓋公園里鳳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5縣市。據文旅部門不完全統計,湘西境內現存墻體88 段,營汛遺址60 處,屯堡26處,關卡20 處,碉樓335 處, 古道19 條,古堡寨9 處,古城址2 處,城堡2 處,石碑5 通,題刻1 處,龍窯3 處。

  苗疆邊墻,國家意志象征,明清王朝對南方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歷史印記,具有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等價值和意義。湘西州正在組織開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

十三

  遠古非物質文化遺風“活化石”。

  《尚書·堯典》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原始藝術表演,即人們用石頭互相撞擊發出聲音,為原始舞蹈伴奏。

  公園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打鎦子被稱之現代打擊樂器文化“活化石”。專家學者考證打鎦子源自新舊石器時代的打擊石器。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咚咚喹”前世始祖為原始古老的骨哨和鳥哨,骨哨是用鳥獸腿骨制作出的古老樂器。后來骨哨吹出禽獸求偶、嬉戲所發出的鳥語聲,引誘捕獵禽獸,骨哨又變成狩獵鳥哨。專家學者認為湘西骨哨誕生于距今7800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湘西沅水松溪口貝丘、永順不二門等遺址相繼出土骨哨,外形古樸,至今還能吹響。

  鳥哨融入土家族人日常娛樂生活解惑抒情,演繹成古老吹管樂器—“咚咚喹”。在山間曠野獨自勞作、談情說愛或心情郁悶時,土家族人都會隨手制作一支咚咚喹,向著情侶、天空、大山、綠水、森林、牛羊吹奏,宣泄自己內心的歡樂或不快。

  此外,苗族趕秋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擺手舞、毛古斯舞、苗族挑花、鳳凰紙扎等國省名錄達100余項。

十四

  公園毗鄰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

  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土司遺址。土家族發祥地,土家族歷史文明總匯,湘西歷史文化重要標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認定老司城完整反映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全過程,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空白,被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軍事城堡”和“全國保存最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2015年7月4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聯合申報“土司遺址”成功,成為中國第48處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上楚王馬希范與溪州剌史彭士愁溪州之戰立溪州銅柱開啟湘西彭氏土司818年“土司政權”時代,始于南宋后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終于清代改土歸流(公元1728年)。彭氏土司政權司治(土司治所)有三處、四處之說,公元910年至1135年定都于下溪州,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遷至永順靈溪鎮老司城,公元1724年司治遷至永順顆砂鄉。老司城又名“福石城”,占地25平方公里,彭氏土司歷時600余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鼎盛時期轄20個州,涉及湘鄂渝黔4省市邊區。

  老司城擁有自商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留下來的眾多文化遺址、民間口頭故事及35位彭氏世襲刺史或土司執政故事。保留諸多湖湘文化、土司文化遺跡。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業態共生,靜態文物活態文化并存,涵蓋從生產方式、建筑技術到族群社會、制度法規、戀愛婚嫁、織染服飾、宗教巫術、土醫土藥、民間文藝等。獨立考古遺址與復合遺產體系并重,見證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古代中華民族大融合典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的鮮活標本,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鮮活史證。

  老司城遺址比“馬丘比丘”更具歷史意義。南美秘魯馬丘比丘屬雙遺產,始建于公元1440年,而老司城更悠久,早其315年。前者是建在海撥2450米山脊上,處于封閉環境,代表著印加文明,后者建在開放酉水黃金水道上,屬于中華文明。

十五

  公園毗鄰有改寫大秦歷史驚天發現。

  2021年里耶古城遺址被評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里耶古城,一座“千萬年不間斷的立體歷史博物館”。

  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城遺址,多期文化遺址迭加,里耶秦簡古城遺址,舊、新石器時代遺址2處,商周遺址4處,兩漢遺地6處,元代遺址1處,明清遺存成片成塊保存完整,周邊尚有千余座戰國末期至兩漢古墓群(麥茶戰國、魏家寨西漢、大板西漢)。湘西先民香火早在萬年前點燃。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掘數百座戰國古墓,出土柳葉劍、雙色劍、琉璃瓶等珍貴文物。

  2002年秦簡遺址一號古井出土3.6萬多枚秦簡,震撼中外。秦簡上文字比《二十四史》“秦史”篇要多得多,考古價值與安陽殷墟甲骨文、敦煌文書旗鼓相當。里耶秦簡,中國第一部日志式斷代史,第一批官方簡牘檔案,一群會說話“兵馬俑”。豐富改寫秦朝部分歷史,提升湘西歷史文化價值。諸如,歷史上未曾記載的“洞庭郡”、“郵遞制度”、“特快專遞”、“竹筆”、“木筆”、“松煙墨”、“九九乘法表”、“瑪瑙玉石砝碼(代表商貿水平)”、“法治制度”、“祠先農(秦史從未提及)”等。

  “九九”乘法口訣被清晰書寫在長22厘米、寬4.5厘米的秦簡牘上,為世界算術史研究提供珍貴佐證資料。古代《管子》、《荀子》、《戰國策》等先秦典籍都曾提及“九九”運算,但一直找不到實物來佐證。

  “洞庭郡”橫空出土問世,幾乎顛覆以往對秦代36郡歷史。酉水多處出土“銅制砝碼”,但玉石瑪瑙砝碼只有金、玉、琉璃、楜椒等貴重物品交易才排上用場,可見秦朝湘西里耶商業經濟十分活躍。

  秦簡簡文涉及法律制度和司法辦案,其中,有一組12枚保存完整簡牘,記載著12名陽陵縣戍守洞庭郡人因無力償還官府債務,被官府強制按欠債多少折算服勞役事件?!办粝绒r”說明酉水是農耕文明神話的重要發源地。秦簡有“鞠之,越人以城邑反蠻”等與越人爭戰簡文,說明當時社會并不安寧,越人與當地土著矛盾經常激化,越人從城邑中奔出攻擊土著。

  出土文物彰顯著鮮活的各民族文化交融特征特質。除秦文化元素外,楚文化占主流,出土兵器有巴蜀文化風格,陶器有土著濮文化風格。

  里耶古城文化正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四個共同”重要論述的鮮活歷史案例。即“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十六

  公園毗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

  鳳凰古屬五溪楚地,苗疆腹地。南方邊陲和民族融合區古軍事重鎮。

  鳳凰古城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于縣治所建設。鳳凰紅色石頭古城,與黃絲橋、乾州青石古城,都是苗疆邊墻堅不可摧的城池。古城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200多條青石板街道。諸如,沱江邊吊腳樓、朝陽宮、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筑古色古香。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濃烈物華天寶,人才輩出,鐘靈毓秀,名流名人燦若繁星。

  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眼里中國最美麗小縣城。

十七

  自從有了人類,遠古湘西生機盎然。

  公園有從舊新石器時代穿越商周、秦漢、戰國、唐宋到近代20萬年光陰歲月的文化遺址。遺產遺跡,豐富多彩,堆珍疊玉,傳承久遠。據不完全統計,州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44處,全國重點14處,省級63處。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00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個,中國傳統村落110個,傳統村落占湖南26%,全國市州排名第四。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中心,永順、龍山、保靖、瀘溪4縣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總體規劃。還有從前寒武紀冷家溪群至第四紀連續的地質地層剖面,如同穿越16億年地球演繹時光隧道。既有自然文化與人文歷史融合發展,又有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考古發掘研究成果輝煌,里耶古城遺址、老司城世界文化遺產、溪州銅柱、下灣遺址等在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具有世界價值和意義。

  一處處遺址標識著公園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的坐標和方位;一處處遺存猶如歷史長河中的驛站和寶庫,釋放著公園自然文化的流光溢彩;一處處遺產就是一座座天然三維博物館,演繹著湘西人文歷史故事。

  公園里諸多遺址遺存考古發掘研究剛剛起步,新時代新征程上,通過考古研究利用,湘西歷史文化一定會扮靚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湘西增強文化自信和智慧力量。

  (作者單位:湘西州人大常委會)

【編輯:黃詩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欧美午夜福利-夜色福利-午夜性福利-成年人福利